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赤水市,位于贵州西北部,82.51%的森林覆盖率铺就了一片绿色基底,海量竹林资源让这里赢得“中国竹都”的美誉,近300家竹类加工企业在此扎根生长。
近年来“以竹代塑”绿色产业的蓬勃兴起,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更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生。这一切的背后,电力正以强劲“引擎”之力,为竹子从原料到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注入不竭动能。
创新供电服务模式 构建多赢发展格局
8月5日,“电亮绿色生活,‘竹’力双碳未来”为主题的遵义供电局2025年社会责任日活动,循着竹香走进了赤水市。
这场活动,展示了电力服务与绿色产业深度交融的画卷,更让外界清晰看见,在强劲电力引擎的驱动下,赤水“以竹代塑”产业正以蓬勃之势向上生长。
据了解,遵义赤水供电局采用“1+2+N”“以竹代塑”产业供电服务模式,聚力搭建1个政企联动平台,紧紧围绕2个核心业务(围绕竹产业园区供电可靠性提升+降低企业办电成本、优化营商环境核心),全力提供N项“基础+”供电服务,为“以竹代塑”产业提供坚强电力保障。
在此基础上,赤水市成功打造出“电-竹-产”协同发展新格局。通过建立政企协同机制,实施电网智能化改造和定制化供电服务,竹产业园区供电可靠性显著提升,企业用电成本有效降低,配电线路运维与竹材供应有机结合,保障了原料稳定供应,竹加工企业让一颗竹加速转化为经济动能,实现了“多赢”局面。
电力保障升级 满足企业高可靠性需求
成立于1993年的贵州新锦竹木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竹资源研究开发、生产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拥有先进的竹地板、竹集成板材生产线,累计获得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37项,外观设计专利10项。
赤水供电局按照“1+2+N”服务模式,针对公司新增用电需求,大力实施“三零三省”举措,压缩办电时间,为企业节约30.51万元办电成本。
新锦竹木董事长姚连书介绍:“2025年,公司拓展市场版图,在赤水市官渡镇新建厂区。得益于‘三零三省’惠企政策,供电部门高效完成审核,迅速为新厂区安装了一台200千伏安变压器,直接节约成本30余万元,缓解了我们的生产成本压力。”
在贵州兴常美竹子发展有限公司,强力的电力供应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该公司建成全楠竹循环利用生产线,主要生产环保竹炭、以竹代塑竹刀叉勺、竹牙刷等一次性快销品,年消耗楠竹原料7万余吨。
针对公司竹纤维在120摄氏度恒温压机中精准成型,竹产品在零断电的生产线上鱼贯而出的用电需求,赤水供电局全力摸排网架线路关键薄弱点,实施关键线路升级改造,投运10千伏线路2条、自动化开关5台,使竹产园区供电可靠率达99.91%。
“我们采用‘一厂一策’措施,经开区两个变电站双回电源,4条主供电源线路检修,即便企业线路有问题,检修的时候,可以让企业‘零感知’解决问题。”赤水供电局文华供电所所长李孟泽表示。
无人机运输+电力保障 破解竹料出山难题
在天台镇天台村的上空,无人机飞翔的声音划破了山林的宁静。只见一架无人机稳稳地吊装着100来斤的竹子,从500米外的林海深处,如飞鸟般疾驰而来。抵达目的地后,通过无重力卸货系统,轻轻松松就将这批竹子卸下,随即又迅速返回竹林深处继续作业。一个来回仅需一分半钟,不到10分钟的时间,便已高效运出500多斤竹子。
天台村满山的竹子汇聚成一片浩瀚的竹海,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然而,这片竹海曾长期被“出山难”所困扰——山高路陡,地势险要,传统的人工运输方式不仅耗时耗力,成本高昂,更严重制约了当地竹资源的开发利用。村民们望着满山的“绿色财富”,却难以将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今年以来,随着一批“无人机运输竹原料”的低空经济项目落地,这一困境得到了根本性改变。无人机运输不仅大幅提升了竹材运输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更为当地竹产业注入了科技元素。
然而,无人机在野外作业中面临着充电难这一关键瓶颈。为此,赤水供电局迅速组织专业团队深入实地踏勘,创新在村级配置无人机充电接口试点,有效解决了无人机运输的续航问题。
今年6月以来,赤水供电局相继在旺隆镇、官渡镇、葫市镇、宝源乡、天台镇等5个乡镇安装了“林航充电点”,构建起覆盖全市的低空经济充电网络。
这些充电点全面投用,不仅彻底解决了低空运输的用电问题,更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竹子运输成本大幅降低约三分之二。
从竹料砍伐、运输、加工到销售,赤水供电局大力保障企业用电,拉通了竹产业全链条,优化了企业营商环境,为企业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
赤水供电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全力做好竹产业全链条发展电力保障,下一步,供电局将聚焦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能源转型协同,加大投入不断夯实电网网架结构,鼓励引导绿色电力应用,切实当好产业绿色转型的‘赋能者’驱动‘绿水青山’源源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
如今,电力赋能下,赤水市的“以竹代塑”产业正蓬勃发展,为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国欢
编辑 蒋洪飞
二审 李洋
三审 唐正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07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