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中国旅游报
家门口赏非遗 携起手传文脉
——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精彩纷呈
□ 本报采访组
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文化和旅游部以“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为主题,组织各地开展万余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广泛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遗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精彩活动 送到身边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各地基于本地的非遗项目和相关场所,推动“非遗+旅游”融合发展,开展广大市民游客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活动,让群众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陕西省主会场活动日前在铜川举办,65个非遗项目亮相五大展示体验区,让市民游客畅享非遗购、欣赏非遗美、品鉴非遗味、共赴非遗游。铜川市民杨涛说:“很开心在家门口就能欣赏非遗之美,我感受到了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迷人魅力。”
山西非遗厚重多彩、蕴藏丰富。山西省各市县与非遗保护单位、非遗传承人共同发力,组织了非遗项目走进景区、走进文旅消费街区等活动,市民游客与非遗近距离接触。
“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遗对于赓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乔燕莉说,“山西将扎实推进非遗调查与建档等基础性工作,促进非遗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闽台非遗精品展、妈祖筵席长街宴、非遗达人秀……福建莆田的11个系列主题活动充分体现闽台地域特色,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参与体验。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林守钦介绍,活动旨在推动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享受非遗的良好氛围。“福建将加强非遗资源的挖掘整理、内涵阐释、价值利用,让历史沉淀的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面貌、绽放独特魅力。”
“非遗里的美好生活”摄影作品征集展示活动集中体现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成果;云游非遗·影像展在云端汇聚精彩内容、带领用户云观非遗……精彩纷呈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让更多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了群众共享非遗保护成果、传承中华文化的浓厚社会氛围。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胡雁说:“这些形式多样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从身边人、身边事了解共享非遗保护成果,参与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展示展演 引来关注
非遗传承,重在传人。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传承人以及相关从业者的守护、传承和创新让传统非遗持续焕发活力。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中,非遗传承人用智慧和创新当好“守”艺人。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正值端午节假期第一天。中国结编织技艺传承人陈妙华带着粽子形态的编织品、“福慧圆满”香囊、五彩绳等走进湖南省文化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参加了以“粽夏时清·恰归心”为主题的“我来学手艺”湖南非遗展示体验活动。
“前来体验的游客很喜欢这些非遗作品,他们都说能来了解非遗真是不虚此行。”陈妙华说,“我经常参加馆里组织的非遗传习活动,每次来都能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看到来学习的孩子们又长高了,让我有一种传统非遗伴随孩子们成长的感觉。孩子们也都在耳濡目染间了解非遗并爱上了非遗。”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河南洛阳的河洛工坊美学体验馆里艾草馨香扑鼻。在这座集非遗体验、展品陈列、手工制作于一体的社区综合类体验馆内,河洛打籽绣传承人赵俊旗正指导体验者制作艾草香囊。
“除了包粽子和划龙舟,我们还想让市民游客了解端午节插菖蒲、做香囊等一系列流传至今的习俗。”赵俊旗介绍,他联合当地非遗技艺工作者共同打造了河洛工坊美学体验馆,还针对“宝妈”、退休职工等推出公益培养代工模式,解决了部分闲置人员的再就业问题,也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们不仅要传承文化和技艺,还要通过自己的力量助推社会发展,尽到社会责任。”
履约践行 共促保护
今年是我国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20周年。履约20年来,我国持续提升非遗保护能力,广大非遗传承人矢志不渝,精心守护传承珍贵璀璨的非遗,落实履约责任。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推出了“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分3个部分展示20年来的非遗保护成就以及我国积极履行缔约国义务、为国际非遗保护工作贡献中国经验的实践成果。展览期间邀请百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演,多角度立体呈现非遗魅力。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周双喜学习织造技艺已52年。展览现场,周双喜与另一位传承人展示了用云锦大花楼织机纺织的过程。
“我国批准《公约》20年来,非遗传承保护成果有目共睹。现在也有一些年轻人主动来学习技艺,但仍需解决留不住人的问题。”周双喜认为,保护传承非遗应“浇水浇到根上”,让年轻人愿意把传承非遗技艺当作职业,探索出一条非遗技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吴元新是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其作品《十二生肖蓝印花布壁挂》等也在此次展览中展出。多年来,吴元新一直与团队研究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的“立档”工作,这是对《公约》中提到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等要求的落实。
吴元新认为,为文化遗产建立档案,是科学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在收藏的基础上作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作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作传承,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才更有希望。”
(采访组成员:任丽 王文华 李金枝 郝宁 执笔:郝宁)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1 09: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