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为何说清朝是传统科技的巅峰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39: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从明朝推行“海禁”以来,中国对世界的了解就几乎隔断了。200年后,明朝海禁松弛,然而中国人却发现已经落后于世界潮流了。以前,中国科技文化领先于亚欧大陆,到明末,西方科技、经济、文化远远领先于中国。在这样的情况下,“西学东渐”出现了,西方的科技开始传入中国。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朝的天文学、地理学、数学、医学都出现了中西融合的趋势,中国传统的科技开始有了新的突破。

一,西方文化的传播

明清之交,许多传教士进入中国,在传播了天主教的同时,也传播了一些先进的科技和文化。清朝初期,任用传教士来制定历法。

明末,日食失验,表明中国的传统历法需要修订了,于是徐光启奏请修订历法,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担任其中人员之一。然而,历法刚修订完成,明朝就灭亡了。清朝入关后,汤若望杉树上疏多尔衮,请求采用新的历法。于是,多尔衮将新历法命名为《时宪历》,且任用汤若望为钦天监监正,负责继续修正历法。

汤若望

汤若望比较精通近代自然科学,在清朝制造了多种天文仪器,还铸造了大炮等,在北京建设了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教堂。他在中国写下了20多种天文历法著作,如《远镜说》、《恒星经纬图说》、《交食历指》、《测日略》、《历学小辩》、《浑天仪说》、《火攻挈要》等。

然而,西方历法的传播引起了一些顽固派的攻击。当时有一位叫做杨光先的人士,多次上疏攻击《时宪历》。四辅臣时期,杨光先又上《请诛邪教疏》,弹劾汤若望,鳌拜竟听信其言,将汤若望、南怀仁等审判,术可成、宋发、朱光显、刘有泰、李祖白等钦天监成员被杀,让杨光先出任钦天监监正。

然而杨光先压根不懂天文,所以他的历法错误百出。康熙亲政后,将杨光先革职,为汤若望平,反。由于汤若望已经去世,康熙就让南怀仁担任钦天监监正。南怀仁用西方科学技术改造观象台和仪器,制造了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仪、地平纬仪、纪限仪、天体仪,并绘图立说。南怀仁提高了中国天文仪器的精密度,提高了科研水平。

南怀仁

康熙末年,发生了“礼仪之争”,罗马教会要求中国教徒放弃尊孔祭祖等传统习俗,遭到了中国士人的抵制。康熙多次写信和罗马教皇沟通,要求天主教会必须遵从中国的礼仪,但罗马教皇一意孤行。于是康熙采取强硬措施,将不尊重中国文化习俗的传教士赶出中国。雍正继位后,进一步采取强硬措施,将所有传教士都赶出中国。

当然,其中的例外就是钦天监的传教士,他们继续为清朝制定历法、天文仪器,但是禁止传播宗教。到乾隆时期,钦天监任用的洋人相继不绝,其中戴进贤、徐懋德、刘松龄、傅作霖皆赐进士及第。直到1835年,最后一名西洋监退休返欧,清朝才以汉官担任该职。

二,中国科技的新突破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技术大国,但是在科学上却长期停留在萌芽阶段,未能产生成熟的科学理论。到清朝前期,中国的农业、手工业等技术都发展到了传统的顶峰,但是科学发展远远落后。不过,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中国的数学、天文学、地理学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梁启超说:“我国科学最昌明者,惟天文算法,至清而尤盛,凡治经者多兼通之”。

在天文学方面,明朝初期采取了打击政策,所谓“国初学天文有严禁,习历者遭戍,造历者殊死”,因而明朝天文学陷入停滞,主要沿用元朝的天文历法。明末,传教士传入了第谷的天文学系统,编译了《崇祯历书》。不过该书维护天主教会的“地心说”,因而已经落后于欧洲天文学了。清朝前期,传教士都没有将哥白尼的天文学体系传入中国。

第谷的地心说体系

不过,随着西方天文学传入,先进的天文计算方法、数学知识也传入了中国,推动了中国数学的进步。在明末,《几何原本》等西方著作传入中国,也推动了中国数学的进步,《明清文化大观》说:“传统数学走向低谷的时候,西方教士利玛窦首先来华,一方面传播教义,一方面传人西方的科学以及数学知识。”到了清朝时期,中国的数学家在中国传统数学的基础之上,学习西方数学,研究天文学,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学者,例如薛凤祚、王锡阐、梅文鼎、明安图等。

清朝前期还不断组织编撰新的天文历法集成。康熙年间,康熙主持编撰了《律历渊源》,此书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历象考成》《律吕正义》和《数理精蕴》。《历象考成》采用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天文学体系编撰的历法,其精度比《崇祯历书》有所提高。《数理精蕴》被誉为百科全书,该书总结了中国的传统数学,又吸收西方先进数学理念,推动了乾嘉年间数学研究的高潮。

《数理精蕴》

农学是中国四大传统科学技术之一。明朝末期,西方农学传入中国。徐光启将西方农学和中国传统农学结合,写出了《农政全书》等著作。清朝非常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因此农业技术达到了古代的巅峰。1742,鄂尔泰等编撰了农业技术著作——《授时通考》。在清朝初期,中国的粮食单产量达到古代之最。

在传统医学上,当时中国的医学已经发展到了完善和成熟阶段,出现了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并称“温病四大家”。乾嘉年间,医学家陈念祖为了将医学普及化,他汇编了《陈修园医书72种》,大大推动了中医学的传播。

清代前中期的医学发展,呈现出一个比较错综复杂的局面,中医学传统的理论和实践经过长期的历史检验和积淀,至此已臻于完善和成熟,无论是总体的理论阐述,抑或临床各分科的实际诊治方法,都已有了完备的体系,而且疗效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卓著的,与世界各国医药状况相比还略胜一筹。尤其是温病学派形成,在治疗传染性热病方面,降低死亡率、预防传染,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人痘接种以预防天花方法的大力推行,更是中国乃至世界医学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次如解剖学的革新趋向,也说明了中医学在努力寻找新的突破口。——《中国医学通史》

与此同时,西方解剖学、血液循环学说等也传入了中国,清初刘献廷研究过人物图说等西方医学著作,乾隆年间的王清任写下《医林改错》开始重视解剖学,此书是理论结合临床的典范之作。

三,清朝的地理测绘和对世界的了解

清朝前期,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明清两代长期推行“海禁”“闭关锁国”,因此对全球的变化知之甚少。但是,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以及有限的对外贸易,清朝依然能够对世界有初步的了解。

清朝前期出现的《坤舆全图》

早在明朝末期,利玛窦就将世界地图传播到中国,并在1602年制成了《坤舆万国全图》,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心理,利玛窦特意把南北美洲绘在亚洲的东面,以将中国置于中心位置。然而,该地图并未得到大多士大夫的认可,因而并未流传开来。明末清初还有传教士绘制了《海外舆图全说》《万国全图》《坤舆全图》等,此外还有地球仪传入中国。

康熙年间的地球仪

到了清朝,在学习西方先进地图测绘技术、天文学技术和数学知识的基础之上,开始绘制全新的地图。康熙帝从西方国家购买先进的天文仪器,聘请西方传教士配合到全国各地,选择了641个控制点进行测绘。通过精密的测绘,最终绘制出了中国古代第一幅精密的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

此次测绘地图开创了许多先河,例如首次采用三角测绘技术,首次规定经线1度弧长为200里。经过大量的测绘,人们对西藏、西域有了新的地理发现,例如珠穆朗玛峰首次被标注于地图之上,比英国在此撤回早了135年;首次在黄河源头、长江源头测绘,证明了黄河、长江均发源于青海;首次绘制库页岛的地图等。李约瑟评价为“亚洲当时所有地图中最好的一份。而且比当时的所有欧洲地图都更好、更精确”。

乾隆帝在康熙的基础上对西域进行了测绘,制作出《西域图志》。乾隆时期的清朝全图已经将南海诸岛划入中国地图,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首次。另外,雍正帝阻止绘制了十排《皇舆图》,这是中国人绘制的第一幅亚洲地图。乾隆则在雍正的基础上组织绘制了十三排《乾隆内府舆图》,改图北至北冰洋,南至印度洋,西达红海、地中海和波罗的海,是中国人首次绘制出亚欧大陆地图。

十排《皇舆图》

从一系列的史料来看,清朝对当时的西方各国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了解。清朝已经认识到英国是西方霸主,并且占领了世界多个地方。从清朝前期的奏折来看,清朝官方对英国的地理位置,距离远近都是比较了解的。清朝对美国也有一定的了解,认识到美国没有国王,而且总统四年一换。从乾隆时期的一些档案来看,他对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也了解一些。

对美国的描述

《事略说》对英国的介绍

清朝中期,航海家谢清高清游历了美洲、大洋洲、非洲欧洲等国,一路上记载了当地的地形地貌、贸易往来、风土人情、技术革新等。1820年,他在杨炳南的帮助下,整理出了《海录》,这是第一本介绍西洋各国的地理著作。《海陆》也成为了中国人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也是后来《海国图志》资料的重要来源。

总体而言,清朝对西方国家有一定的了解,也在不断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由于传统经济体制的限制,以及闭关锁国的影响,清朝的对世界的了解依然是有限的。直到鸦片战争之后,清朝才真正实现了开眼看世界。不管如何,清朝人曾经试图了解世界,追赶世界的努力不能否认。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9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中国古人有多聪明
...及有关宇宙理论等天文学内容在这时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历法的推算,天文学的测验,需要算学,所以在天文、历法的研究中算学也被提高了,而土地测量、粟米和均输以及商业等会计也需要
2023-03-12 15:05:00
从辉煌到衰落:中国天文学的历史变迁
...门学习阿拉伯的天文历法。汉儿司天台则发扬中原的天文传统。两国不断交流,中国天文学进入繁荣时期。 正是基于阿拉伯天文学的根基,郭守敬等科学家才编成了当时世界最精确的《授时历》
2024-03-06 14:22:00
穿越时光听讲座:探寻历法节气背后的文化脉络
...,福建省图书馆内气氛热烈,第838期“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座成功举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武汉大学国学院讲座教授黄黎星担任主讲嘉宾,带来了一场以“历法节气的文
2025-02-16 01:29:00
中国传统历法的魅力所在
...,否则是平年,这样每400年中有97个闰年。农历是我国的传统历法,以月球绕地球运行周期和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依据而制定,是一种阴阳合历。农历月是按月球盈亏圆缺变化,即“朔望”
2024-11-09 00:55:00
中国农历有多厉害?王蒙: 世界上没有任何历法同时计算太阳和月亮
...农历中的干支纪年法。除此之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等我传统文化,农历还在中国的周边国家使用,其独特的历法体系和文化内涵也对全球产生了影响,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二、中
2024-05-26 21:57:00
聊聊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与水利工程师郭守敬
...守敬凭借其卓越的科学才能和勤奋的工作态度,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将从郭守敬的生平、科学成就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郭守敬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的一个
2024-02-12 06:44:00
深入探讨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
...中,祖冲之采用了自己多年观测和计算得出的数据,并对传统的闰周方法进行了改进。他通过精密的计算和实验,确定了更加合理的闰周数值,使得历法更加符合天文现象的实际运动规律。此外,祖
2024-02-12 06:45:00
在清明节这个传统节日里,我们都知道要去祭祀先人、植树、踏青。然而,相信很多人,特别是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很少的现代中国人,会对清明节产生很多困惑。困惑一清明节到底是属于公历的,还是属
2023-08-21 19:51:00
元朝郭守敬,做出过这3项天文历法成就
...名第一的学术大咖。他在古今中外都有一大帮铁粉,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他的名气从地球传到了月球,名字被国际天文学会用来命名小行星和月球上的一座环
2024-10-23 10:0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秋日的蔚县尖山村,漫山层林褪去葱郁,红黄绿点缀其间,将山野打扮得斑斓夺目。拍摄|赵永辉、王建海制作|吴晓萌
2025-10-10 07:51:00
发现200余处遗迹,出土各类文物标本400余件(套)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河北日报讯(记者史晓多)日前,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会在张家口市宣化区举办
2025-10-09 08:38:00
孙敬会笔下的孙立,钢鞭造型是最大亮点
水浒人物,36天罡的地位高于72地煞,而画水浒人物的画家,也多把创造的精力和巧思,用于前者。不过孙敬会先生画梁山108好汉
2025-10-09 11:32:00
杜梦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每逢八月十五,当一轮圆月悬于中天,中国人便知,这是属于中秋的时刻。这个承载着团圆期盼的节日
2025-10-09 11:32:00
家国记忆·暖月流晖|明月映泉城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千百年来,无数诗人用笔墨描绘这一轮明月,也用月色寄托思念。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
2025-10-09 11:33:00
杜梦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当月光穿透千年云层,既照亮了文人墨客案头的诗稿,也温暖了寻常巷陌的烟火。中秋的魅力,在于它既是“诗言志”的情感载体
2025-10-09 11:33:00
人文|白居易与唐代的香衣文化
文|刘永加秋风乍起,天气渐渐转凉,人们会添加衣物,讲究的此前可能会在衣箱或衣柜里放上樟脑丸,也是为了防虫,所以拿出的衣服带着淡淡的香气
2025-10-09 11:33:00
有一种热爱,叫做“我和国旗合个影”!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国青有一种红,叫做中国红;有一种热爱,叫做“我和国旗合个影”。国庆期间,济南战役纪念馆设置的“我在济南英雄山和国旗合个影”打卡点
2025-10-09 11:33:00
池沙鸿绘观音展现生活气息
这是池沙鸿于2018年所绘的一组观音与善财童子题材的扇面作品,共有30幅。其中,这幅《卧莲观音童子嬉水》,在气质上和其他作品明显不同
2025-10-09 11:34:00
琅琊王氏始祖身份最显赫的学生,墓里藏着“文艺青年”的多少意难平
鲁网10月9日讯 (记者 杨成喜)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饮马瀚海、勒石燕然的强汉在这一刻出现了动荡,深幽的长安长安城里波诡云谲
2025-10-09 16:28:00
国庆中秋长假里,山西博物院开启“延时模式”,丰富的展览与精彩的活动吸引观众在博物院里过双节。8天假期,山西博物院(含山西青铜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16
2025-10-09 19:48:00
大风·影像|中国最“吓人”村子:坟上村
与世隔绝500年,专心致志守墓,坟墓上就是家,顺着墓道进出村!网友惊叹《盗墓笔记》具象化了……山西省临汾市坟上村因明代晋王的陵墓而得名这个村子就是地处吕梁山脚下的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土门镇坟上村
2025-10-09 21:22:00
赤子心承红色志,红嫂后代徐美安让沂蒙六姐妹的故事“活”起来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主余凤在沂蒙山区野店镇,有一位特殊的红色故事讲述者。他不是专业的文史学者,却对沂蒙六姐妹的事迹了然于胸
2025-10-09 21:38:00
林州市世纪学校举行纪念孔子诞辰2576周年活动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2025年9月28日是至圣先师孔子2576周年诞辰。9月28日上午,林州市世纪学校组织全体师生
2025-10-09 10:33:00
大风影像·闹市寻迹|明、清两代陕西最高学府关中书院
漫步在西安南门里的书院门街上,笔墨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行至深处,一座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落静静矗立,飞檐翘角间,透着岁月的厚重
2025-10-08 1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