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乾隆活了89岁,他看着道光长大,却给孙子道光、曾孙咸丰留下烂摊子,也是一种悲哀。一、论寿命和在位时间,古代帝王很少能跟乾隆掰手腕古代医疗水平有限,皇帝日理万机,各种勾心斗角,心力交瘁,能熬过70岁的寥寥无几。“千古一帝”李世民,才活了50岁;永乐大帝朱棣,64岁;康熙大帝,才68岁。
熬过七十岁的帝王代表:汉武帝、武则天、唐玄宗、梁武帝、朱元璋、忽必烈、乾隆、赵佗、路易十四。其中,赵佗最猛,据说活了一百多岁,不知真假,毕竟先秦史料有限,也说不清。活过七十岁,且在位超过60年的帝王,也就乾隆、路易十四了。其中,乾隆在位60年,加上4年的“太上皇”,总计64年。路易十四在位72年,是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路易十四有许多共性:将帝国带到顶峰,也将帝国入深渊,帝国由盛转衰,且难以复兴。路易十四继位,励精图治,奉行重商主义政策,支持商人团体扩张,极力争夺殖民地,将波旁王朝带到极盛,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此时,法国的海军舰队,超越英国,典型的超一流海军。国力雄厚,路易十四的雄心壮志随之而来,为了树立法国绝对的霸权,不惜与英国、哈布斯堡家族长期交战,多次被欧洲强国“群殴”。例如,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遗产战争、大同盟战争,法国打残了哈布斯堡家族,自己也元气大伤,走向衰败。乾隆皇帝也是如此,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影响深远,人口达到数亿,超过盛唐时期的6千万。古代社会,人口是衡量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战略资源,清朝的人口总量多,世界第一。当然,英国算上殖民地,则另外说了。“康乾盛世”如同“开元盛世”,很快就走向衰败,乾隆、唐玄宗都要负责。清朝走向衰败,在乾隆中期,此时的乾隆已经没了雄心壮志,朝政一塌糊涂,给子孙后代留下了烂摊子。孙子道光,生于1782年,乾隆还是皇帝,爷孙缘分17年。可以说,乾隆是看着道光长大的,道光的父亲是嘉庆,乾隆的接班人。咸丰,道光的儿子,生于1831年,乾隆已经驾崩32年,虽说没“碰面”,却留下很多糟,糕的东西。二、乾隆历史贡献:影响后世的并不少,比较复杂说乾隆是“千古一帝”,估计很多人都不服,认为他是得益于康熙、雍正打下的基础,是典型的“皇三代”,坐享其成罢了。况且,乾隆很能挥霍,败光了先留下的产业,还给子孙后代留下烂摊子。
客观评价,乾隆谈不上“千古一帝”,但影响后世的“政绩”非常多,功过是非难以敲定。乾隆的历史贡献,我们不能“选择性忘记”;乾隆的“缺点”,以及弊政的消极影响,我们也应该牢记,时刻警醒。乾隆皇帝的历史功绩:其一、奠定了疆域基础,并牢牢控制。中华的疆域,是一个不断开拓、融和的过程,在乾隆时最终确立下来,且管理非常严格,这是历代所不能及的。说起古代疆域,许多人都会把汉朝、唐朝、元朝拿出来,说中国疆域达到一千多万平方公里,某位大帝建立了什么丰功伟绩,实则水分十足。严格意义上讲,清朝之前,中原王朝对边境的管理非常松散,几乎都是以“羁縻制度”来约束,取得名义上的统治权。什么是“羁縻制度”呢?简单说,中原王朝以武力作为后盾,换取对方首领臣服、朝贡,承认自己的“天子”地位,却不能直接插手少数民族事务。可以举两个例子,唐朝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草原地带,设置有单于都护府;辽东也有安东都护府。唐朝的这些“都护府”,名义上是管理游牧民族的机构,实则他们自己玩。接受“都护府”管理的契丹、回纥、奚族、铁勒、靺鞨、室韦(蒙古),他们经常叫板唐朝,劫掠边境。一言不合就打仗,唐朝还不得不进行“和亲”,而他们还是不满意,契丹就杀了几个“和亲公主”,让唐朝非常难堪。唐朝立国289年,能够严密控制的疆域并不多,这也是事实。西南的南诏,就是一个王国,两次全歼唐朝军队,而且还是在盛唐时期。青藏高原的吐蕃,曾经是与唐朝、大食并列的帝国,跟唐朝争夺西域控制权;辽东地区,唐朝也是很难管,处处被动。明朝也是如此,管理少数民族也是“羁縻制度”。例如,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首领担任掌管,自己管理民众,名义上接受朝廷册封。东北,则是设置奴儿干都司,貌似与内地的“布政使司”一样,实则区别很大,也是当地首领自己管,朝廷从中搞平衡而已。唐朝、明朝,前期疆域辽阔,为何越来越缩小呢?唐朝末期,疆域面积还不如北宋,明朝也就强一点,比北宋多一个“燕云十六州”以及陕西、西南,但农耕区域大体相当。其中原因,与边疆抵御的管理模式有关。中国疆域的奠定,清朝完成,且控制严格,这是不争的事实,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的功劳,不能就此抹杀。清代设置的伊犁将军、乌里雅苏将军、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以及对蒙古草原设置“盟旗制度”,都是直接管理,朝廷说了算。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不再是“羁縻制度”,而是朝廷派遣官员管理,跟内地的行省制度一样,没啥区别。改土归流,始于明朝中期,高潮于雍正年间,乾隆则是基本完成,尤其是搞定了让中原王朝头疼一千多年的“大小金川”,不但牢牢控制西南,青藏高原也能很好管理,这是他的历史贡献。康熙、雍正的基础上,乾隆继续开拓疆域,或者说是巩固“前人”的成果,在西北搞定准噶尔,设置伊犁将军,管理整个新疆;西南搞定大小金川,且驱逐廓尔喀人,牢牢控制青藏高原。清朝疆域,乾隆确定了下来。晚清时期,列强入侵中华,边疆出现危机,但清朝没有沦为殖民地,华夏也没分崩离析。究其原因,除了广大儿女奋勇抗击侵,略者,尤其是左宗棠率领湘军收复西域,也离不开清朝对边疆管理模式的贡献。
其二、编订《四库全书》,文化艺术宝库。盛世才能编写巨型典籍,明朝的永乐大帝,让解缙、姚广孝编纂《永乐大典》,收集各类经典文献,被誉为“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乾隆的贡献,则是让纪晓岚编纂《四库全书》,篇幅总量是《永乐大典》的三点五倍。乾隆牵头,纪晓岚等360多位官员、学者编撰,38000人抄写,前后耗费23年才最终完成定稿。《四库全书》共收录书籍3462种,共计79338卷,相当于《永乐大典》的3.5倍,36000余册,约八亿字,篇幅之宏伟可见一斑。从文化角度看,《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项目,是对古典文化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呈现了中国古典知识体系,堪称是“集大成者”。中国的文、史、哲、理、工、农、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四库全书》中找到源头和血脉。今天,我们查阅文献,得以获知数千年前的典籍内容,离不开《四库全书》的支持,这是乾隆的贡献。当然,乾隆也进行“文字狱”,编写《四库全书》时,人为的销毁许多典籍,尤其是对清朝、君主专制不利的内同,都被毁灭,也是文化的“浩劫”,我们也要给予批评。此外,推广高产农作物,迎来“康乾盛世”。小农经济模式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但土地总量有限,且贫瘠之地众多,人口的增长非常有限。我们熟知的史上“文景之治”和“开元盛世”,人口也就六千多万,北宋经济发达,也就八千万左右。清朝的“康乾盛世”,人口突破三亿,道光末年达到四点五亿,是盛唐时期的八倍,堪称是“爆炸性”增长。为何能有这么多人?除了社会长期安定,与大规模推广红薯、玉米、土豆等高产、耐旱的农作物分不开。乾隆时期,经济发展情况比较好,经济总量达到八千万两白银。三、嘉庆、道光、咸丰接管烂摊子,欲哭无泪,受尽耻辱“康乾盛世”在乾隆年间达到极盛,国泰民安,却也开始走向没落。乾隆皇帝晚年,弊政很多,给子孙后代留下后患,也改变了近代中国历史走向,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屈辱。乾隆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一个通商口岸,还设置“十三行”进行严格管控。明朝隆庆年间,随着“倭患”的减弱,朝廷下令对外开放,是为“隆庆开关”,抓住了“大航海时代”浪潮,商品经济有了巨大发展
“闭关锁国”的推行,打断了中国对外交往的步伐,随着国门的关闭,清朝不了解外面世界的变化,固步自封,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都知道,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已经落后与西方,连国家的“历法”都要靠洋人协助编订,乾隆居然还关起门来,典型的愚昧、无知。文化上,乾隆推行“文字狱”,扼杀进步思想。明清之际流行的“新思潮”,在乾隆时彻底被掐断,知识分子转而研究古籍、文献、考古,玩起了考据学,出现了所谓的“乾嘉学派”。此时,读书人整天埋头故纸堆,不谈论政务,思想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没有一丝波澜。生活上,乾隆晚年奢靡、腐朽,为了维持庞大的宫廷开支,佞臣和珅成为敛财工具,搜刮民脂民膏,甚至是卖官鬻爵。如此,民众生活艰难,社会矛盾尖锐,终于掀起波及西南五省的白莲教起义,埋葬了“康乾盛世”。1795年,乾隆退位,当太上皇,嘉庆继位,也是痛苦。1799年,乾隆驾崩,嘉庆手握大权,立刻处死和珅,抄没全家,得到价值2亿的财富,用来支撑平定白莲教起义的军费。乾隆留下了烂摊子,嘉庆来收拾,他励精图治,想重振大清雄风,无奈积重难返且能力有限,还是没能挽回退出,出现了“嘉庆中衰”局面。1820年,嘉庆在承德驾崩,儿子道光继位,这是清朝史上唯一的长子继位,比较特殊。道光是个好人,如果生活在盛世年代,他一定是楷模。史上皇帝谁最节约?没人可以跟道光掰手腕,即便是崇祯都要自愧不如。龙袍破了,缝缝补补又三年,舍不得换新的。宫廷房门坏了,内务府报价50两银子,道光舍不得换。早餐吃鸡蛋,都舍不得多吃。道光勤俭节约,但能力、魄力都不足,清朝衰败速度更加明显。1840年,曾经被乾隆不屑一顾的“英夷”,居然用火炮摧毁了清朝的“尊严”,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居然被所谓的西洋蛮夷击败,堪称“千年未有之变局”。1850年,洪秀全在广西活动频繁,金田起义即将爆发,道光皇帝却驾崩了,又把烂摊子留给咸丰。相对于号称“鬼子六”的恭亲王奕䜣,咸丰能力很弱,对内不能搞定太平天国运动,对外无法应对英法联军,连京师都被“洋夷”攻陷,无奈逃到承德去“狩猎”。1856年,太平天国横扫江南,湘军、八旗、绿营连战连败。英法联军再次挑起战争,希望开放更多通商口岸,清朝的海岸线处处告急。1860年,南方八旗、绿营的总部“江南大营”被摧毁;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击败八旗马队,攻入清朝的心脏北京,咸丰彻底崩溃了。1861年,在承德“狩猎”没多久,咸丰驾崩,儿子载淳继位,是为同治皇帝,肃顺等八大臣辅政。不久,慈禧发动政,变,处死肃顺,取得“垂帘听政”权力,成为清朝后期的实际主宰者。此时,湘军、淮军、楚军快速崛起,扑灭太平军,又进行洋务运动,清朝才迎来短暂的“同光中兴”,稍微松了一口气,但未能改变灭亡的命运。
乾隆掌权64年,享年89岁,是少有的长寿皇帝。乾隆看着孙子道光长大,却没能给他留下一份丰厚的家产,还带走了“康乾盛世”,给子孙烂摊子。但是,乾隆的子孙能力有限,没能收拾残局,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溥仪,要么是能力不行,要么是时运不济(光绪帝),没能掌权,大清在1912年武昌的炮声中终结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11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