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同治、光绪第一梯队;皇太极、雍正第二梯队;康熙、乾隆第三梯队;顺治、努尔哈赤第四梯队;嘉庆、道光、咸丰、宣统第五梯队。第五梯队:表现平平,没有大过错,也没什么特殊政绩嘉庆、道光、咸丰、宣统,清朝十二位帝王中,无论是才能,还是资质,都平淡无奇。当然,放到历史上五百多位帝王中,他们就足够“完美”,至少没有瞎折腾,也不残暴,不昏聩,只能说是“平庸”。
宣统,清朝末代帝王,3岁登基,父亲载丰摄政,很快就宣布退位,故而没啥可圈可点。非要说有,就是袁世凯以隆裕、宣统的名义颁布“圣旨”,主动结束清朝,南北议和成功。嘉庆皇帝,乾隆的儿子,之所以能继位,不是能力强,而是前面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兄长都夭折了。嘉庆在位二十多年,前几年受乾隆控制,就是一个摆设,除了签署文件,没啥权力。乾隆病逝后,嘉庆掌握大权,立刻除掉权臣和珅,抄家得到价值2亿两白银的财物,支撑“川蜀战争”,平定了白莲教起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嘉庆总算稳定了局势,却没有更大的作为。乾隆晚年,清朝走向衰败,八旗问题、贪污问题、土地兼并问题,再加上闭关锁国,大清与世界强国的差距逐步拉大。对此,嘉庆也进行革新,但力度有限,无法挽救清朝的衰落,史称“嘉庆中衰”。1820年,嘉庆在承德避暑山庄病逝,道光继位,这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嫡长子继位的君王。道光有何亮点呢?天理教起义时,两百起义军冲入皇宫,有几人爬上城墙,道光出来开枪打死两人,“战功赫赫”。实话说,道光能力太差,但能拿着鸟枪杀敌,临危不乱,也算不错了。道光继位后,内忧外患严重,但道光解决不了,他只有靠勤奋、节约来应对。历史上,道光节约是出了名,早餐舍不得吃鸡蛋,原因是一个鸡蛋1两银子,被内务府官员骗了。龙袍打补丁,不愿意制作新衣服;宫廷门槛坏了,内务府报价五十两,道光干脆不修。勤奋、节约,却不知道外界的具体情况,道光岂能救国。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列强打开国门,清军惨败,道光也不知道如何应对,而是恪守传统。1850年,拜上帝教在广西风起云涌,道光心力交瘁,很快就撒手人寰。道光病逝,咸丰继位,清朝更加没希望。咸丰的能力、智慧,远不如弟弟恭亲王奕䜣。咸丰能继位,关键是老师杜受田厉害,咸丰以“哭”得到道光赏识,孝子形象完美,这是清朝的不幸。
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内忧外患,咸丰焦头烂额。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师,焚烧圆明园,毁灭古迹,咸丰逃往承德躲避。1861年,咸丰在承德病逝,载淳继位,是为同治帝。第四梯队:努尔哈赤、顺治,能力不差,但过于保守太努尔哈赤(野猪皮),位列第四梯队,也许有人不服。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组建八旗制度,是清朝的鼻,岂能说贡献不大呢?不否认努尔哈赤强大,若说到贡献值,“野猪皮”还真得只能排第四梯队。所谓的13副铠甲起兵,自欺欺人罢了,如果没有李成梁扶植,如果不是李成梁养寇自重,努尔哈赤都不知道死多少回了。李成梁病逝,努尔哈赤无所顾忌,脱下明朝“建州卫指挥使”的军装,起兵造反。袁崇焕出山之前,努尔哈赤屡战屡胜,攻城略地,所向披靡。辽阳之战、沈阳之战、萨尔浒之战、抚顺之战、广宁之战、浑河之战,努尔哈赤战无不胜,令人闻风丧胆。努尔哈赤勇猛的背后,是滥杀无辜,残害百姓,还没脱离“原始状态”还特别歧视辽东汉人。1626年,努尔哈赤被袁崇焕击败,郁郁而终,留下一个烂摊子给皇太极,若非“四爷”雄才大略,“后金”早就夭折了。打仗厉害,治国上有所“欠缺”,尤其是采取歧视汉人政策,以及屠杀政策,导致努尔哈赤晚年时,后金国内矛盾重重。为了生存,辽东汉人起义频繁,经常袭击女真人,连他的女婿刘爱塔都重新归顺明朝。努尔哈赤病逝后,皇太极继任,励精图治,“后金”才得以壮大,否则就是过眼烟云,昙花一现罢了。与努尔哈赤一样,顺治帝福临也排第四位,他们爷孙都相过于保守,靠儿子扭转局势。1643年,皇太极病逝,作为八旗妥协的产物,年仅六岁的皇九子福临“捡来”皇位,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摄政。1644年,清军入关,进行统一全国战争。统一中原的大业,在多尔衮、顺治帝主持下进行,也基本实现了目标。但是,多尔衮、顺治都比较保守,圈地令、剃发令、投充法、逃人法、禁关令、屠城,这是他们的“六大弊政”,贻害无穷。
多尔衮、顺治,将较为“野蛮”的方式带到中原地区,负面影响很大。顺治亲政后,继续推行圈地、剃发令,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农奴”,这是历史倒退。剃发更是如此,近代以来,辫子成了愚昧、落后的象征。第三梯队:康熙、乾隆,雄才大略,不免虎头蛇尾清朝历史上,康熙、乾隆爷孙俩的名气很大,是宫廷剧的主要“题材”。清朝的影视剧,大部分都是很康熙、乾隆有关。此外,康熙、乾隆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没得说,在位时间还特别长,分别是中国史上第一、第二的存在。1661年,24岁的顺治帝因思念董鄂妃过度,身体不适,又染上了天花,很快就驾崩了。康熙起初并不受顺治待见,出生后就一直生活在宫外躲避天花,父子之间没啥交集。康熙能当皇帝,皇长子福全无缘继位,主要是因为他“出痘”,对天花有了免疫力,不至于夭折,对清朝政局产生影响。康熙继位后,励精图治,他铲除鳌拜集团后,开始清除顺治的“弊政”,缓和国内矛盾。铲除鳌拜、平定三藩之乱、三征准噶尔、进军青藏、雅克萨之战、收复宝岛,下令编修康熙字典,文治武功显赫。康熙励精图治,眼光长远,为“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础。但是,康熙晚年很糊涂,再加上“九子夺嫡”的折腾,康熙有心无力,导致朝政荒废、腐败丛生,土地兼并问题越来越突出,国家财税赤字严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乾隆皇帝,在位60年,活了八十多岁,也是文治武功显赫。得益于父亲雍正打下的基础,乾隆继续励精图治,清朝国力不断上升,达到了顶峰。文治方面,乾隆让纪晓岚主持编纂《四库全书》收集整理全国文献、古籍,便于后人查阅。武功方面,代表作是“十全武功”,灭了准噶尔,平定大小金川,远征缅甸、越南,反击廓尔喀,等等。
政绩显赫,缺点也不少,如继续推行“文字狱”残害知识分子。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严禁对外交往,固步自封,导致中国错过“大航海时代”,是近代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乾隆晚年,纵容腐败,利用和珅敛财,搜刮民脂民膏,激化了社会矛盾。波及湖南、湖北、四川、陕西、贵州等多个省份的白莲教起义爆发,清朝耗尽了国力才将其镇,压下去,这是乾隆落下了“病根”,把烂摊子留给了嘉庆。第二梯队:皇太极、雍正,力挽狂澜,夯实基础论贡献值,清太宗皇太极、清世宗雍正,可以排在第二梯队。没有皇太极,就不会有清朝;没有雍正,清朝就无法延续268年,“胡虏不过百年”的魔咒,清朝注定无法逃脱。1626年,皇太极继位,励精图治,及时纠正努尔哈赤的弊政,并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让“后金”在辽东站稳脚跟,建立清朝。皇太极知道,“后金”并不稳定,稍有不慎,宗的基业毁于一旦。“后金”的主要敌人,不是明朝,而是手握重兵的满洲勋贵,尤其是能够参与议政的“八位和硕贝勒”。“后金”还没完全脱离氏族社会,贝勒们手握重兵,有自己的领地,对大汗构成挑战。皇太极、豪格父子,手握33牛录,且不够精锐,无法有效应对满洲贵族的挑战。大贝勒代善,手握51牛录;二贝勒阿敏,手握33牛录;三贝勒莽古尔泰,手握25牛录;多尔衮三兄弟,手握65牛录。可以说,“后金”绝大部分兵马,都掌握在宗室贵族手中。为了削弱贵族力量,强化中央集权,皇太极极力与明朝搞好关系,多次主动向崇祯“议和”,腾出手来收拾贵族。再则,皇太极重点扶植小贝勒,制衡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并找机会剥夺他们的兵马。1626年,皇太极处死阿巴亥,瓦解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并重点栽培多尔衮,大家打击阿济格、多铎。1630年,皇太极以“屠杀永平”,擅自放弃城池为由,召开八旗议事会,囚禁阿敏。1632年,以“御前露刃”为由,打击莽古尔泰,旋即将其毒死。阿敏、莽古尔泰出局,代善以大局为重,对皇太极妥协,“大汗与贝勒一起南面而坐”的时代结束。再则,皇太极组建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作为皇帝的直属武装力量,强化君权,取得对贵族的压倒性优势,避免清朝成为蒙古帝国第二,在内耗中走向灭亡。雍正所起到的作用,跟皇太极一样,都是力挽狂澜,将宗基业从危机中拯救出来。康熙晚年,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的“种子”已经播下,而康熙却无动于衷,任由事态发展。
1722年,康熙皇帝驾崩,雍正继位,他用13年时间,给“康乾盛世”铺平了道路。首先,雍正创建“秘密立储”制度,解决了皇位继承问题,避免了“九子夺嫡”现象重演,有利于政局稳定。其次,实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官员任意盘剥百姓,随意增加税收名目,减轻农民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雍正推行“摊丁入亩”,将人头税并入田税,将康熙的“滋生人地,永不加赋”政策落实到位,减轻了无地、少地人民的负担。随着赋税制度的改革,审查户口不再是朝廷的重要工作,相关机构被裁撤,节省了财政开支。最后,创建“军机处”,将君主权力推向顶峰。对八旗进行改革,将皇帝亲信大臣安插到各旗,担任都统、副都统等高级官职,剥夺了旗主的权力。此后,旗主失去了对旗下民众的控制,形同虚设,对皇权的威胁不复存在。第一梯队:同治皇帝、光绪皇帝,推动近代化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平排第一梯队,也许有人不服,载淳、载湉堂兄弟并未掌握大权,还被慈禧掌控,岂能说贡献大呢?从近代化角度看,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的话,清朝十二位帝王,没人能比得了他们。1757年,随着乾隆“闭关锁国”令的推行,清朝与世界隔绝,是近代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道光、咸丰时期,西方列强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元气大伤,华夏危机重重,但他们没有丝毫改变,恪守传统政策,“宗之法”不可变。同治、光绪在位期间,情况发生了改变。1862年开始推行“洋务运动”,兴办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开平矿务局、汉阳铁厂等近代企业,拉开工业化的序幕。组建三支海军,走向海洋,军事近代化开始。派遣留学生,创办新式学堂,教育近代化。1898年,光绪推行“维新变法”,康有为、梁启超等有有识之士奔走呐喊。许多维新派人士为推行变法而努力,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戊戌六君子”就是典型代表。变法失败后,“清末新政”随之而来,触动了传统封建体制。
同治、光绪年间,重用左宗棠、冯子材等民族英雄,抗击外来侵,略。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击败了号称欧洲陆军第二的法军。左宗棠远征西域,收复疆土,捍卫领土主权完整。从推动社会发展角度分析,清朝十二位帝王,同治、光绪属于第一梯队,他们具有近代化意识,并付诸行动,这是其余帝王所望尘莫及的。如果单纯看个人能力,清朝十二位帝王,可以这么排名:皇太极、雍正、康熙、努尔哈赤、乾隆、顺治、嘉庆、道光、咸丰、光绪、同治、宣统。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12 20: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