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一个政权,如果没有稳固的根据地,那么这一政权注定是不能长久的。我们别看彭越也是到处流动作战,但是他的根据地一直都特别稳定,初期是巨野泽附近,中期是黄河边上,后期是谷城。
无论遇到什么打击,彭越的根据地始终都是安然无恙。因此不论项羽如何攻击彭越,彭越不仅没有遭受到什么损失,而且势力还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不独是彭越重视根据地的建设,刘邦也特别在意根据地建设。刘邦初期不过是楚怀王帐下的一名武将而已,要说他有多了解内政治理,或者明白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性,那恐怕都有些过度解读了。但是自从萧何收整文书,并且在后来劝刘邦“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后,刘邦逐渐有了根据地建设这一意识。加上刘邦身边有萧何这样精通内政治理的人辅佐,根据地建设一点儿都没有落下。
从史书残存的记载来看,楚汉战争时期,刘邦、萧何在关中、巴蜀地区进行了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军事制度、赋役制度、郊祀制度、基层管理制度、行政区划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刘邦、萧何又出台了一些惠民政策,争取到了百姓们的支持,如刚入关时,就宣布“约法三章”;关中大饥荒时,鼓励百姓“就食巴蜀”;在战争结束前夕,又宣布将死难战士的尸体输送回家。
其实在当时,刘邦主要负责行军作战,至于内政治理主要都是由萧何负责进行的。君臣二人,一武一文,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萧何的功绩是刘邦集团内的任何人,包括韩信都无法比拟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这么评价萧何:“楚人围我荥阳,相守三年;萧何镇抚山西,推计踵兵,给粮食不绝,使百姓爱汉,不乐为楚。”即便是因为魏豹反叛而导致汉国大后方受到巨大威胁的时候,在萧何治理下的关中依旧十分稳定,前线并没有出现缺粮的情况。关中的百姓们因为萧何的治理,完全拥护刘邦与他的汉王国。
这使得在荥阳之战中,刘邦与项羽作战,完全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如果前线战局不利,随时都能逃回关中休整兵力。可以说,在刘、萧的管理下,只要关中还在,不管前线败得多么惨,项羽都没有办法彻底消灭刘邦。
刘邦、萧何、彭越等人是如此地明白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性,即便是韩信、张耳、英布,也特别明白。韩信在井陉之战灭亡赵国后,就一直停留在赵国,和张耳一起镇抚赵国,在安定好赵国的形势后,他才动兵讨伐齐国。因为如果赵国一旦有变动,韩信的粮道就将要被断绝,这对他消灭齐国是极为不利的。
至于英布,在九江国灭亡后,他居然只要派亲信到九江国境内,就能立即得到一批旧部的响应,可见英布在九江国当地是比较得人心的,他的根据地建设工作也做得相当到位。
从上面的这些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反楚联盟阵营内部的重要人物,他们对于根据地建设都是极其重视的,并且做出来的效果也比较不错。可是反观项羽,他的后方治理如何呢?一言以蔽之:完全放弃。
虽然现存的西楚史料极其稀少,根本不了解项羽究竟是怎么治理大后方的,甚至连项羽出征的时候,究竟是谁坐镇彭城都完全不了解,但是我们还是能够从中得到一些线索。
我们作为事后的观察者,总会说彭城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要想占领下来并非难事。可是地理上的劣势绝不是造成西楚大后方丧失反抗能力的原因。
难以想象,灌婴、靳歙的骑兵部队,居然在楚汉战争期间,能够扫荡大半个西楚的大后方。这说明项羽在大后方基本上并没有留下太多的军队,或者只是在个别城市设立军事据点。整个大后方的军事防御能力是特别差劲儿的,因此彭越等人一旦出兵袭扰,项羽必然要立即带军队回去与之作战。
西楚国的内政治理,史书完全没有记载,可是根据蒯彻在劝韩信三分天下时的说法,西楚的内政治理绝不可能比刘邦、萧何要好。我们看后面灌婴扫荡整个西楚国大后方,也并没有遭到过特别顽强的抵抗。只有一个鲁县一直抵抗到了最后,才被史书大书特书。史书记载尽管挂一漏万,但是我们还是能够管中窥豹,得出一些结论。
我们到现在可以发现,项羽既不重视内政建设,在大后方也没有构建起军事防线。为什么项羽会这么做呢?我认为这可能与项羽迷信武力的性格有关。项羽虽然定了彭城作为自己的国都,可是他真正的国都其实是在军营。这确实很符合一个军人所应有的气质,可是这不是一个政治家所应该做出的决断。
忽视后方的结果就是,项羽的后方不断被彭越、刘贾、靳歙、灌婴等人骚扰,导致项羽不得不率军回去讨伐这些人。这么一来,项羽就被刘邦、彭越来回调动,疲于奔命。
我们从来都没见过刘邦在关中、河南之间来回作战,却看到了项羽在河南、江淮之间来回作战,而这,正是不重视后方根据地建设的差距。
项羽放弃了根据地建设,等于他默认要将自己陷入一种疲于奔命、永无宁日的态势;刘邦重视根据地建设,在前线作战时,只需要考虑项羽一人,而不用顾忌关中又出了什么乱子。刘、项二人对根据地建设的不同态度,是楚亡汉兴的重要原因。
刘、项对待人才的态度
关于对刘邦、项羽二人如何对待手下的人才,陈平曾经对刘邦有过一番特别独到的分析:“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洁好礼者多归。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洁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
陈平对于刘邦、项羽二人手下人才的构成可以说是极其了解。为什么陈平会有这样的断言呢?陈平非常明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那一套道理,他知道大家之所以肯拼死为刘邦卖命,是因为刘邦能够“与天下同利”,因此那些有才能的人都能够来到刘邦这里。反观项羽,他不能够“与天下同利”,不舍得进行分封,那么他身边的人才就会慢慢地流失掉。
陈平不愧为和张良齐名的智者,他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天下有才之士跟随刘邦,其实无非就是为了一个利字。韩信当年在“汉中对”中就说:“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如果不能够封侯拜相、裂土称王,谁还愿意天天过着这种刀尖舔血的事情呢?
当然,陈平只说了最为根本的原因,刘邦能够得人心,能够有这么多人归附,其实是多种因素的共同叠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
(一)刘邦精通御下之术,这点其实从他对待韩信、英布二人的做法就足以看出。刘邦在修武、定陶两次直接夺走韩信的军权,而韩信从来没有做过任何反抗,束手就擒;英布归顺刘邦后,先是被刘邦冷落,然后看到自己房舍和刘邦一样,又喜不自胜,情愿归附。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从这些事情我们可以看出,刘邦的御下之术是非常高明的,高明到让人能够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卖命。韩信在拒绝武涉、蒯彻等人的建议时,就是一直考虑到刘邦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不忍背叛。
(二)刘邦从善如流,能够听得进谏言。樊哙多次进谏刘邦,甚至在刘邦称帝后,因为刘邦十余日不曾出宫,直接带着大臣排闼而入,苦谏刘邦。刘邦并没有因为樊哙擅自闯入宫内,对其加以处罚,反而是虚心地接受了樊哙的谏言。
(三)刘邦面对大臣对自己的指责,并不会发怒。比如刘邦称帝后,有一次骑在御史大夫周昌的脖子上,问他:“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周昌直接来了一句:“陛下就是夏桀、商纣那样的君主。”即便是脾气再好的皇帝,听到周昌的这句话,恐怕都要发怒。结果刘邦居然只是一笑置之。史书说刘邦这个人性情豁达,所言非虚。也正因为如此,大臣们才敢对刘邦直言相告。如果换作是项羽,周昌这么一说,恐怕就要被项羽烹杀了。
(四)刘邦善于用人,能够让各类人才各司其职,而不会有不相适应的感觉。
韩信善于统率千军万马,他就是汉国仅次于刘邦的第二统帅。
萧何善于治民,就让他坐镇大后方。张良、陈平善于设谋、制定战略,就让他们跟随在刘邦身边,为刘邦出谋划策。
曹参、灌婴、樊哙、周勃、郦商善于执行统帅命令,完成作战任务,就给他们下达命令,然后放手让他们去打仗。
郦食其、陆贾能言善辩,就让他们到各个诸侯国进行游说。
夏侯婴善于驾车,就让他亲自统率车兵,并为刘邦驾车。我们现在看起来好像让手下各司其职并没有什么难的,可是我们站在领导者的角度,如果刘邦让曹参担任第二统帅,让张良镇守关中,让萧何出使列国,让韩信冲锋陷阵,那历史还会是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吗?那就不是了。会用人既体现了刘邦的领导水平,也让这些人才们乐于为刘邦所用,尽心尽力地为刘邦做事。
(五)即使手下的人才犯过一些严重的错误,刘邦也还是不计前嫌,继续任用他们。例如郦食其当初提出分封六国旧贵族为诸侯王,桡楚之权。在张良借箸后,刘邦虽然痛骂郦食其是竖子,可是后来郦食其继续为刘邦献谋划策,刘邦还是能够虚心接受。
(六)刘邦能够放心地放权给手下,而不会无端猜忌不肯放权。根据史书的记载,在楚汉京索之战后,刘邦曾一度怀疑萧何,导致萧何将家中的男丁悉数送往前线参战,才打消了刘邦的疑虑。尽管刘邦曾经这么疑忌过萧何,可是他一直放心地让萧何坐镇关中。韩信也一样,刘邦也许曾经猜忌、怀疑过韩信,但是他始终让韩信独当一面,并没有因为怀疑韩信,就把他留在荥阳,随自己作战。有疑心是很正常的,但是刘邦最终没有被疑心带偏,而是继续信任手下的这一大批人才,这是他能够得到人才归附的重要原因。
(七)刘邦虽然是汉王,但是由于他出身于社会底层,能够清醒认识并且发掘出底层人民的潜力,同时又善于网罗旧贵族当中的一些人才,这样一来,各个阶层的人才就都被刘邦发掘出来并加以使用。
从以上这几点可以看出,在刘邦之前或之后的历代统治者,都很少有人能够完全具备以上这几点。正是因为刘邦具备了以上这么多因素,所以在汉初时期我们才会发现有那么多光耀千古的文臣武将。有人说:“综观历史,用人犹如刘邦之魄力者,殊不多观。故历史中,人才有如刘邦之盛者,亦遂罕见也。”这个评价应该说是完全客观的。
反观项羽,他受制由于传统的“卑不逾尊、疏不逾戚”的熏陶,只信任项氏宗族和自己的妻族,对于外姓的谋臣、将领并不能做到真正的信任。韩信、陈平、英布等人,在最早都是项羽的手下,可是后来纷纷归顺了刘邦。
即便是张良,一开始也因为韩成的缘故,客居彭城。王陵、彭越虽然是一方诸侯,但是都活跃在西楚的领土内,是有笼络过来的可能的。可是到最后,这些人全部都倒向了刘邦,而不是项羽,最大的原因就是项羽不能完全做到信任手下的人才。
同时,项羽又不肯真正分权给外姓将领。龙且虽说没有完全独当一面的才能,但是在英布叛乱后,他已经是西楚唯一能够充台面的名将了,可是项羽一直不肯让他彻底独掌兵权,不断用项氏子弟随他出征,掣肘龙且。项羽一让人独当一面,就开始疑神疑鬼,凡事亲力亲为,西楚人才日益凋零而不自知。这么一比,刘邦、项羽对待人才的态度那就已经高下立判。即便项羽再如何“礼遇”士人,可是那也仅仅是礼遇而已,而不是真正的信任、重用。
这一情况发展到楚汉战争后期,局势已经变成了天下群雄在刘邦的带领下合力围剿项羽一个人,项羽就算有三头六臂,又如何能够应付得过来?
刘邦、项羽二人的作用
历史的进程,并不只是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几个因素简单推进的,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普列汉诺夫就曾说过:“社会规律没有人们的中介,正如自然规律没有物质的中介,同样很少能够实现。”个人的作用在大部分的历史进程中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他们却极大地影响了历史的演进。
我们探讨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要先把具体的历史人物放置在具体的历史时空条件下进行研究,才能得出一些比较确切的结论。我们首先要知道,刘邦、项羽是生活在秦末汉初这一中国历史上特殊的“后战国时代”的人物,然后才能进行接下来的分析。
我们该怎么评估刘邦在楚汉战争时期发挥的巨大作用呢?普列汉诺夫给了我们评估的两条标准:“为了使一个拥有某种才能的人凭借这种才能获得对事变进程的重大影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他的才能应当使他成为比其他人更符合这个时代的社会需要……第二,现存的社会制度不要阻碍具有恰恰是当时所需要和有益处的那种特点的人物的道路。”
刘邦的才能比其他人更符合这个时代的需要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前面已经探讨过,刘邦能够和当时的“统治阶级同利”,又能兼顾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当时,统治阶级迫切希望从这场全国大内战中攫取自己的利益,百姓则希望能够摆脱战乱。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矛盾无比剧烈,只有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才能够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如果我们称项羽为激化矛盾者,那么就不妨称刘邦为解决矛盾者。
由于受到秦政的盘剥和秦末战乱的波及,人们普遍要求解决、缓和社会矛盾,而不是想方设法去激化社会矛盾,自己好从中取利。
那么现存的社会制度阻碍了刘邦吗?很明显并没有。事实上,正是因为天下大乱,刘邦才能够一展拳脚。如果这个天下还是秦始皇的,那刘邦终其一生也不过是个亭长,或者只是在芒砀山落草的一名“盗贼”而已。刘邦本不具有改变历史个别面貌的能力,但是到了秦末战争,到了楚汉战争,他已经成长为一员独当一面的大将,甚至成为了反楚联盟的盟主,在这个时候,刘邦才能够发挥他的才能,推动历史进程。
如果当时统领反楚联盟的不是刘邦,而是田荣,或者是陈馀,项羽还会在最后连战连败,被逼到乌江自刎吗?恐怕不会。不仅不会,项羽还有可能会取得胜利,天下还有可能再多打很多年,社会生产会再被大规模地破坏。刘邦的个人作用加速了西楚的灭亡,保证了社会的安定。
刘邦的个人作用加速了楚亡汉兴,同理,项羽的存在也加速了楚亡汉兴。项羽喜好屠城、滥杀,同时又多疑、刚愎自用、不听忠言,这些性格上的缺点都是项羽覆灭的重要原因。正如刘邦所说的:“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同时,戏下分封中,项羽为了让自己个人利益最大化,挑动了全面内战。从那一刻起,项羽实际上就逐渐走上孤家寡人的道路了。项羽的作为不能得到天下人的认可,只要时机成熟,他就会被天下人所抛弃。项羽心中念念不忘的“楚帝梦”也不可能真正实现。
“领导人物的个人特点决定历史事变的个别外貌,并且偶然性的因素,就我们所指的意义说,在这些事变的进程中始终起着某种作用,这种进程的方向归根到底是由所谓的一般原因决定的,即事实上是由生产力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所决定的人们在社会经济的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尽管刘邦、项羽的个人特点并不能对整个楚亡汉兴造成决定性的影响,但是正因为他们的存在,才加速了汉王朝的兴起与西楚的覆灭。
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大概就能够得出为什么会出现汉兴楚亡这一历史现象。这些分析虽然不能说是完备的,或者完全准确无误的,不过,还是可以视作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与诸君共享。
(一)刘邦、萧何等人通过改制,全面承袭旧秦国的制度,复活了秦国的军国主义体制,完全做到了“据秦之地”“用秦之人”“承秦之制”,真正据有了当年秦统一六国的形势。这是刘邦能够击败项羽最为根本的原因(楚汉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算是第二次秦灭六国之战)。
(二)刘邦能够“与天下同利”,确立“共天下”的政治体制,从而一举获得了六国旧贵族和广大的军功阶层的支持。刘邦、萧何又通过各种政策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项羽既不能获得统治阶层的支持,又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完全是独夫民贼。“与天下同利”是汉国能够消灭西楚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三)汉国先后实行了“汉中对”持久战思想、为义帝发丧、“捐关以东”战略。这三套战略共同组合起来,从政治和军事上对项羽造成了全面的打击。项羽不能在战略上破解这三道枷锁,而是寄希望于通过局部战役的胜利来获取战略上的优势,最后必然招致失败。
(四)反楚联盟中,刘邦、萧何、韩信、彭越、英布、张耳等人都极其注重根据地建设,保证已方根据地与粮道的安全。反楚联盟中的这些领袖都深知,只有具备稳定的根据地,才能稳扎稳打,与项羽抗衡。项羽不重视大后方建设,粮道数次被绝,这种漠视根据地的行为,是项羽失败,乃至速败的重要原因。
(五)刘邦善于识才、用才,同时又能够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两个政权的较量,不仅是军事、政治、经济的较量,同时也是人才储备的较量。项羽不明白这个道理,他对于外姓人才颇多猜忌,只信任项氏宗族,最后一个个人才纷纷离开西楚,项羽成为了孤家寡人。人才储备上的失败是项羽在楚汉战争后期军事上连连失利的一个尤为重要的因素。
(六)刘邦、项羽二人在性格上的优缺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楚汉战争的进程,加速了战争的结束。
最后,我们要注意,楚汉战争在本质上只不过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一场混战,决定谁最后能继承秦帝国和义帝的遗产。楚汉战争不仅仅只是军事上的较量,同时也是政治、经济、外交、人才储备等全方位的较量。项羽迷信武力,希望通过“斗力”来击败刘邦,而忽视了其他能够影响战争全局的因素,最后被刘邦击败时,还大喊什么:“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直到乌江自刎,都还是没能明白他到底输在了哪里。
陈馀、田荣、田横为什么失败了?
在楚汉战争时期,除了刘邦、项羽二人外,实力强劲者还有代王陈馀、齐王田荣、齐王田横三人。这三个人也都是有实力参与到天下争霸中,与刘项共争的豪杰,可是这三个人为什么最后纷纷失败了呢?
陈馀的失败,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就算当年陈馀在井陉之战能够吞掉韩信这支军队,难道赵国就能高枕无忧了吗?井陉之战陈馀即使获胜,本质上也不过就是再多苟延残喘几年罢了。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陈馀的赵国(再加上代国),是楚汉战争时期的第三强国,北方最强大的国家。可是这个国家的领袖陈馀,他的思维还停留在战国时代,只想偏安一隅,做一方霸主。看着刘邦、项羽、田荣三人,一会儿反汉,一会儿反楚,陈馀也就左右横跳。这种思维我们不能说简单地用鼠目寸光,或者背信弃义来概括。
事实上,这是很典型的战国君主的思考方式。当时的天下已经进入到了“后战国时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大家都想在最短的时间内置对方于死地。可是陈馀只想安安心心地守着家里的那一亩三分地,并不参与中原争霸。因此,最后陈馀必然是要被刘邦所消灭的。即使陈馀不被刘邦消灭,等到项羽灭了刘邦后,也要来收拾陈馀。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陈馀其实面临着很大的外部压力,导致他也无力介入中原争霸。根据《汉书·匈奴传》的记载:“(匈奴)侵燕、代”,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匈奴确实频频入寇,侵扰陈馀的封地代国。这是陈馀所面临的外部威胁。
除了外部威胁,陈馀也有内部威胁。关于陈馀的内部威胁,史书并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不过还是有迹可循。从后来陈馀、李左车之间的高层对话能轻易被韩信、张耳掌握看来,汉军留在赵国内的间谍应该是赵国的高级官员。我们知道,当年陈馀是发动南皮侯国的军队以及齐国的偏师,赶走了时为常山王的张耳的。在赵国国内,应当还留有不少张耳的亲信,这一批人是反对陈馀的,并且在井陉之战中,及时将军事情报提供给韩信、张耳。我们完全可以想见,如果陈馀有心介入中原争霸,也很有可能会先遭到内部张耳旧部的阻挠。
当然,军事打击是陈馀败亡的直接原因。如果只是上述的三个因素,陈馀未必会在汉三年十月就身死泜水,为天下笑。韩信在井陉之战那一番令人叹为观止的军事操作,直接导致了陈馀的覆灭。而刘邦的南路军偏师的北征,直接烧了陈馀的后院。即便是陈馀在井陉之战战胜了韩信,但是河内郡、邯郸已然丢失,也不能再有什么作为了。
可以说,陈馀的覆灭是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陈馀统治下的赵国、代国,还是停留在战国时代的思维,无所作为。最直接的原因在于韩信、刘邦的军事打击。同时,陈馀又受到外部匈奴的侵扰、内部张耳旧部的反抗。陈馀的悲剧结局早已注定。
如果说陈馀只是简单停留在战国时期的思维,导致了他的覆灭。可是齐王田荣却没有停留在战国时期的思维,反而主动打破了项羽的戏下体制,与陈馀、彭越、刘邦等人结成反楚联盟。从田荣的作为上看,他和刘邦、项羽一样,都是志在天下的人,为何田荣最后也失败了呢?
在讨论齐楚战争的起因时说过,田荣反楚,是不得不这么做。田荣消灭了田市、田都、田安的势力,已经是向项羽公开宣战。而按照齐国的地理形势,如果田荣不肯有所作为,那么就要被动遭到项羽挨打。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这是田荣作为一个军人的主观思路。
可是,这也仅仅只是田荣的主观思路罢了。齐国百姓其实是不愿意被田荣绑上反对项羽的战车的。当年在田儋领导下,齐国走上了反秦的道路。可是齐人反秦,仅仅只是为了复国而已,而不是志在天下。
陈苏镇先生就曾指出:“齐人赞成反秦,但无意于亡秦,目的只是复国。故齐叛秦自立比赵、燕、魏、韩来得坚决,也来得顺利,但既不接受楚为纵长,也不积极参与灭秦。这一现象恐不能全从田儋兄弟身上索解,齐地下层社会对反秦战争的态度应当是更为基本的原因。史称田儋兄弟‘能得人’,这意味着他们熟悉齐人的心态,了解齐人的愿望。
在秦末纷乱局面中,他们的抱负和行事应当是齐人意愿的反映。”这番见解同样适用于田荣时期的齐人。齐人只希望偏安一隅,可是田荣却想要把他们绑上战车,跟他一起作战。因此田荣的这一做法招致了齐人的不满,最后田荣也就是在齐国境内的平原县被齐人杀死。违背齐人的意愿可以算得上是田荣覆灭的根本原因。
同时,田荣在政治上的举措是比较不得人心的。田荣为了网罗齐地的士人,凡是不愿追随自己的,便劫持过来。田荣与项羽为敌,本身就已经让齐人普遍不满他的统治,现在这么一来,齐国的士人也不会全心全意帮助田荣,这加速了田荣的失败。
当然,还有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田荣在军事上确实远远不如项羽,所以在成阳之战后,田荣再也无力翻盘,被齐人所杀。
那么深得齐国人支持的田横又为什么最后走向失败呢?
田横吸取了哥哥田荣失败的教训,在齐国复兴后,保境安民。齐国表面上支持项羽,可是实际上却是坐观楚汉争霸,并没有实际介入战争中。如果说田荣违背了齐人的意愿是田荣失败的根本原因,那么可以说,田横顺应了齐人的意愿也是田横失败的根本原因。齐人不像秦人那样有着深厚的军国主义传统,他们本质上并不好战,只想维持战国时代的现状。齐人的这种想法,或许适应于战国初中期,但是绝不适应于战国后期及楚汉争霸时代。逆是亡,顺亦是亡。
同时,田横的失败还有另外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因为郦食其的游说,导致齐国解除防备,轻易被韩信袭破。第二就是田横的军事才能确实远不如韩信。当田横对韩信形成合围之势时,却被韩信轻易化解。这两点原因都直接造成了田横最后的失败。
陈馀、田荣、田横,这三人都是楚汉战争时期比较有实力的一方诸侯,可是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他们最后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失败。也许,这就是历史的必然。最后的舞台只能是留给汉国、西楚国这两个有实力争夺天下领导权的国家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01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