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为了圆患者“好好吃饭”的梦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4-04-13 00:08: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劳动午报

为了圆患者“好好吃饭”的梦

——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胃肠外科主任李元新

为了圆患者“好好吃饭”的梦

为了圆患者“好好吃饭”的梦

吃饭,对正常人来说是件很简单的事,但对有的人来说,“好好吃饭”却是一个无比珍贵的奢望。不能正常吃饭,平日只能靠营养液活着,除了高昂的医疗费用外,生活品质更无从谈起,圈子里称他们是“长在医院的人”。

想解决这个问题可不简单。尽管如此,不少医生依然走在帮胃肠患者圆梦的路上,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胃肠外科主任李元新就是其中一员。记者见到李元新时,他刚刚结束一个突发的紧急手术,略显疲惫。对李元新来说,他早已习惯了这种工作状态。“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在生命面前就不能冷漠,医生一定要有情怀,外科医生还要有工匠精神。”李元新说,“我的老师是黎介寿院士,被誉为‘中国临床营养之父’‘世界上研究肠子时间最长的人’。黎院士根植于临床技术,他从1例病人、1根肠子起家发展出来一个研究所,我愿意在黎院士这个临床的学术参天大树下,尽我所能,圆患者‘好好吃饭’的梦。”

挑战世界级难题 完成国内首例、亚洲第二例改良腹腔器官簇移植手术

自记事起,小凌(患者化名)吃完饭总是肚子胀,尤其是吃得快时。“没听这孩子喊过饿,我们总以为他是挑食,吃饭磨磨蹭蹭花上1个多小时。”母亲回忆道。高二开学,小凌病情进一步加重,不得已终止学业。2016年底,被反复肠梗阻折磨的他进行了胃肠造瘘和回肠造口手术,术后病理提示肌层内神经节细胞缺失,考虑为慢性假性肠梗阻,对该病的治疗,当下只能以肠外营养支持为主。但小凌对肠内营养极不耐受,严重腹胀频发,就这样,医院成了小凌的第二个“家”。

随着疾病的进展,他从食道动力障碍渐渐发展到肠功能障碍终末期——肠功能衰竭。此时,移植成为最后的救命稻草。“有段时间全家人都在生病,太难熬了,但我们做父母的,实在放弃不了啊……”小凌父亲哽咽地说道。来到清华长庚医院时,小凌已是肠梗阻终末期,消化道彻底失去功能,需要进行包括胃、胰、十二指肠和小肠在内的多器官移植,也就是“改良腹腔器官簇移植”。作为在2010年首位将该技术引入国内的专家,李元新详细介绍道,“改良腹腔器官簇移植”为除肝脏以外,包括胃、胰、十二指肠和小肠的腹腔脏器以一串器官簇方式移植。“与既往开展的单独小肠移植相比,因其需移植消化外科的各个大器官,对患者全身病理生理影响极大,对麻醉、手术团队的挑战更大,是公认的消化外科技术高峰和世界级难题。”尽管如此,李元新和他的团队也没有放弃,这带给患者很大信心……

2022年4月10日,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胃肠外科、器官移植中心、麻醉科、手术室、输血科、检验科、感染科等10余科室全力配合,李元新率领团队16名医护人员、分四组人马,开始为小凌进行这场工程量“浩大”的腹腔器官簇移植手术。到11日凌晨3点,经过近20个小时的手术,李元新团队成功为23岁的小凌实施改良腹腔器官簇移植手术。这是国内首例、亚洲第二例改良腹腔器官簇移植手术。

随着血流的放开,移植胃、十二指肠、小肠很快由白色转变为粉红色,李元新采取特殊的关腹技术顺利完成手术,而这只是小凌恢复健康的第一步。小肠是一个免疫器官,排异反应的控制尤其重要。此外,小肠中有很多细菌。如何在确保减小排异反应的同时,保障腹腔不感染,这考验着医生用药的技术。术后,胃肠外科主治医师朱长真和小凌一起“住”进入了移植重症病房,“可以说,睁着眼睛的时候都在ICU,患者的任何波动都需及时上报、处理。”

抗感染、抗排斥、伤口处理、造口问题……就这样医患携手闯过了一关又一关。术后第16天小凌转入普通病房。术后第44天完全脱离肠外营养,开始恢复经口进食。术后第65天,小凌对妈妈说:“我觉得饿了。”妈妈看着和常人一样吃饭的儿子,流着泪道:“现在的我真是连做梦都能笑醒!”

终结多年罕见病的折磨

让医者和患者成为“过命的兄弟”

2022年11月17日,小瑞(化名)顺利出院了。这标志着小瑞8年以医院为生活的日子结束了。

这个日子,不仅对患者来说是值得铭记的一天,对李元新团队的每个人来说也格外特殊,因为这个“胜利”取得的太不容易了。在清华长庚医院,从制定方案到手术,以及术后陪护,医生和患者紧紧地绑在了一起,“这是过命的兄弟!”小瑞这么评价他和医生的关系。

2015年,家住四川的小瑞,在没有任何原因的情况下开始腹胀、腹泻,每天排便至少三次,有时甚至六七次。当地医院诊断小瑞为慢性假性肠梗阻,治疗后腹胀有所缓解。然而腹痛腹胀却一次比一次猛烈,直至2021年,多家医院的多次手术也未能阻挡病情的加重。小瑞生活逐渐不能自理,体重骤降30多斤,“经常觉得口渴难忍,但即便只喝一小口,我这肚子就像装满十几个气球一样胀痛。”小瑞说道,“其实就是熬着,连下床走路都不行,每天都想放弃。”此时,小瑞只有23岁。

面对肠功能已经衰竭,在妻子和家人的支持下,小瑞辗转于国内多家顶级医院后,经业内专家推荐,来到了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此时唯一能拯救他的,只剩移植手术。手术当天,小瑞坚定地躺在了手术台上,李元新凭借丰富经验,小心、精准地切除已失去功能的大部分结肠和全部小肠、远端大部分胃及大部分十二指肠,完成肠系膜根部重要血管结扎……手术在紧张有序中进行着。

手术结束后,小瑞转进ICU,朱长真作为管床医师,再次开启了重症监护病房24小时“陪伴”模式,对小瑞进行严密监测。术后18天,“小瑞空肠营养管突然开始出血,随后移植肠造口也开始出血,小瑞还出现了黑蒙,视物模糊等症状。”朱长真回忆道。由于情况凶险,在李元新的指示下,朱长真立刻联系血库,全力协调各科室进行抢救。朱长真介绍:“小瑞,整整出血了63天,我对这个数字记忆犹新。每天都在数日子,每天都在寻找出血原因。那段时间我们都快要崩溃了,但作为医生我们必须坚强,我们要给患者信心。”

术后病理科医师杨堤发现,小瑞病变脏器病理极为特殊,在其40余年的职业生涯中从未见过。查阅大量文献,与临床反复沟通、详细了解病人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经过后,最终小瑞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肠平滑肌炎”。该病非常罕见,至2005年,世界上文献报道的只有11例确诊患者,而且大多数为婴幼儿及儿童。2005年后未见文献报道。据记载,该病保守治疗效果有限,若不及时救治,患者最终将因肠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外,经小瑞在西南地区医院经治教授回溯,小瑞还同时患有棕色肠综合征,这也是一种长期肠道吸收障碍、维生素E缺乏导致的肠道罕见病变。至此,小瑞的原发病才被彻底搞清楚。

2022年11月17日,小瑞在母亲的陪伴下顺利出院了。在医院门口,与医生告别时,小瑞禁不住流出了眼泪。出院后的小瑞,住得依然离医院不远,因为他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医院做一次复查。2023年12月,记者采访时正好见到了小瑞。有些腼腆的小瑞,戴着口罩,与医生聊天中也会时不时地笑眯了眼睛……看着小瑞渐胖的身型,李元新和朱长真特别欣慰。

让生命垂危病人“能正常吃饭”

给患者平凡的幸福就是医者的夙愿

一场严重的车祸导致47岁的李女士腹腔大出血,肠道破裂,还伴有颈椎严重脱位,左侧身体偏瘫,左侧足踝骨折等病情。当地医院紧急手术,但术后腹腔仍出血不止。先后经9次大手术后,李女士不断出现新肠瘘并伴有严重腹腔感染,无法进食,只能靠静脉营养维持生命。同时,她还出现了黄疸、无尿、呼吸衰竭、肝肾肺等各器官严重损伤,当地医院多次下达病危通知书。最终,结合院方建议,家人商量把李女士接回了家。

原本以为生命已经无望,但家人惊奇地发现,回家后的李女士身体开始出现好转,尿液慢慢出现了,全身黄疸逐步褪去。这让患者和家属再次燃起了生的希望。经多方打听、引荐,李女士家人得知,李元新团队在治疗肠瘘、腹腔感染方面具有丰富经验,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独立完成小肠移植手术的专家。带着强烈的求生意志和家人的无条件支持,李女士来到了清华长庚医院。

在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周华与李元新团队的联合治疗下,初步控制了患者的腹腔感染,李女士的肝肾功能逐步恢复正常水平,营养状态也得到了改善,患者还能下地进行活动。而核心的问题在于——车祸创伤及反复肠瘘,使得李女士腹腔内仅残存20cm小肠,不足以维持食物的有效消化和吸收。李元新说道:“我们想帮她恢复正常生活,小肠移植是唯一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案。”但患者手术次数过多,不仅切除了大部分肠体,肚皮与后腹部紧贴在一起,腹腔空荡,还导致严重粘连,脏器解剖结构复杂,稍有不慎,就可造成其他脏器或大血管损伤,造成手术并发症。这些情况对手术提出了极高的挑战。

“我想正常吃饭!”李女士毅然的决心与意志,为李元新团队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等到合适的小肠供体之后,李元新再次带着团队走上了手术台。17个小时的手术后,李女士转入移植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术后康复。

在器官移植中心及重症监护室的多方保驾之下,李女士术后第3天开始下地活动,术后第22天,她开始尝试经口进食。如今,李女士不仅实现了“正常吃饭”的愿望,还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每日清晨遛弯、锻炼、逛公园……

看到一位位患者经过治疗摆脱疾病折磨,重新回到家庭生活中,从此过上平凡幸福的生活,这就是李元新团队最开心的事。李元新说:“治好一个病人就给一个家庭带来希望,也是给其他饱受这种疾病折磨的患者以希望,这是别的任何东西也比不了的。在求学的路上,黎介寿院士教会我很多,不管是技术方面还是如何做人,以及如何成为一位好医生。我会沿着老师指引的方向继续前行。”在李元新看来,学有所成的关键是:“执着——不轻易的改变主题;求精——不满足自己的现在;出新——敢否定自己的过去;务实——认真求证确信事实。”这也是他对自己和团队的要求。

□本报记者 杨琳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3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九曲回肠”的世界里,他创造了一个个“第一”
...。从医70余年,他用精湛医术、高尚医德和仁爱之心,为患者消除痛苦、送去健康。“只要病人还有一口气,做医生的就不能轻易放弃。”黎介寿视拯救生命高于一切,病人有1%的希望,他就尽
2023-02-01 07:05:00
为患者摘除腹腔肿瘤
本文转自:九江日报九江学院附属医院为患者摘除腹腔肿瘤本报讯(杨世伟)近日,九江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团队成功为一位小肠间质瘤腹腔广泛转移患者完成复杂且高难度的腹腔肿瘤切除手术。患者
2023-12-12 07:44:00
隔着肚皮 截取小肠缝出新膀胱
...妙手免除其终身挂尿袋之苦隔着肚皮截取小肠缝出新膀胱患者出院时向医护团队送锦旗。反复血尿一年后,福州50岁的陈先生查出浸润性膀胱癌,必须切膀胱保命。可膀胱切掉了,余生要以尿袋为
2024-01-18 07:44:00
心脏移植带来“心”希望
...手段,也是区域医疗水平的重要体现。我国每年约有30万患者因器官功能衰竭需要器官移植,但器官移植手术仅有1万多例,除了受限于器官供体短缺这一全球性难题,还考验着医疗机构的综合医
2024-01-09 06:04:00
世界首例全腹腔镜全肝移植术成功实施
...刘超团队成功通过数个腹腔镜小切口,为来自沈阳的一名患者完成了世界首例全腹腔镜全肝移植手术。术中,病肝的游离和供肝的植入均在腹腔镜下完成。刘超团队在患者的上腹部正中取12厘米长
2024-01-10 07:24:00
3年半,100例!年轻爸爸切肠救女背后,这个团队正努力攀登世界移植高峰
...。具有丰富小肠移植经验的吴国生教授十分同情这位幼小患者的遭遇,经过仔细检查分析,他认为小肠移植最有希望让妮妮重获新生。而且如果要进行此类手术,最好使用亲体小肠进行移植,这样不
2023-03-02 20:26:00
长安区医院完成一例”全腹腔镜下腹内疝松解小肠复位修补术”
...题。”近日,在西安市长安区医院普通外科,即将出院的患者梁先生对医护人员连声感谢。梁先生今年39岁,有多年腹痛史,近日,他因腹部剧痛1天且坐卧不定,还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便来
2024-04-11 00:35:00
手术10小时,取下40斤“巨瘤”
...室也都做好辅助准备。蔡金贞教授首先带领肝移植团队为患者做病肝切除,由于病肝大,腹腔黏连,病肝切除难度极大,蔡金贞教授凭借高超的手术技巧,仅用2个小时就完整切除了病肝。“武先生
2023-10-21 00:14:00
...肠液外渗腹腔感染及腹膜炎,情况危急,最后紧急手术为患者取出了枣核,切除了部分肠道。68岁的吴奶奶(化姓)家住后湖,初三早上因腹痛难忍,被家人送到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就医。在
2023-01-30 10:48: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