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希望的田野丨红寺堡的“山海情”,铺就乡村振兴路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4-10-05 14:00:00 来源:上游新闻

​1996年秋,酷爱读书的马慧娟辍学了,那年她16岁。面对未来,她充满了迷茫,坐在山梁上,她哭得一塌糊涂:“我可能以后再也没有机会走出大山了。”

两年后,1956年出生的徐彦斌来到移民集中点教书。眼见戈壁一片飞沙走石,徐彦斌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疑惑:人在这里究竟能不能生存?

为彻底解决宁夏南部山区的贫困问题,上世纪末,一场移民脱贫搬迁工程在宁夏红寺堡正式打响。作为宁夏红寺堡万千移民之一,二十多年过去,马慧娟和徐彦斌的命运连同红寺堡一起,发生了未曾预料的改变。日前,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走访基层社区,与同为移民的徐彦斌老人见面,交谈,一见如故。

希望的田野丨红寺堡的“山海情”,铺就乡村振兴路

“拇指作家”马慧娟(右)和徐彦斌。 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贾晨

一部宁夏史半部移民史

“一部宁夏史,半部移民史。”十个粗壮的红色大字悬挂在宁夏移民博物馆醒目位置,文字背后是一场有关奋斗的故事。

宁夏移民史贯穿了中国史:秦汉时期军事移民,唐宋时期党项人两次内迁,元代大规模政策移民,明清两代移民屯田。清代后期,气候变化,耕地沙化,居民再次迁移。

有记录显示,二十世纪移民开发之初,红寺堡原始植被破坏殆尽,森林覆盖率不足2%。年降水量仅为2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50毫米以上。电视剧《山海情》对这里曾有过这样的描述:“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地上沙石跑。”当地人说,跺开一粒黄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饿。

为彻底解决宁夏南部山区的贫困问题,一场载入史册的移民脱贫搬迁工程在上世纪末打响。

1995年,宁夏将一份名为“扶贫扬黄灌溉工程项目”提交至全国人大,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该项目被列入国家“九五计划”。“扶贫扬黄灌溉工程”旨在借助一级级泵站等水利建设和其他配套措施,让黄河水“乘坐”四级“电梯”,扬高三百米,约100层楼高,流入这片“喊渴”的土地。

该工程预计投资30亿元,用六年时间,搬迁100万人口,开发200万亩土地,工程又被称为“1236工程”。这个工程的主战场正是宁夏地图对折的正中心:红寺堡。1996年5月11日,该工程在红寺堡举行奠基。1999年年底,第一批移民离开故土,来到红寺堡这片新家园。

1998年,1956年出生的徐彦斌选择来到红寺堡当小学老师。按照移民搬迁政策,徐彦斌分到了承包地。初到红寺堡,周围是一片沙丘。徐彦斌说,这里风大,沙也多。工人白天修好的水渠,晚上一阵大风刮过,次日水渠便填满了沙子。

早年的红寺堡就是一个巨型工地:这里没有像样的房子,都是简易房,标志性建筑是一座水塔。到1999年底,才有了第一个十字路口。

徐彦斌所教的班只有13个孩子。放学后,一个人时,徐彦斌跟附近放羊老汉闲聊。对自己的选择,他也曾产生过怀疑:“在这里,人究竟能不能生存?”

2000年,在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扶持下,马慧娟和家人也搬迁到红寺堡。

1980年,马慧娟出生在宁夏西海固地区一个叫黑眼湾的小山村,这里距离红寺堡约200公里。西海固曾被称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常年干旱少雨,黑眼湾全村十几户靠天吃饭,山大沟深,车辆难以抵达,出行只能靠毛驴。马慧娟记得,一年到头,土豆和粗粮吃得最多,青菜是夏天才能尝到的美味。

大山,隔绝了黑眼湾与外面的世界。

多年后,马慧娟写道:过去外面的人总说我们那里的人懒,我们自己也觉得是这样。直到后来,走出大山,我才意识到,是恶劣的生存环境剥夺了他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

马慧娟从小就喜欢读书。5岁时,她从家中糊墙的报纸上学认字。小学二年级开始读连环画,四年级读隋唐演义……她喜欢阅读,有个文学梦,她渴望有天自己能走出大山,去看看书中外面的世界。

家中虽不富裕,但父母却很支持马慧娟读书。不过,初中毕业那年,自家的小麦生锈病,庄稼绝收,全家人吃饭都成问题,马慧娟被迫辍学,那年她16岁。

“我辍学了,坐在老家的山梁上,哭得一塌糊涂,想着可能以后没有机会走出大山了。”马慧娟回忆说。辍学回家,马慧娟接过了父亲的鞭子,每天赶着一对毛驴去犁地。她说,那时觉得,自己的梦想似乎已经跌进这片干旱的黄土里了。

希望的田野丨红寺堡的“山海情”,铺就乡村振兴路

马慧娟用镜头记录过去。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贾晨

“闽宁协作”项目在荒原生根发芽

从“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贫瘠、水资源短缺”的贫困山区搬出来,是最后的选择。在“挪出穷窝、换掉穷业、拔掉穷根、改变穷貌”的口号号召下,23万群众从宁夏南部迁移至红寺堡,这里也逐渐形成了我国规模最大的生态扶贫移民开发区。

与此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援建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发挥作用。援建者中,以福建和宁夏共建生态移民点最为典型,他们为红寺堡修水渠、建房屋、平整土地、找项目、做对口帮扶……一个个“闽宁协作”项目在这片荒原生根发芽。

据统计,1996年以来,福建省累计安排“闽宁协作”资金54.82亿元,社会各界捐款捐物7.87亿元。截至2023年底,福建省共选派13批229名挂职干部,4200多名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专家院士、西部计划志愿者到宁夏帮扶。两省区共建闽宁产业园12个,打造建设闽宁乡村振兴示范村119个。在宁夏的闽籍企业和商户近6000家,带动就业10万多人。

福建泉州市晋江、德化、惠安3个市(县)与红寺堡区先后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已累计开展援建项目240个,建成闽宁示范村18个。这里的工厂、学校、医院、文体场馆,到处都能看到福建的元素。

至今,当地人也在颂扬这份“山海情”:从东海之滨,到西北山塬,山海缘未了,山海情更深……

借助“扶贫扬黄灌溉工程项目”,一级级泵站也正式投入使用,黄河水被扬高三百米流入红寺堡荒原,一片片绿洲开始逐渐形成,人们的生活也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

2000年,20岁的马慧娟结婚。那年,她搬迁到了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离开了大山,马慧娟一家人仿佛进入了新世界。多年后,她写道:“生态移民搬迁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窗,我的心也跟着搬出了大山。”

依靠“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引来的黄河水,马慧娟一家人在红寺堡承包了8亩水浇地。除了种田,马慧娟有了更多在家门口挣钱的机会:摘枸杞、摘西红柿、在附近蔬菜大棚务工,最少一天也能挣8块钱。 “钱虽不多,但大家有了希望,不用整天啃馍馍了。挣的钱不仅能给家里添个菜,还能给孩子买个吃的。”

马慧娟说,农民的幸福与快乐很简单:今年庄稼能丰收、家里牲畜能产仔、过年能给孩子买个新衣服……

从“天上无飞鸟、地上砂石跑”到“平地起高楼、沙漠变绿洲”。生活的改变,让马慧娟那颗曾经干瘪的文学梦想的种子开始萌发新的生机。2008年,她花500元买了人生第一部手机。2010年,她开始尝试用手机在网上写作。干农活的间隙,她在写;做完家务,她在写;夜晚一个人独处,她还在写。

有人问:一个农村妇女,为何热衷于读书写作?马慧娟在报告文学《走出黑眼湾》里这样回复:“这样的话,在刚开始读书写作的时候,我听得太多,甚至有时候我都问自己:读书写作有什么用?但最终,我推翻了这句话,读书写作不是为了有用,而是为了慰藉自己孤独的灵魂。”

生活的变迁是她最大的灵感,更是她的创作源泉。她的笔下,有一起务工的姐妹、有望断归乡的老奶奶、有农村生活的酸甜苦辣、有那片土地上的人生百态……

从QQ空间、到给杂志投稿,再到出书,十多年来,她坚持写作,先后按坏了13部手机的按键,写了300多万文字。在《黄河文学》《朔方》等杂志上,她先后发表了40多万字的作品。至今,她已出版《溪风絮语》《出路》等七本书。因写作多采用手机,她也有了“拇指作家”的称号。

作为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见证者和亲历者,马慧娟用自己的经历和身边人的故事写成了报告文学《走出黑眼湾》:从万千搬迁移民中,马慧娟采撷了十多个人的故事,讲述了中国农民扶贫搬迁背后的琐碎、无奈、改变和惊喜。从这些小人物搬离故土的曲折人生,展现了农民憨厚朴实、百折不挠与命运抗争的精气神。

马慧娟认为,人活着,总要留点痕迹。

希望的田野丨红寺堡的“山海情”,铺就乡村振兴路

宁夏移民博物馆。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贾晨

红寺堡探索乡村振兴新征程

荒原上筑新城!20多年里,红寺堡从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到如何走好乡村振兴新征程。对此,当地还在探索、推进。

马慧娟认为,根子在文化。

一次,马慧娟问刚脱贫的农民:“大家的文化生活是什么?”对方答:“我们农民,种好地、喂好牛就可以了,文化这个事情,是文化人操心的事情,和我们有啥关系?”

但在马慧娟看来,如果没有文化,就像只长庄稼的土地,终究是“贫瘠”的。就如最初的红寺堡,对待子女教育问题,马慧娟听到最多的话是“念书这个事情,念不成就算了”。

在她看来,母亲的见识、格局和素养,会影响到孩子的未来,更会影响未来的红寺堡。

她常常会告诉身边姐妹,“我们不能只‘顶半边天’,一定要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你不仅是‘谁的媳妇、谁的妈’,要更多地做自己。”在红寺堡,马慧娟成立了“泥土书香读书社”。多年来,它不仅成为了一个学习、交流平台,更是一个普法宣传的平台。

在读书时,马慧娟会告诉大家什么是民法典?什么是反家庭暴力法?什么是家庭教育促进法……一句句口传心授,当地人开始懂得,自家承包地交给别人代耕,要签合同;人要富,必须要不断奋斗……

如今,马慧娟还在用手机在快手平台记录有关红寺堡的短视频,“拇指作家马慧娟”也让她成为了网络名人。

2018年,时年38岁的马慧娟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如今69岁的徐彦斌笑着说,从一名农民到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的故事是传奇。

马慧娟说:“我只是赶上了好时代。如果没有移民搬迁,我就走不出大山;如果没有时代发展,我不可能重拾阅读和写作;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不可能走进人民大会堂。”

徐彦斌深有感触地说,西海固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写了很多人的命运,如同他自己。红寺堡已和其他城市的社区没有差别。社区不仅有庭院、花园,还打造了集健身活动、棋牌娱乐、图书阅览、文化活动为一体的“娱乐空间”。“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

徐彦斌说,他所在的兴建创业社区开办了“一家亲”社区快餐店,社区老人吃饭还打折,一天三餐只需15元,每天不重样。“共产党好,黄河水甜。因为党的好政策,因为黄河水的灌溉,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徐彦斌说。

马慧娟和徐彦斌的生活原本毫无交集,但两个人初次相见,聊得却很投机、熟络。谈笑间,他们发现,他曾经历的,她也曾遇见;她所感慨的,他也有着同样感受。同为移民,记忆中的细枝末节都格外相似:那些政策、那些场景、那些街道、那些人、那些事……一切都与我国最大易地生态移民搬迁的大事件有着紧密关系。

​​​​​​​​​​​​​​上游新闻记者 贾晨

编辑:杨波责编:郎清湘 审核:李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0-05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红寺堡区团结村获评“国家电网公司乡村振兴示范村”称号
...2022年度助力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评选结果,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团结村获评“国家电网公司1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称号。团结村是移民村,地处红寺堡城区西南方,全村15个自然村,共
2023-01-17 19:19:00
五莲:打造山区特色乡村振兴模式
...乡村振兴学院在五莲开设分院。开展“百企联百村、共走振兴路”行动,实施科技特派员下基层计划,组建大樱桃、果茶、蜂产业3支省级产业服务团,把生产种植技术嫁接在乡村田野。组织强农
2024-04-11 09:13:00
【山海情深·广黔同辉】贵定:君悦果酒业开启新篇 共筑产业振兴路
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讯(记者 雷小露) 11月7日上午,2024年“山海情深·广黔同辉”黔南州广黔协作主题宣传报道活动深入贵定县。对贵定产业协作、消费协作、劳务协作、人才交流、科
2024-11-13 12:00:00
党建引领 金融助力 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
...起来。创新服务,汇智引水赋能产业振兴制度创新,谋划振兴路。福州市金控集团党委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要求业务班子落实“一岗双责”,带头践行使命担当,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主动作为。模
2023-01-17 11:13:00
闽宁镇原隆村获评国家电网助力乡村振兴示范村
...范村,成为银川首个获此称号的乡村。闽宁山海情,乡村振兴路。闽宁镇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示范点,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闽宁镇经历了从“用上电”“用好电”到“致富电”“振兴电”的历
2023-01-12 23:27:00
念好法治“山海经”铺平乡村振兴路福建以法治护航乡村振兴行稳致远笔架山下、廖氏宗祠上方,“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几个大字分外耀眼。暑假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学生来到福建省龙岩市上杭
2024-09-24 19:49:00
...在教师节、护士节等进行关怀、慰问。此外,积极协调向红寺堡区、同心县2个国家乡村重点帮扶县和青铜峡市中医医院、盐池县人民医院2个自治区薄弱公立医院选派帮扶人才87人,其中:教育
2022-12-25 10:09:00
...转自:宁夏日报本报记者 高 菲从福建省泉州市到吴忠市红寺堡区,跨越山海的教育帮扶如同一座桥梁,将两地紧密相连。这份恩情,温暖了红寺堡区职业技术学校师生的心,助力他们走向更加广
2023-06-16 06:26:00
科技赋能振兴路 青春力量助乡兴
大众网记者 王世敏 通讯员 李鸣晓 潍坊报道暑假期间,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系“智汇凤城·匠心助农”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服务队前往高密市大牟家镇、东北乡社区,围绕智慧农业、无人
2025-08-25 20:33: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连日来,娄烦县遭遇持续强降雨天气,防汛形势极为严峻,该县统筹部署,筑牢防汛安全屏障。汾河、岚河、涧河河道流量激增,娄烦县各乡镇“雨前排查
2025-10-13 07:24:00
连日来,太原市遭遇持续强降雨,雨势急、范围广、强度大,防汛形势陡然升级。面对强降雨,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汾飞公用服务公司周密部署
2025-10-13 07:24:00
“会员价”存猫腻,三江购物一分公司被行政处罚
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从浙江政务服务网获悉,三江购物俱乐部股份有限公司鄞州福明分公司因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
2025-10-13 07:07:00
滨州市人民医院孙新国:生命禁区的守护者,与时间赛跑的铅衣卫士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陈甜田 通讯员 郭庆花近日,滨州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公布了2025年“滨州好医生
2025-10-12 07:56:00
特需儿童背后的“影子老师”,让每一颗星星都闪闪发光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主余凤在临沂市沂河新区一所公办幼儿园的园区内,孩子们追逐嬉戏,笑声清脆。人群中,5岁的小远正小心翼翼地拉着玩具小车
2025-10-12 07:56:00
在中山陵景区游玩时晕倒得到及时救助离宁后,河南游客发来千余字感谢信□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李子俊“我是一名来自河南的游客
2025-10-12 08:38:00
第十五届全运会江苏省体育代表团成立南京“省队市办”优秀运动队56人代表江苏出征南报网讯(记者程锦欣)10月11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江苏省体育代表团成立
2025-10-12 08:39:00
南报网讯(记者祝东秀)10月11日,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南京市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南京市革命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联合编纂的《南京地区新四军活动亲历者说》出版座谈会在南京召开
2025-10-12 08:40:00
桐华里邻里中心·邻阅轩社区书苑开展“书香浸润童年,阅读点亮成长”主题阅读活动
鲁网10月11日讯秋意渐浓,书香正暖。10月7日,在临沂沂河新区相公街道桐华里邻里中心·邻阅轩社区书苑,一场以“阅读点亮成长”为主题的青少年阅读推广活动圆满落幕
2025-10-12 08:44:00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沈彦彦 王元晖)为进一步增强外贸发展内生动力,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
2025-10-12 09:04: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连宁燕今年9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全省最低工资标准,威海市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为每人每月2400元。根据失业保险金标准与最低工资挂钩联动机制规定
2025-10-12 10:47:00
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就“学生下跪事件”发布情况说明
大皖新闻讯 10月11日,大皖新闻报道了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发生学生下跪事件。12日上午,校方就该事件发布情况说明。全文如下
2025-10-12 10:51:00
福耀科技大学学生获赠电脑是国产品牌 匿名爱心人士来自教师家庭
大皖新闻讯 记者10月12日从福耀科技大学获悉,国庆中秋假期后,有爱心人士匿名向福耀科技大学50名本科新生每人捐赠一台崭新的笔记本电脑
2025-10-12 10:52:00
中南民大首办校友返校日 校友学子共溯青春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林杉 通讯员袁愉雯 王钰涵)10月1日至3日,中南民族大学以“溯青春记忆 汇校友同心 谱写‘双一流’建设新篇章”为主题
2025-10-12 10:58:00
东城逸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孙付军传承工作室获赠锦旗
近日,一位患者在家属的陪同下,将一面锦旗送至济南市民族医院东城逸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郭文璐手中,借此表达诚挚谢意,对东城逸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孙付军传承工作室负责人
2025-10-12 11: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