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情感

网暴十宗罪,我们无法视而不见

类别:情感 发布时间:2023-06-04 10:57:00 来源:新周刊
网暴十宗罪,我们无法视而不见

“看不见具体的样子,也无法感知到对方具体的疼痛。不被看到的疼痛,就会很难唤起不忍,唤起同理心。”

撰稿 | 西西 恺哥 晏非 王中中

编辑 | 西西 王中中

题图 | 《我们与恶的距离》

6月2日,武汉某小学被撞学生的母亲在小区坠楼身亡,社交账号签名留下“孩子,你是不是很孤单,妈妈想去陪陪你”。10天前(5月23日),她的孩子谭某在校内被老师刘某驾车撞伤后不幸离世。

这起双重悲痛的事件中,母亲离世前遭遇的网暴终于引起重视——孩子离世后,母亲接受采访的视频公开,网友对其穿着妆容品头论足。

2日晚,警方称遭网暴情况正在调查。目前,多个发布恶意言论的账号已被平台禁言。

(图/微博@新浪热点)

谁也不知道,母亲最后的选择与所受网暴是否有关。

但如果没有这些恶意中伤、揣测的言论,而换成全网支持她讨要道歉的言论,母亲这段时间会好受一点吗?

2023年了,网络暴力仍屡禁不止。

仅今年以来,就有“粉色头发女孩”郑灵华被网暴去世、地震幸存者“钢腿女孩”牛钰分享恋情被网暴、开着拖拉机到西藏自驾的网红“管管”因不堪“黑粉”网暴轻生等多起事件发生。

网暴,已经到了不得不主动治理的地步。我们梳理了当下网络暴力的十宗罪,希望唤起所有人的警惕——

事发楼栋。(图/央广网记者 朱娜 摄)

门槛极低,伤害性极强

发动一场网暴,只需要一部联网手机、一个ID(甚至不需要有粉丝),自从有了语音输入,甚至可以不识字。

只要你的评论恶毒、足够阴阳怪气,或者带点讽刺“幽默”,满足一部分人阴暗的想象,令其点赞、转发或者跟帖,网暴——这种在网络中对别人造成伤害的侮辱性与骚扰性行为——就发生了。

而无数人的这一套简单的动作,对个体带来的伤害却是极大的:名誉被毁、事业中断、“社会性死亡”,甚至是被迫以死自证清白——

还记得“粉发女孩”那句话吗?“如果我死了,是不是社会舆论就能关注到网暴,或者让这些发言的人羞愧一辈子?”

(图/微博@鸡蛋姬)

电子蟑螂,躲在面具下

网络暴力的盛行,一定程度上离不开互联网的隐匿性——在不少媒体针对网暴者的采访中,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自己在生活中是个体面人,但是在网上好像披上了一个马甲,没人知道自己是谁,心情好就点点赞,心情不好的时候就疯狂输出骂人,宣泄戾气和负面情绪,甚至也不觉得自己参与过网暴。

2020年,互联网上的肺癌博主“虎子”和“松饼君”相继去世,他们皆因被质疑直播是为了“卖惨”“流量”而遭遇过大规模的网暴。当网暴者“句号”点开两人的主页,准备像日常一样开骂时,发现他们已经去世,这才突然相信两人是在分享抗病经历,“人生无常,没想到我是网暴的一员”。

匿名和实名是双刃剑,并不是匿名制度才导致了网暴者的存在,而是网暴者攫取了匿名制度的漏洞,从中获取可乘之机——某种程度上,“momo”面具在社交平台上的盛行,也是人们对自己的一种保护:戴上匿名面具更加安全,最起码不用被“视奸”和“考古”。

(图/网络截图)

一言不合扣帽子

近年来,有不少网络暴力行为的背后,总是裹挟着民族情绪和性别主义的思潮。

美国学者霍夫施塔特所著的《美国的反智传统》一书中,指出了民众将政治中的集体仇恨奉为信条的现象,“满怀着令人费解的沮丧和导向错误的怨气,带着对秘密与阴谋的精心幻想,民众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人群中找到了替罪羊”。

被泛化和滥用的民族情绪,甚至超越了客观事实先行,成为令人瞠目结舌的存在——2021年,成都一大学校园论坛的失物招领启示,因为行文采用了中英双语、字迹清秀,被网友臆想成是女大学生跪舔留学生,从而掀起“崇洋媚外”“easy girl”的一轮网暴。

讽刺的是,人们最终发现当事人是一名男生,因为捡到的iPad中采用英文操作系统,采用中英双语可以提高找到失主的可能性。于是,网暴者又悄然退出页面,仿佛一切风暴从未发生。

当人们以伸张正义之名,对一个人上纲上线地扣帽子、断章取义地去制裁时,舆论和事态的走向,远远不是我们能够把控的。没人可以在这场剖腹自证的转盘游戏下幸存。

(图/《让子弹飞》)

人肉受害者,制造谣言

“互联网断案”的热潮下,人们不能忍受当事人有一丝不符合预设的地方。为了所谓的“真相”,个人隐私权被一再践踏。而当众说纷纭时,谣言也悄然蔓延开来。

网友16岁生日时拍的婚纱写真,被人盗用说是“穿着婚纱看王源演唱会的前女友”;笑着出镜的 “卡夫卡松饼君”,被怀疑是卖惨装病;只是在网上晒出订婚照,新娘就被人恶意评论是“某洗浴会所8号技师”;唱“挖呀挖”的幼师一火,就有人说她已辞职、本身就是网红甚至相貌丑陋等……

出于对父母身心状况的担忧,当事人现已放弃维权。(图/微博截图)

嫉妒心理,似乎是恶意的源头。失去儿子的妈妈身着名牌、“卡夫卡松饼君”出国留学、南加州大学遭枪击的留学生开宝马,都能成为他们被攻击的理由。而更多受害者只是得到了一定量级的舆论关注,就被指为“流量操盘手”。当人们疲于甄别消息的真实性时,活生生的人却正在被反噬。

挑软柿子捏,针对弱势群体

有网友指出,通过网络集结而成的这一股网暴势力,甚至可以称为“妇仇者联盟”。这一观点并非空穴来风。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的一项研究发现,新冠疫情发生以来,38%的妇女有过遭遇网上暴力的亲身经历,85%的妇女知道某人受到过网上暴力攻击。

“卡夫卡松饼君”生前就受到了死亡诅咒。(图/B站截图)

此外,互联网上的“凌弱”行为,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因地震致残的钢腿女孩、被父母抛弃的刘学州、被质疑“便宜没好货”的“2元糖水”爷爷、患癌症的博主“卡夫卡松饼君”……从何时开始,一个人的弱点不再能引发人们的同情,反而会招来外界的恶意?

(图/网络截图)

利用社交媒体病毒式传播恶意

谣言、攻击、辱骂、性暗示等藏在人的“暗黑人格”中的言论,在社交媒体上轻易地释放、抵达和影响其他人。而“社交媒体‘转发’为核心的传播机制,让它成为了虚假、劣质信息的生存温床”,新闻学教授方可成曾如是分析。

社交网络是网络暴力重灾区,因为喷子们可以通过评论、私信直接攻击到用户本人。

(图/《网络谜踪2》)

从线上到线下,暴力升级

2018年德阳女医生自杀事件,起因是安医生和一名男孩李某在泳池发生冲突,丈夫乔某气急上前打人。现场视频被发到网上后,安医生与乔某一家人被人肉,骚扰电话甚至打到两人的工作单位。为此,安医生曾彻夜失眠痛哭。

安医生不堪网暴自杀,乔某伏在病床边痛哭的视频被发上网后,网友又发起了对李某一家的网暴,花圈甚至寄到了其旧址。这导致李某一家只能住酒店,也不敢送孩子上学。

(图/微博截图)

而现在,从线上到线下的网暴也仍未停止。被迫走上不雅直播道路的狗头萝莉,现如今决定不再继续秀身材当主播,转而去摆摊卖煎饼,还晒出了煎饼馃子的技术结业证书。但仍有人在线下找茬,用当众辱骂、只付一分钱、破坏煎饼机等方式制造干扰。而理由,无非是“看不顺眼”。

(图/网络截图)

施暴者隐身,维权困难

目前我国现有法律并不能涵盖网络暴力的多种形态,也缺乏具体的操作程序,“法不责众”常常成为网暴者的施暴动因之一。

2020年,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案成为我国首起自诉转公诉的网络诽谤罪案件,亦是当年的2020年度十大法律监督案例之一。

负责办案的杭州市余杭区检察院工作人员在当年感慨“人生被改写只需要短短9秒”,而当事人陷入舆论旋涡,已长达10个月之久。

2023年年初,深受黄谣网暴困扰10余年的演员张静初,用一场为时一年八个月的现实版“秋菊打官司”,等来了迟到的正义。但即使有了法院的判决结果,造谣者至今仍拒绝道歉。

(图/张静初供图)

这两起来之不易的“胜利”,已经是目前网暴受害者能够借鉴的典范。

如果无法有效惩戒网暴者,让“每一根稻草”必须承担责任,“每一片雪花”都逃不掉惩罚。在实现这点之前,如张静初所说,不过是“胜利的官司,失败的维权”。

影响难以消除

网暴的开始没有缘由,受害者也无法推算尘埃落定的结局,从而规划保护自我的防御计划。

长期从事临床心理学治疗的张梦观察到,经历过网络暴力的人短时间内不一定会出现应激状况,往往需要6个月之后才会出现应激反应,这导致更容易错过救助的最佳时间。

反复回忆事发情景、下意识地回避网络平台、负面想法缠身……心理上在不断循环经历着不安、惶恐以及自我否定,无论他们最后决定反抗还是隐匿,自证陷阱留下的伤口都需要长时间的疗愈。

如果伤害没有结束的一天,又何来谈人生翻篇?

(图/《超脱》)

搅乱舆论,阻碍追问

每一轮网暴的散场过后,只剩下一地鸡毛。但在不少重大事件中,值得我们关注的并不只是网暴,事件本身总是在不断的对立和骂声中被模糊:

寻亲男孩刘学州留下的万字遗书中,曾经提到留守儿童、校园霸凌等问题;粉发女孩被网暴去世后,网络暴力的监管问题、维权问题也尚未得到更好的解决;而坠楼身亡的母亲背后,也有网友提问:能不能规范一下机动车进校园的制度?有没有办法更好地进行人车分流,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

网络暴力,或许是让事件本身加剧演变、让当事人不堪重负的最后一根稻草。但背后值得被关注和探讨的议题,在互联网上却时常处于缺位状态,这是因为要当“正义使者”很简单,但要沉下心来思考一件事,却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时间和注意力恰恰是互联网的奢侈品。

甚至是对于网暴本身的讨论也是如此——每一轮的网暴之后,都会有对于反网暴的呼声,但这一呼声,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平息。这一次不如想想,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图/《搜索》)

时至今日,我们仍在讨论网暴,我们时刻重视网暴,我们必须反对网暴。

网暴的本质是人们觉得自己拥有可以随便对别人进行道德评判的权力,而反网暴就是告诉人们——你没有。

人在任何情境下,都没有随便审判别人的权力。

反网暴现在需要做的,除了平台端的治理外,就是全社会形成共识,通过教育体系将共识下发:你,不可以在网上乱说人;说人,你会被惩戒,会付出代价。

只有通过长期的教育和规训,人们才会逐渐在心里建起围栏,知道这件事是错的,就像知道不能乱扔垃圾、不能踩草坪、不能闯红灯一样,在打出每个字之前,都要想想代价。

(图/《三年A班》)

张静初好友、自媒体作家非非马认为人们在网络上很轻易就会“攻击”别人的一个原因,是对方在此刻是一个“抽象的人”。

“看不见具体的样子,也无法感知到对方具体的疼痛。不被看到的疼痛,就会很难唤起不忍,唤起同理心。”

但是我们能感到疼痛,才能保护心不陷落。穿越过伤悲,再向前一点;学着更多体会,再拥抱多一些。

我们都置身其中,无法视而不见。

校对:赖晓妮,排版:郭芷煊

【1】网暴到来时,如何及时自救与他救? | 中国青年报

【2】被网暴后有那么容易翻篇吗?多位亲历者发声 |澎湃新闻

【3】振翅的张静初,正在掀起“反网暴”的蝴蝶效应 | 非非马

【4】到底什么样的人,会在网上专门网暴他人? | 三联生活周刊

【5】从网暴到黄谣:女性为何更容易被攻击?| 中国慈善家

【6】武汉糖水爷爷被网暴后不再出摊 曾因坚持2元糖水不涨价走红 | 狐瞰

【7】女子晒订婚照被造谣“8号技师”:网暴泛滥何解?| 中国新闻周刊

【8】留学生事故频出:不是所有的留学生都叫“富二代” | 中英网

【9】「德阳女医生案」后四年:一个被网暴撕碎的家庭 | 人物

【10】网络暴力,为什么层出不穷?|方可成x看理想

读完点个【在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05 12:45:5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余华|卡夫卡和K,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外来者
100年前的今天,卡夫卡因喉结核无法进食,死在一所疗养院中,年仅41岁。这位逝世时籍籍无名的青年,已经成为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是文学史上的一个异类,余华说,“在卡夫卡这里
2024-06-03 10:43:00
卡夫卡诞辰140周年:无人不知卡夫卡,又无人能说尽这只“寒鸦”
卡夫卡诞辰140周年:无人不知卡夫卡,又无人能说尽这只“寒鸦” 在捷克语中,卡夫卡的翻译是“寒鸦”。他以这个动物自比,在《卡夫卡谈话录》中,他如是讲:“我是一只寒鸦,因为我的翅膀
2023-10-05 10:34:00
卡夫卡诞辰140周年,新版《变形记》聚焦职场主题
记者 师文静7月3日是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卡夫卡诞辰140周年纪念日。卡夫卡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作为代表作的《变形记》更是拥有几十多个版本。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卡夫卡作品出版热中
2023-07-04 14:43:00
凌晨四点多的卡夫卡
本文转自:新民晚报赵松今年是卡夫卡逝世100周年。很久以前,初次在杂志上看到卡夫卡的黑白肖像时,我有些不安。当时不满二十岁的我还不知道为何会有这种感觉。那时卡夫卡还只是个传说,其
2024-06-14 14:45:00
多一个人读卡夫卡,世界就多一分清醒
捷克艺术家大卫·塞尼(David Cerny)创作的卡夫卡头像艺术装置。/The Budapest Times“一天早晨
2023-07-04 12:42:00
真挚的感情 醇厚的友谊
...读到《百年孤独》,心情就像当年马尔克斯在巴黎读到了卡夫卡的《变形记》一样: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文学犹如桥梁,令身处地球两端的哥伦比亚与中国在近100年的岁月中相互凝望,彼此倾
2023-08-29 13:54:00
留美“女网红”身患肺癌,为何遭到网友们一片谩骂?最终孤独死去
...内视频网站哔哩哔哩和网易云的知名博主,她的网名叫“卡夫卡松饼君”。她本人也就是大家所认为的“网红”。不过,相比于那些开着三俗直播一直管粉丝要礼物的劣质网红,松饼君赵上上还是一
2024-10-25 22:06:00
“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 | 刘健
说起卡夫卡的中国因缘,大部分人都会想到著名短文《中国长城建造时》以及在卡夫卡文本世界中始终若有若无的“道”或“法”,实际上,中国要素同样出现在卡夫卡的生活中,甚至扮演着更为重要的
2023-08-28 16:17:00
卡夫卡逝世100周年重磅纪念!生前163幅画作手稿中文世界首出版!
2024年是卡夫卡逝世100周年!中信出版·春潮Nov+推出《卡夫卡的卡夫卡:弗朗茨·卡夫卡的163幅画作手稿》,揭秘卡夫卡遗物中的最后一个未知数,解读写下《变形记》前那个不为人
2023-12-15 18:08:00
更多关于情感的资讯:
带“家味”的炒饭 满是爱的味道-中国吉林网
长白时评评论员 殷建光“爸,食堂的菜总觉得少点啥,特想吃你炒的饭。”这句随口抱怨,让父亲关了天津的烧烤店,奔波900公里到吉林四平为女儿支起炒饭摊
2025-11-06 13:35:00
西安女子取现百万现金险被骗 民警8小时耐心劝阻
从起初的抗拒,到最终的感激,民警的耐心劝导,挽回了她被诈骗分子“盯”上的钱包。女子取现100万险被骗 民警火速拦截近日
2025-11-06 18:29:00
电话听出异常 受伤老人获救助
独居老人踩着凳子取柜顶东西,摔倒在地,无法起身。正当不知所措时,网格员给老人打来问询电话,获悉这一突发情况。11月6日上午
2025-11-06 22:11:00
珍爱网见证:在屏幕那端,他们找到了余生的伴侣
在这个快节奏的城市里,小李和小陈(均为化名)原本是两条平行的轨迹。小李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品牌策划,生活被会议与数据塞得满满当当
2025-11-05 13:58:00
“云养伙伴”打开社交新模式
在社交关系趋向“轻量化”的当下,一群年轻人正探索超越“搭子式”关系的新型社交模式——“云养伙伴”,也就是“认养”一个网络世界里的朋友
2025-11-04 14:15:00
47年,平凡的坚守与伟大的情分——聆听“好嫂子”闫学菊的人间烟火故事
鲁网11月4日讯(记者 刘玉娜通讯员 张阳)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藏马镇潘旺村大马家疃,闫学菊用47年时光书写了一段亲情传奇
2025-11-04 15:08:00
101岁老人耳聪目明 长寿秘诀是心宽不生气
在西安市灞桥区半坡社区西安电力机械公司家属院,提起101岁的老人张巧巧,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101岁还能这么精神,思维这么清楚
2025-11-04 18:42:00
济南童康儿童医院蔡西萍:9个小技巧,帮助孩子实现快速的“语言大爆发”
语言发展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然而对于孤独症孩子来说,这个过程常常充满了挑战。济南童康儿童医院蔡西萍表示,接诊时
2025-11-04 19:30:00
孤灯下的永恒守望——诗人浪子文清的精神坐标
当城市霓虹以刺眼的光芒吞噬最后一缕星光,当数字化浪潮用虚拟的喧嚣模糊灵魂的轮廓,仍有这样一位诗人,以孤勇为盾,以笔墨为剑
2025-11-03 15:12:00
【视评】亲人追思会上,出格表演不合适
文字/ 金妮视频/陈久菊编辑 李海钦二审 伍少安三审 马刚
2025-11-03 18:36:00
男子称电动车被错骑儿子还被撵下车 当事人:借同事车取快递回去锁车时才发现骑错
大皖新闻讯 11月1日,在山西晋城高平市街头发生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男子高先生(化姓)从快递点取完快递回到路边,发现自己的电动车不见了
2025-11-03 12:06:00
寻子三十年 终于等到这一声“爸爸”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房舒)“你们辛苦了,找了我30年!”当电话那头传来这句问候时,60岁的梁三寿生再也忍不住泪水。这位父亲
2025-11-03 08:24:00
孝心暖乡邻:万家庄村“好媳妇”周娟用行动诠释超越血缘的亲情
鲁网10月31日讯在泰安市泰山区徐家楼街道万家庄村,提起周娟的名字,村民们无不交口称赞。作为儿媳,她以数年如一日的坚守
2025-11-01 09:20:00
外卖小哥“耳尖”识电诈 保住女子12万元孩子读书钱
南报网讯(通讯员秦公轩刘叙麟记者王茸)近日,一名外卖小哥在送餐途中,听到一名女子在打视频电话,对方疑似教她如何转账,热心的外卖小哥赶紧报了警
2025-11-01 09:44:00
【天眼快评】女儿为留学欲卖病父唯一住房,一纸判决见温度
10月29日,《南方都市报》报道了一则由广东珠海香洲法院审理的家庭纠纷案件。2008年,小美的父母购入一套房产,两年后登记在时年仅6岁的小美名下
2025-11-01 19: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