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凉山日报
文/贾丽
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年过七旬的老臣姚懿受命出任嶲州都督,千里迢迢奔赴边地,平息战事、安定西南。次年,因年事过高、军务劳顿,姚懿病逝于嶲州都督府(唐武德四年置于今凉山境内)。此人,便是唐代著名贤相姚崇的父亲。
姚懿(590-662年),字善意,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陕县)人,隋末崤县(贞观十四年改为“硖石”)县令,曾追随唐高祖、唐太宗,屡立功勋,后姚懿淡泊名利,归乡躬耕田亩。直至唐高宗登基后,再次请出姚懿,已到花甲之年的他才重新效力朝廷。
出生世家,以武入仕
隋文帝开皇七年(590年),姚懿出生在陕州崤县(贞观十四年改为“硖石”)一个官宦世家里。祖父姚安仁,隋朝时历任青、汾二州的刺史,正三品;父亲姚祥,隋朝时任怀州长史,兼检校函谷关都尉。姚懿在父亲的培养下,自幼弓马纯熟,亦喜读经史。
隋朝末年,隋炀帝荒淫无度,致使兵祸四起。大业三年(607年),因大建离宫别馆,广征赋税徭役,崤县发生农民起义,县令出逃,地方陷入混乱。作为武官之后,年轻的姚懿站了出来,统领父亲的旧部,并召集了一些地方豪杰,共同维护崤县的安定,被紧急任命为新的县令。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时任太原留守的李渊起兵南下,命其右领军大都督李世民率军渡过黄河。另一边,江都通守王世充亦带领十万隋军集结洛阳,势在击破当时起义群雄中战斗力最强的队伍——李密的瓦岗军。就在王世充与李密鏖战方酣,四顾无暇之时,李渊火速进兵攻陷长安,十二月,李世民率十万精兵向隋朝的东都洛阳挺进。
当时之势虽群雄并起,然许多人缺乏统领天下的志向,只图据地自保,或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而李渊的起兵入关,是以夺取长安为军事目标,以开创帝业为政治目的,进入长安后不久,就宣布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拥立炀帝之孙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隋恭帝。十三岁的隋恭帝即封李渊为“唐王”,李世民为“秦国公”。但在当时,杨侑身份的合法性,并不被世人所承认,按照第一顺位,即位的应是隋炀帝的另一名孙子:杨侗。次年(618年),另一方势力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拥立杨侗为帝,改元皇泰,史称皇泰主或皇泰帝。
之后的剧情,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力。在长安,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李渊接受杨侑“禅让”,建立唐朝。在洛阳,王世充大破李密,招降瓦岗军,并于皇泰二年(619年),迫使杨侗禅位,自立称帝,国号“郑”,年号“开明”。
置身于混乱之中,姚懿目睹了隋末的病入膏肓,恰逢李世民兵至陕州,派人招降。姚懿认为李渊志向远大,将有天下,劝说陕州州将。于是,姚懿和州将们一起拜谒了李渊。李渊高兴地接受归降,赏赐给他们诏书和金银布帛,陕州也因此避免了一场战乱,平稳地纳入唐朝版图。
身处乱世,拂衣归隐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隋末军阀刘武周依附突厥,图谋帝业,率军南向以争天下,李世民前往讨伐,姚懿带兵随同。
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统兵十万,东征王世充,姚懿被任命为骠骑都尉,水陆行军副总管,负责军用物资的运输和保障。因统筹得当、调度有方,姚懿迁升为左卫亲府右郎将,品级正五品上。在军中,姚懿博览群书,手不释卷,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他,始终怀揣着偃武修文的理想。次年(621年),李世民击败王世充,“郑国”灭亡。多年后姚懿之子,大唐四朝宰相姚崇回忆起这次战役:“翁归兼用,更在兹展。副六军而处右,翊千门而高卫;而功冠于群,飞苍点白……”这可能是姚懿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高光时刻。
然而,屡立战功的姚懿却受到同僚的嫉妒和排挤,“前朝降将”这个身份更成为了姚懿难以摆脱的标签。这一年,三十二岁的姚懿被降职为建安府折冲都尉,一颗炽热的心凉了下来。他拂衣挂冠而去,心灰意冷地告别了官场,筑室于硖石县东北,从此躬耕田亩,教读子孙。这一走,竟是三十年。
来鸿去燕,春秋流转。唐高宗即位后,示恩于开国功臣,曾两次向姚懿授官。先授予其忠武将军、晋州高阳府折冲都尉,封长沙县男,姚懿表达了自己“时惟偃武,志本崇文”的初心,上表要求参加明经考试,以显自己的文治之才,但显然,唐高宗并无此意。于是,朝廷又改授姚懿为常州长史,亦是个闲散职务,姚懿称病,谢辞不就。
壮心不已,卒于嶲州
也许是惊讶于姚懿的反差,也许是有感于姚懿的硬气,永徽年间,唐高宗再一次任命他为硖州(今湖北)刺史,姚懿亦被唐高宗的诚意打动,已过六旬的他,携家带口,前往硖州就职。他到任后尽职尽责,兴利除害。“举六察,按百城,导济江门,茂育云泽。”诸多惠政,受到了百姓的称颂,朝廷予以嘉奖,授其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三品文散官。
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地处西南边陲的嶲州邛部(今凉山州越西)有少数民族酋长起事,朝廷再次派遣文武兼备的老将姚懿出任嶲州都督,官至正三品,前往安定国之西南。
嶲州原名越嶲郡,西汉始设。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为嶲州,武德四年(626)设越嶲都督府,并设置了许多羁縻州,虽今地难以明确,但绝大部分在今天的凉山境内,西昌一带。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割雅州阳山、汉源二县属嶲州,三年(629年)置嶲州总管府,四年(630年)升为嶲州都督府。
盛唐时期,嶲州下辖十个县:越嶲(今西昌)、西泸(今西昌西南)、苏祁(今礼州)、台登(今冕宁)、汉源(今雅安汉源)、阳山(今属雅安)、昆明(今盐源)、会川(今会理)、昌明(今攀枝花盐边)。这里民族杂居,部落活动频繁。唐高宗时,嶲州各部族反抗王朝统治,攻打边境之事时有发生。
年过七旬的姚懿到任后,着重调和民族关系。他一方面训导地方官吏,秉持公正,安抚邛部上下;一方面严整军队,全面布防,做好应变准备。《大唐故嶲州都督赠幽州都督吏部尚书文献公姚府君碑铭并序》(简称《姚懿神道碑》)载:“公正以驯吏,严以蓄戎,不罚而徵,不战而服。”又载:“绥之以诚不以言,震之以威不以暴”。
因处理得当,嶲州的动乱很快平息,姚懿兵不血刃,完成了唐高宗“寄静西南”的政治任务。但由于长途奔波和军务劳累,第二年底,七十三岁的姚懿病逝于嶲州都督府的馆舍之中。龙朔三年(663年),姚懿归葬于陕州硖石县,其父姚祥的墓旁。
至五代时期,刘昫修《旧唐书》,在《姚崇传》的开篇写道:“姚崇,本名元崇,陕州硖石人也。父善意,贞观中,任嶲州都督。”姚懿和他最后任职的嶲州(今凉山)捆绑在一起,在官家正史中,留下了一个浅浅的脚印。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18 20: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