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西南土司根本不服中央,中央是怎么彻底控制他们的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7-14 20:38: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西南土司根本不服中央,中央是怎么彻底控制他们的

西南土司 所谓“两少一宽”,是指当少数民族、外国人、宗教人士犯罪的时候,要坚持少抓少杀,谨慎量刑的原则。历史上我们就实行过“两少一宽”政策,最著名的就是诸葛亮七擒七纵的故事,此后南中地区彻底臣服蜀汉政权。故事的细节虽然有文学家杜撰,但体现的基本思路与武侯平南中是一致的,这该是中原政权对西南土司最早、最著名的“两少一宽”政策了。“两少一宽”在康雍乾时期称为“土司安插制度”,此制度极大地巩固了中央对西南土司区的控制,使得西南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

西南土司根本不服中央,中央是怎么彻底控制他们的

七擒七纵一、千年土司 熟悉西南古代史的朋友,都听过一句话,“流水的王朝,铁打的土司”,意思是,不论中央王朝如何更迭,都不妨碍西南土司在西南的统治。西南地区最著名的土司就是播州杨氏。杨氏崛起于唐朝876年,这一年杨氏先祖杨端割据播州,自此播州沦为杨氏天下。在此后的五代十国乱局中,杨氏独立于纷争之外。在宋代,杨氏臣服宋朝,但播州听调不听宣,宋朝只能依托杨氏对播州实行间接统治。

西南土司根本不服中央,中央是怎么彻底控制他们的

为抗元修筑的海龙屯关隘随着宋蒙大战的开始,当时的杨氏家主杨价和其子杨文率播州土兵入四川协助宋军作战。在四川杨氏修建了著名的钓鱼城,依托钓鱼城,四川宋军打死了蒙古大汗蒙哥,阻挡蒙军36年,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但随着襄阳等地的沦陷,南宋灭亡已成定局,播州孤悬在外,无力阻挡蒙古铁骑。在崖山之战后,南宋彻底灭亡,但播州杨氏依托播州大山险隘依旧在西南和蒙军打游击,最后忽必烈采取怀柔政策,要求播州杨氏在名义上臣服,杨氏这才投降。到了明代,历代皇帝对播州仍然无可奈何,都默认了杨氏对播州的控制。直到万历1596年,播州之主杨应龙造反,逼得中央必须武力剿灭,最后在四川、贵州、湖广等24万明军联合夹击之下,历经114天,杨氏才被彻底消灭。灭掉播州杨氏之后,明朝凭借武功将播州改土归流,将播州分为二府,其中遵义府归四川、平越府归贵州。这才是西南土司改土归流的开始。

西南土司根本不服中央,中央是怎么彻底控制他们的

杨应龙当时的西南还是奴隶社会,土司就是部落的大酋长,对部落所有人都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其权力不受任何约束,是比中央皇帝权力还大的地方土皇帝。播州杨氏只是西南诸土司中的一个代表,共存在了720年,却比任何一个中原皇朝的国祚都长,西南其他土司大致都是如此。可以看出西南土司们的割据性,极大地妨碍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二、清代对土司们“两少一宽”的开始 一般都知道明代开始对西南土司改土归流,清代继承明朝的措施,继续改土归流。可实际上清代初期并没有改土归流,反而大力扶植土司,给予他们更多特权。到了康雍乾时期,皇帝才开始对西南动手,除了武力改土外,清帝们还采取了“两少一宽”的政策,清朝称之为“安插制度”,即对犯罪的土司尽量不抓不杀,而是将其安排到外省继续当官,保证他们的荣华富贵。

西南土司根本不服中央,中央是怎么彻底控制他们的

西南土司 清朝入关之初,南明还在西南维持,为了消灭南明,清朝就对西南土司采取诸多拉拢,以削弱南明势力。据云南大学的土司研究专家龚荫教授所说,清初,清帝册封了西南上千家土司,准许他们世袭罔替、税收自征、养兵。到了康熙时期,1673年爆发了三藩之乱,康熙为了削弱吴三桂在西南的势力,正式公布了清朝版的两少一宽:“土官本不食俸,其有罚俸、降俸者相应免议。凡应降级调用者准降级留任,惟贪酷故杀不法等罪仍行革职。其讳盗因公诖误例应革职者俱免革职,降四级留任”。这段话就是说,土司们犯小错,该罚俸、降俸的,就不罚了;该降级的降级,但仍享受原来的待遇;犯太大错误的,可以革职;贪污公款、耽误公事原本该叛革职的,改为降四级,但仍享受原来待遇。按照此等规定,土官只要不造反,基本都能保留特权和世袭,保证自家的荣华富贵。1707年,湖广的土司田昺(也叫田舜年)年老,因家族继承问题出现地方大规模械斗,他因此遭到清朝官僚弹劾。田昺遂割据地方,拒不到武昌参加审判,此事被上报北京。如果是在一般科举官员治下发生死伤百人的械斗,当地官员一定被问责,但康熙特批,田昺安插(转移)内地为官,继续享受荣华富贵,这就是历史上首次使用安插制度。

西南土司根本不服中央,中央是怎么彻底控制他们的

康熙三、雍乾时期大规模的安插 为了彻底消除地方割据势力,雍正开始注意西南。自雍正二年到五年,清朝开始频繁地将犯错的土司转移到江南繁华地区继续当官,清朝的目的是让这些土司乐不思蜀,放弃造反意念,但这种转移却引得土司造反,最著名的就是镇沅之乱。 雍正四年发生了镇沅之乱。当时的镇沅土司刀瀚为非作歹,杀人越货,强占民妻,霸占土地。云南巡抚杨名时将其罪上奏之后,叛其绞监候,镇沅改土归流,刀氏全族迁居江宁。但不久刀氏在镇沅爆发叛乱,刀氏纠集土民杀死了朝廷委派的知府刘洪度,举兵造反,最后清朝调集云南驻军才将此事平息。清朝杀死了包括镇沅土司刀氏在内的150多人。

西南土司根本不服中央,中央是怎么彻底控制他们的

土司兵镇沅之乱对清朝的西南政策影响极大,镇沅之乱后,在雍正五年初,清朝中央正式公布“安插”为土司的处置办法。朝廷公布“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广五省改土为流之土司,有犯斩绞重罪者,其家口应迁于远省安插,犯军流罪者应迁于近省安插”,即土司重罪者,主犯本省处死,其家眷迁徙外省,胁从不问,土司亲属不受株连,依旧可在当地为业;具体安插地点则是云南者迁江宁,湖南迁陕西,贵州迁山东,四川迁浙江;如果土司犯轻罪,土司和其家眷迁徙近省后免刑。不要以为迁徙就是虐待他们。土司原本都生活在偏僻的大山里,啥都没有,现在将他们迁徙到繁华地段让他们享福,而且清朝规定如果是土司本人迁徙,除了可以带妻妾家眷之外,还可以再带护卫10人、奴婢4人。到了迁徙地,当地官府按照人头发给他们房产、田地,这等于说把你从西南大山的户口迁到南京,还送你南京的房产。当然并不是说中央放松了对西南土司们的管控,迁徙的土司要定期到迁徙地官府报备,接受监督,防止再犯罪。雍正八年,清朝进一步完善了安插制度,土司犯罪,胁从也得随同土司迁徙外省,“本案有名或平日倚恃土司声势,素行凶横生事扰民者,一并安插”,至此清朝的安插制度彻底完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15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杨氏土司在历史上为维护西南边疆统一做出了贡献
...司在长达725年的时间里世系不绝,屹立不倒,与其始终与中央王朝保持紧密关系密不可分。值得注意的是,每当王朝更迭之时,杨氏传人不再为已亡的旧王朝效命,很快投入新王朝。新朝为笼络
2023-04-17 16:08:00
播州土司:历经七百年的地方政权及其消亡
...后就是杨氏家族虽然统治这里几百年,但还是一直臣服于中央政府的。这一点让中央很放心。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很多皇帝都留着这个地方。不过到了万历年间这些状况就改变了。在隆庆年间的时
2023-11-07 06:59:00
文化中国行 | 海龙屯:土司制度的珍贵物证
...以抵御当时外敌为目的的国家防御工程,在343年后却成为中央政府和地方势力对抗的主战场。“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家’与‘国’关系的陡转,而且它见证了民族地区政策——由唐宋时期的
2024-07-15 18:23:00
土司制度源自唐宋,为何大规模改土归流,会在雍正手里得以成功
...朝发展为土司制度。羁縻制度是一种松散的统治制度,是中央政府对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政策。相比羁縻制度,在承袭、纳贡、征调等政策方面,土司制度均有严格的规定,中央对
2023-01-02 16:47:00
...海龙屯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最终它成为一个地方土司和中央王朝对抗的大本营。就在海龙屯被重建的区区数年之后,这座规模宏大、构思奇巧、工艺精湛、设施完备的军事城堡便毁于“平播之役”
2024-07-19 06:21:00
一砖窥千年|贵州·海龙风云起,险峻间觅土司遗城
...入窑烧造。海龙屯是在南宋晚期抗蒙背景下,地方势力与中央朝廷一起修建的防御工事,明万历时期进行大规模重建,并在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毁于播州之役,两次战争都与国运相关。
2024-05-18 14:14:00
...明朝播州杨氏土司反叛和清代大小金川叛乱,是土司威胁中央权威的例证。清代魏源撰写的《圣武记》记载,乌蒙土司每年上交赋税不过三百余两,但向辖区土民征收数额超过百倍。一年四次小征派
2024-01-25 03:49:00
...展》,努力用考古成果讲好地方文化故事。贵州作为元明中央在西南边疆地区推行土司制度的核心区域,拥有丰富的土司遗存,该展览是贵州开展播州杨氏土司考古71年来,历次考古成果和各类文
2024-03-03 06:25:00
贵州遵义意外发现千年之墓,藏着一口纯金棺材,连钉子都是纯金的
...引出的历史,就要提到土司制度和土司文化,土司制度是中央集权统治边疆的一种特殊管理制度,兴衰存亡达到六百年之久。土司文化起源宋代的土官制度,经过元朝的发展,在明朝的时候基本完善
2024-12-29 16:1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