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文化中国行 | 海龙屯:土司制度的珍贵物证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7-15 18:23:00 来源:当代先锋网

文化中国行 | 海龙屯:土司制度的珍贵物证

文化中国行 | 海龙屯:土司制度的珍贵物证

9年前的7月,遵义海龙屯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沉睡了数百年的历史文化古迹,呈现在世人面前。 该遗址是“土司”的行政与生活中心聚落遗存,是“土司制度”的珍贵物证,见证了古代中国对多族群聚居地区管理和多元文化保护的独特智慧。

海龙屯雄踞于遵义老城西北约30公里的龙岩山巅,旧称龙岩囤、海龙囤。从2012年海龙屯遗址考古工作启动,到2022年考古发掘报告《海龙囤》(报告沿用文献旧称)出版。10年间,海龙屯考古为贵州斩获了诸多荣誉——

2015年的7月4日,海龙屯成功跻身世界文化遗产,是贵州的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在此之前的2013年1月,海龙屯考古成果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当年4月,海龙屯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6年,海龙屯入选“全球年度十大田野考古发现”,并获得了“中国田野考古奖”一等奖——考古领域有分量的所有奖项,海龙屯几乎一网打尽。

2022年,海龙屯考古“十年磨一剑”的成果——由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州省博物馆、遵义海龙屯文化遗产管理局编著的,长达200万字、四卷本的考古发掘报告《海龙囤》重磅出炉。该书入选该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成为贵州考古70年来首个入选“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的考古报告。

文化中国行 | 海龙屯:土司制度的珍贵物证

2022年出版四卷本的考古发掘报告《海龙囤》。

由国家防御工程到地方防御工程

2012年4月23日,现任贵州省博物馆馆长的李飞还在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这一天他带领一支考古队上了山。之后的10年,他长期主持遵义海龙屯遗址的发掘与资料整理工作,直到考古发掘报告《海龙囤》出版。海龙屯的历史面目经过考古发掘,渐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海龙屯遗址三面环水,一蒂孤悬。从山脚到山顶的相对高差大约400米,非常险峻。从东面往上走,一条小道蜿蜒而上,共有六关口:铁柱关、铜柱关、飞虎关、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山顶有一圈城墙环绕。西面还有三道关口:西关、后关和万安观。整个城墙围合的面积大概有0.4平方公里。

文化中国行 | 海龙屯:土司制度的珍贵物证

铁柱关。

海龙屯背后,有一个强劲的家族——杨氏家族。公元876年,播州被南诏占领,山西太原人杨端应诏入播,把播州从南诏的手中夺回。但是很快唐朝灭亡,杨端于是留在播州,开始了杨氏家族在播州的世袭统治。从杨端开始,一直到杨应龙,整整27代,一共30位杨氏族人担任过播州土司。海龙屯的始建者是杨家第十五世土司杨文,到第三十世土司杨应龙时进行了大规模重建,但就在区区数年之后,这座规模宏大、构思奇巧、工艺精湛、设施完备的军事城堡毁于播州之役的战火。

海龙屯于1257年始建,李飞说:“海龙屯是在宋蒙战争的第二阶段(1251-1259),蒙军突破长江、占据云南(1253),斡腹东进的背景下,南宋朝廷与地方土官联合修建的抗蒙山城,由于防御的重心是斡腹蒙军,故可称‘斡腹山城’。它是以南宋都城临安为中心的层层防御工事中的一环,因此是一个国家防御工程。”

但这只是海龙屯初建时的情况,之后从宋朝到明朝,它经由了国家防御工程到地方防御工程的历史变迁。

文化中国行 | 海龙屯:土司制度的珍贵物证

见证播州杨氏700年历史终结

公元1600年,24万明军围攻海龙屯,从农历四月一直到六月初六,历时48天,海龙屯才被攻陷。土司杨应龙上吊自杀,海龙屯毁于一炬。

杨应龙是播州最后的土司,鉴于和明王朝以及周边小土司的恶劣关系,他对他祖先所创建的海龙屯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今天人们在海龙屯遗址所能看到的铜柱、铁柱等九个关隘,都是明代的关口。与这些关隘相接的城墙,也同样建于明代。

文化中国行 | 海龙屯:土司制度的珍贵物证

铜柱关。

再坚固的城堡,也没能扛住24万明军夜以继日的猛烈攻击。随着万历二十八年(1600)六月初六凌晨,海龙屯被明军攻陷,杨氏一族在播州700余年的世袭统治宣告终结。次年,播州被分为遵义、平越两府,开启了流官治理的时代。

1257年海龙屯在杨文手中初建时,它的名字还叫“龙岩新城”,这个以抵御当时外敌为目的的国家防御工程,在343年后却成为中央政府和地方势力对抗的主战场。“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家’与‘国’关系的陡转,而且它见证了民族地区政策——由唐宋时期的羁縻之治到元明时期土司制度再到明代开始的改土归流的变迁。”李飞说。

在海龙屯遗址一呆就近10年的李飞,熟悉那片废墟中的几乎一草一木。被问及这个世界遗产的最震撼处时,他说起了让无数旅行者望而却步又津津乐道的“三十六步天梯”:“由36步踏步构成的天梯,全长52米,坡度达30度。台阶倾斜,应出于防守考虑,便于施展滚木、礌石的冲杀力。1600年明军仰攻海龙屯,即受困于此,40余天后才于后方破墙。”海龙屯被攻陷后,“三十六步”渐渐被荒草遮蔽,直到1999年才重露真容。

文化中国行 | 海龙屯:土司制度的珍贵物证

三十六步天梯。

无法低估的历史文化价值

海龙屯到底是什么?李飞这样总结:“它的前身是一座抗蒙山城,是一座由政府和当地土官共同营建的国家防御工程;后期,它是地方土司和中央王朝对抗的大本营。从宋朝到明朝,它经由了国家防御工程到地方防御工程的历史变迁。”

文化中国行 | 海龙屯:土司制度的珍贵物证

碾坊湾。

如今,海龙屯是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是土司制度的重要见证和载体。“用今天的话来讲,土司制度就是中国古代的一国多制,其核心是‘齐政修教,因俗而治’,这一制度保障了国家的统一,也保障文化的多样性,有着积极的一面,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若干弊端,因此最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李飞说。海龙屯所揭示的,有土司对国家的认同,主要反映在衙署的格局,比如中轴对称、门和厅堂的间架数量等,都是中规中矩的;也有对中央王朝的忤逆,比如打破“土司无城”的“成例”,违规营建固若金汤的山地城池。

文化中国行 | 海龙屯:土司制度的珍贵物证

历史学家范同寿则认为,即使不在“最悠久、最险要、最坚固、最完整的军事城堡”的名头上做文章,海龙屯本身也具有无法低估的历史文化价值。“杨应龙建造城堡的目的是与明军对抗,建成后的海龙屯却大大超越了杨氏土司的初衷。龙岩山的雄奇加上巍峨壮观的建筑,这种高高在上、古朴、沉静、肃穆、清新的景观,只有在贵州高原这样的环境里才能被打造出来。”范同寿认为:“支撑这一古代军事建筑的,是源远流长的播州土司文化;让海龙屯保持无限独特魅力的,是群峰逶迤,谷深山高,犹如鬼斧神工的黔北锦绣山川;与海龙屯相辅相成,互映成趣,如闻播州千余年历史吟唱的,是散布各地的播州土司庄园,包括杨粲墓在内的杨氏土司墓群和不断引起考古学界惊叹的黔北宋墓。”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舒畅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黄若佩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陈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15 20: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一砖窥千年|贵州·海龙风云起,险峻间觅土司遗城
...稿件、部分视频素材均由AI生成)【延伸阅读】《文化,中国行!一砖,窥千年!11地媒体AI联动带您感知文化的力量》《一砖窥千年|贵州·海龙风云起,险峻间觅土司遗城》《一砖窥千年
2024-05-18 14:14:00
文化中国行 | 海龙屯考古,复活400多年前土司的生活方式
9年前的7月,遵义海龙屯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该遗址是“土司”的行政与生活中心聚落遗存,是“土司制度”的珍贵物证,其历史文化价值及其考古成果的细节,倍受世人关注。 201
2024-07-15 18:23:00
汇川:海龙屯来了一群“探秘者”
多彩贵州网讯7月12日,遵义海龙屯景区的古老石阶迎来不一样的热闹。众多网红博主与摄影达人汇聚于此,开展海龙屯申遗成功十周年“登天梯·探世遗”网络传播活动,通过镜头捕捉海龙屯的雄伟
2025-07-14 18:47:00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舒畅9年前的7月,遵义海龙屯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万历三大征”之一——“平播之役”主战场的海龙屯,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中400多年之后,令世人瞩目
2024-07-19 06:21:00
【文化中国行】现场直击!2024海龙屯LEAF PARTY现代音乐派对全国总展演火热进行中~
多彩贵州网讯 近日,Leaf Party现代音乐派对2024全国总展演在海龙屯土司小镇开演。走进小镇,一个色彩炫丽的演出舞台映入眼帘。赛前,工作人员忙着调试音响设备,参赛选手抓紧
2024-08-12 23:13:00
制度筑基!项目为擎!海龙屯“双轮驱动”遗产长效保护
多彩贵州网讯六月的海龙屯,山色葱茏。核心景区内,遵义海龙屯文化遗产管理局组织工作人员清理杂枝杂草;登屯古道上,遗址保护管理科工作人员开展常态化巡查,手持卷尺测量、记录,严密监测墙
2025-06-16 22:10:00
天眼影像 | 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镜头里的10年
《历史丰碑——海龙屯》2013年5月12日 申家信 摄 当第一缕晨光掠过娄山关的隘口,三十六步天梯的石阶上便镀满了700年的光阴。10年前的7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槌声在德
2025-07-04 22:23:00
“双遗产”点亮贵州文旅游新目标
...然资源得到更好保护,获得经济、社会和生态三重效益。海龙屯遗迹。 敖梅梅 摄作为古代中国西南多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的代表性物证,海龙屯遗址在2015年7月4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
2024-06-16 21:28:00
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申遗成功十周年新闻发布会在汇川区举行
多彩贵州网讯 7月3日,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申遗成功十周年新闻发布会在汇川区海龙屯景区举行。发布会就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申遗成功十周年保护与利用成果情况作介绍,并回答记者问。世界文化
2025-07-03 16:5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快看这个,是乾隆的‘古稀天子之宝’,以前只在书画复制品上见过乾隆的印章,今天总算见到实物了。这温润的玉质、精湛的雕工
2025-10-20 07:37:00
文物出道计划 | 水里“冒出来”的战国小钺钺
编者按:文物很i(内向),文创帮它“开麦”!《文物出道计划》以贵州省博物馆上新的文创为引,通过文创复刻的文物细节,从“年轻化
2025-10-19 19:54:00
国家京剧院一团《四大名著经典剧目展演》将在石家庄上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0月19日,国家京剧院一团《梨园芳华·国粹流韵——四大名著经典剧目展演》将在河北省艺术中心上演。作为2025年京津冀戏曲展演季
2025-10-18 10:46:00
不止胜负!10月18日,“河北五超”第十轮定州vs辛集,赛前非遗“碰一碰”,定州孩儿枕VS辛集皮贴画。
2025-10-18 21:21:00
千年汉碑“活”了!一场隶书展,如何让中原大地与两汉大唐倾谈?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千年汉碑气象新,中原翰墨正风流。10月18日,全国第五届隶书作品展览在郑州美术馆(新馆)启幕,这场代表当代中国隶书艺术最高水准的盛会
2025-10-18 19:47:00
长镜头|从西辽河到桑干河——追寻红山文明的历史轨迹
红山文化,是西辽河史前文明的代表,被称为中华文化的“直根系”。考古研究表明,红山文化从西辽河起源、大凌河鼎盛,到桑干河扩张
2025-10-17 09:18:00
故宫院藏捐献文物展今日开展
▲本次展览展出100位捐献者所捐展品逾百件 今日起,“仁风景从——故宫博物院藏捐献文物展”在故宫景仁宫开展。展览展出100位捐献者所捐展品逾百件
2025-10-17 10:25:00
一座道法自然的山
十堰广电讯(十堰日报记者 吕伟 武当山融媒记者 冯开春 徐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公元前485年前后
2025-10-17 16:53:00
保宁寺独特的关公像
走进窦大夫祠,那古朴的气息便扑面而来,仿佛瞬间将人拉回了遥远的过往。而祠内的保宁寺,更是一处承载着岁月故事与艺术神韵的所在
2025-10-17 21:50:00
【大风影像】唐诗道-蓝关古道
蓝关古道是中国最早国道,是最为险峻的古道之一,兴起于商周,发展于秦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其作为通往荆楚之地的军事、商旅通道
2025-10-16 08:15:00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山东李白”,诗酒铸就浪漫传奇
文|张向阳 长安三万里,最忆是山东!要说大唐的诗与远方,诗仙李白无疑是巅峰上的顶流,他用浪漫与豪放“灌醉”整个盛唐。李白61年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黄河流域度过的
2025-10-16 22:06:00
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三明宁化开幕
活动现场东南网10月15日讯(通讯员 张煌鹏 陈玉婕 文/图)10月10日,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宁化县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开幕
2025-10-15 10:21:00
洛阳有个萌系潮玩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当现代网红文化邂逅千年文物,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悄然上演。近日,一件造型奇特的西晋陶熨斗意外走红网络
2025-10-15 11:32:00
吴石和聂曦去台湾前,曾在福州这条巷子里“潜伏”
随着谍战剧《沉默的荣耀》热度持续攀升,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在福州追随英烈的足迹,打卡吴石将军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三坊七巷宫巷22号绛雪山房是吴石将军生前在大陆的最后居所
2025-10-15 13:21:00
“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走进莱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秦雪丽10月15日,从烟台图书馆获悉,即日起至10月19日,“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莱阳站开展
2025-10-15 14: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