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财经

《当代贵州》封面专题:林下生金

类别:财经 发布时间:2023-07-16 16:45:00 来源:当代先锋网

《当代贵州》封面专题:林下生金

当代关注·林下生金【小封】

林下生金

作为全国四大道地药材产区之一,贵州有着“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的美誉。据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贵州共有药用植物资源7453种。

近年来,贵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中药材产业作为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发展势头强劲,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

近日,记者走进田间林下,看一株株中药材吐绿,与种植户畅聊增收好光景和产业好前景。

在贵阳市开阳县南龙乡中桥村黄精基地,与玉米、黄豆套种的黄精长得郁郁葱葱,建设该基地的贵州山春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贵阳市首批“定制药园”企业。如今,该公司的黄精丸、黄精面条等还未上市就被深圳、上海等地客商预订。

在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沙厂乡,有着20多年食用菌种植经验的秦成发通过培育紫萁小菇,让山间难觅踪影的杜鹃兰实现人工种植。他还把这门技术传授给30多位村民,带动他们一起致富。

…………

贵州各地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正加速推进,“企业+基地+产品”的全链条产业发展模式日渐成型,中药材产业与乡村旅游、生态建设、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执笔 / 吴琳)

《当代贵州》封面专题:林下生金

《当代贵州》封面专题:林下生金

当代关注·林下生金【案例】

贵阳市开阳县:

黄精地里生“黄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 刘娟

当前正值中药材黄精生长管护的关键时期。近日,记者走进贵阳市开阳县南龙乡中桥村黄精种植基地,放眼望去,10余名村民正忙而有序地进行黄精管护,与玉米、黄豆、高粱套种的黄精迎风挺立,生机盎然,不仅为村民带来增收渠道,还为他们提供了众多就业机会。

“我到基地工作有五六天了,每天有80元的收入,挣了钱也顾了家,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村民胡登仙告诉记者,她家中还种植了几亩玉米和水稻,平时把自家的农活做完就会来基地上打工,年底既有家里的作物收入还有务工收入,一劳双得。村里像胡登仙一样的村民不在少数。

“黄精种植需经历3年育苗、4年种植的漫长过程。在此期间,种植、管护、采收时用工量都很大,预计每年用工可达1500余人次。”贵州山春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基地管理员李晓明说。

贵州山春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贵阳市第一家获批“定制药园”的企业。该公司以黄精育种育苗、种植、深加工全产业链发展为目标,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在开阳县顶方村建设300亩黄精育苗基地、中桥村建设400亩黄精种植基地,同时引导农户自行种植,公司无偿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并保底收购,有效扩大了当地黄精种植面积。

《当代贵州》封面专题:林下生金

茁壮生长的黄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 刘娟摄)

“俗话说‘北人参,南黄精’,贵州的黄精产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贵州山春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谭兴发表示。

谭兴发是开阳县顶方村人,过去在北京工作,接触过黄精等中药材。由于看好贵州的黄精市场,他毅然辞职回乡发展黄精产业。

“黄精又名老虎姜、鸡头参,以根茎入药,集药用、食用于一体,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等功能。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民健康意识的提高,黄精作为传统经典的食药两用植物,广受欢迎。目前,国内市场的黄精缺口比较大,需求旺盛,贵州山区又适合种植黄精,加大黄精产业发展力度是明智选择。”谭兴发说。

把握了发展机遇,看准了市场行情,谭兴发在做大做强产业上下功夫。2018年,他筹集资金,成立了贵州山春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先后与贵州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展开合作,通过产、学、研、种相结合,注重种植的特色化、质量化、规范化,加强技术引领和良种开发,创新求进。2020年,企业成功获批贵州省“定制药园”建设示范单位,成为贵阳市黄精产业的领头羊。

今年,种植基地将迎来第一批黄精投产,预计投产面积为30亩。此外,发动群众种植的也将有60亩左右投产。

谭兴发说:“投产后,将对黄精进行部分粗加工,制成饮片销往安徽等地,其余进行深加工,制成黄精丸、即食黄精、黄精面条、黄精月饼、黄精酒等产品,销往广州、深圳、上海等地。”

谭兴发告诉记者,下一步,将会进一步完善深加工产品,并带动群众扩大黄精种植面积,计划未来在3年内,发展黄精种植10万亩以上,让黄精变成助力乡村振兴的“黄金”。

《当代贵州》封面专题:林下生金

《当代贵州》封面专题:林下生金

当代关注·林下生金【案例】

遵义市绥阳县:

金银花开“金银”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 谢国欢

芒种时节,微雨淅淅沥沥。

在雨水的滋润下,遵义市绥阳县小关乡连片的金银花叶子绿得发亮,枝叶间抽出了簇簇嫩绿的花蕾。

清早,小关乡小关村村民何文强原本打算到金银花基地除草,一看下起了小雨,只好泡了一杯茶,静静坐在自家院里,欣赏山坡上这些年来种植的115亩金银花。

“再过半个月,基地的金银花就要全部开花了,今年要早点请人帮忙采花,以免误了花期。”何文强喝着茶水,默默盘算接下来的采收工作。他是小关村金银花种植大户,种植金银花近20年。

靠着金银花,何文强发了家。这些年,他陆续修建了两层楼房,购置了农用货车、三轮车、摩托车和轿车,改扩建了1700平方米的金银花加工厂房,通过收购和加工村民采摘的新鲜金银花,年收入达50万元左右。

“金银花就是致富花,金银花开‘金银’就来。”何文强说。

《当代贵州》封面专题:林下生金

绥阳县小关乡种植的金银花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 谢国欢 摄)

小关乡独特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金银花生长,早在20世纪70年代,当地就有村民规模化种植金银花。

小关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陈永超介绍,该乡种植的金银花品种为灰毡毛忍冬,为本地原有品种,具有花蕾多、产量高、抗病能力强等特点,经过相关检测机构长期跟踪抽样检测,绿原酸含量高达7.49%,是《中国药典》标准含量1.5%的5倍,且金银花又属于药食同源型植物,一直以来深受消费者喜爱,畅销国内外市场。

近年来,绥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金银花产业的发展,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以小关乡为示范基地,带动周边乡镇发展金银花产业。

为培育壮大金银花产业,小关乡不断延伸产业链,大力支持绿原酸萃取项目建设,挖掘金银花茎、叶、花的药用价值,增加附加值。同时,全面实施金银花加工技改,建立种苗繁育和栽培示范基地,通过研发培育新品,对种植基地进行提质改造,同时推动电商在产销对接各环节广泛发力,实现群众收入持续增长。

2013年,“绥阳金银花”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9年,小关乡荣获全国“一村一品”金银花示范村镇称号;2021年,绥阳入选“贵州省道地药材目录(第一批)”。一张张名片让绥阳金银花的招牌越发亮眼。

“目前,小关乡金银花种植面积7.3万余亩,有4519户参与种植。近年来,销售价格稳定在鲜花每公斤14元、药花(干)每公斤70元、鲜叶每公斤6元、干叶每公斤15元,市场销售形势很好。”陈永超告诉记者,新开发的朵花茶,销售价格达到了每公斤2000元左右,实现了产业发展提档升级。

“小关乡还与贵州百灵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成都、湖南、广东等主要药企、药材市场签约合作,拓展了销售通道,全乡金银花及相关产品实现年产值达1.9亿元,带动群众直接收入达1.3亿元,人均收入6700余元。”陈永超说。

截至2022年,绥阳县15个乡镇(街道)实现了金银花的标准化种植,种植面积达17万亩,年产干花近2000吨,引进培育金银花加工企业40家,研发了金银花朵花茶、金银花日化用品等40多个系列产品,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产业支撑。

如今,绥阳金银花产业正由带富一方的特色产业,成长为强力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当代贵州》封面专题:林下生金

《当代贵州》封面专题:林下生金

当代关注·林下生金【案例】

六盘水市六枝特区:

林下药材变“药财”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 顾冰洁

空山新雨后,林下草药香。

6月6日,记者驱车来到六盘水市六枝特区花德河国有林场,葱郁林间湿润的空气里一丝药材香若有似无,仔细查看,一株株黄精和重楼已冒出嫩芽,长势喜人。

近年来,六枝特区花德河国有林场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把林下种植中药材作为主导产业之一全力推动,让药材变“药财”,生态更“生财”。

时间回到2013年,为了保护生态,作为六枝特区唯一的国有林场,花德河国有林场收到了禁伐令。也是这一年,王熙来到林场担任场长。

面对经营路子需要转弯的新情况,王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访调研。在走访途中,他发现林地是座宝库,有各种品质上佳的中草材。从保护生态和推动发展的角度出发,王熙定下“一路两带”的新经营路子。

“一路两带”就是修好一条防火公路,防范火灾的同时成为林场的旅游公路;打造林下产业经济带,大力发展林下食用菌和药材种植;围绕产业打造林场康养旅游观光带,吸引游客来此开启养生之旅。

防火路修好后,林场的林下食用菌种植产业启动,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带动了许多群众参与其中,但林下药材种植却迟迟未有进展。“和种植食用菌比起来,林下种植中药材对技术要求更高,投入更大,投资周期更长。”王熙说。

《当代贵州》封面专题:林下生金

六枝特区黔兴农林下经济开发有限公司推出的黄精饮料产品(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 顾冰洁 摄)

直到2020年,贵州省林业局派遣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王港博士帮扶林场,事情才有了转机。因为王港博士同时是六枝特区黔兴农林下经济开发有限公司的科技特派员,而这家公司正是一家以林下药材种植为主业的企业。

借此机缘,王熙与六枝特区黔兴农林下经济开发有限公司达成共识,从2021年6月开始尝试林下种植药材,种下300亩黄精和300亩重楼。

“花德河国有林场,无论是气候条件还是土壤条件都非常适合黄精和重楼生长。”王港介绍,黄精和重楼都喜阴怕晒,林场是一个天然的遮阴大棚,气温和空气湿度适宜其生长,甚至连土壤都是黄精和重楼生长最适宜的硅砂土壤。

试种如预料般成功,2022年6月,花德河国有林场正式引进六枝特区黔兴农林下经济开发有限公司种植林下药材,并签订了5000亩的种植协议。截至2023年5月,已完成了4100亩药材种植,预计2023年年底达到5000亩。

值得一提的是,六枝特区黔兴农林下经济开发有限公司在种植过程中因地制宜,利用林场土壤有机养分丰富的优势,采用了公司独创的“收堆种植技术”。该技术最大限度地为林下药材的培育提供了原生环境,构建了块茎类中药材生长最适宜的土壤条件,大大降低林下中药材种植成本。“‘收堆种植技术’好学、易上手、推广方便,农户能快速掌握,为将来带动林场周边农户参与林下种植药材打好了基础。”王港说。

看到林下种植药材的好前景,农户们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公司开展了集中培训,我们才开始上手,每天100元的工资还能学到技术,我打算在自家地里也种一些。”林场附近河家寨村的村民柳用琼说。

六枝特区黔兴农林下经济开发有限公司种下药材的同时,研发部门也同步发力,招聘了2名专职产品研发人员,搜集民间药方,对黄精进行深加工,现已推出黄精饮料、黄精阿胶膏和黄精面条3款产品。

对于未来,王熙打算,坚持“一路两带”的思路,依托林下种植产业和林场绝佳的生态环境,持续打造养生养心的康养基地。

《当代贵州》封面专题:林下生金

《当代贵州》封面专题:林下生金

当代关注·林下生金【案例】

安顺市紫云自治县:

太子参种出好人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 胡彪

仲夏时节,药香满坡。近日,记者走进安顺市紫云自治县坝羊镇新山村太子参种植基地,站在基地向四周望去,绿油油的太子参铺满了整个山坡。

“每年7月是太子参采收季节,现在我们每天都来基地除草,查看太子参的长势,为丰收做好准备。”新山村村民丰永向说。

丰永向是新山村第一个种植太子参的农户,2019年,经朋友介绍和详细了解后,他种植了13亩太子参。

“坝羊镇气候凉爽,常年最高温度不超过30摄氏度,且土壤肥沃、土质松软,非常适合太子参的生长。作为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太子参市场前景很好。”丰永向说。

经过8个月的精心管护,丰永向初次种植的太子参迎来了大丰收。

“当时太子参每斤45元,每亩产值能达到2万多元。”丰永向介绍,太子参让他尝到了甜头,也吸引了不少村民跟着他一起种植太子参。

经过几年的发展,今年坝羊镇太子参种植规模达3000余亩,涉及种植主体200余户,种植区域分布于平塘村、大坡村、新山村、红院村、四联村、五星村等。

在不断实践后,丰永向掌握了太子参种植的地块选择、栽种和管护等技术。去年,他流转土地种植60亩太子参,挣了23万元。今年,他把种植面积扩大到了80亩。看着基地里太子参长势较好,想着1个月后就要丰收的太子参,丰永向心里暖暖的。

《当代贵州》封面专题:林下生金

丰国勇在查看太子参长势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 胡彪 摄)

太子参是一种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的中药材,一般来说,每年10月栽种,次年7月采收,有着生长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深受中医界和保健品行业的欢迎,餐饮行业和制药公司对太子参用量也逐年增加,价格比较稳定。

“目前市场上的干品太子参销售价格一直保持在每斤30元左右,长势好的太子参每亩可收1500斤鲜参,3斤鲜参可晾晒1斤干品参,亩产可达到500斤成品参。”丰永向说,太子参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每种植1亩太子参需要3000元的人工费用,再除去种子、肥料、土地流转费等成本,长势好的太子参每亩有4000元至5000元的利润。

“太子参是滋补性中药材,食药兼用不愁销路,村里的太子参主要销往云南、安徽、四川、福建、浙江等地。”新山村村委会副主任丰国勇说。

同时,为降低农户成本,解决太子参加工问题,今年2月,紫云自治县从黔东南州施秉县引进一家集种植、加工、收购为一体的药材企业入驻坝羊镇,目前企业投资建设的加工厂已经投用。

下一步,坝羊镇将持续加大涉农资金投入力度,支持经营主体建设产业基地,开展精深加工,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方式,不断壮大太子参产业,带动群众稳定增收。

《当代贵州》封面专题:林下生金

《当代贵州》封面专题:林下生金

当代关注·林下生金【案例】

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

药旅融合养身又养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 夏民 王怡

烟雨朦胧的乌蒙山深处,秦成发小心翼翼地在自家药材基地里刨开腐殖土,双手托住已经长出根茎的杜鹃兰(又名毛慈菇),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这就是我们几个‘土秀才’试种的成果,研究出了规模育苗技术。”

杜鹃兰是兰科珍稀药用植物,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活血止痛、消肿散结等功效。因为少有种植,市场上非常紧俏。

秦成发的药材基地在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沙厂乡,这里古称朱砂镇,曾出产过许多珍贵中药材,其中就有杜鹃兰。

小时候,秦成发就在山里见过杜鹃兰。去年,有20多年食用菌种植经验的秦成发听闻杜鹃兰市场价格可观,便萌发了转行做杜鹃兰育苗产业的想法。

中药材种植与食用菌种植是两种不同的产业,秦成发为何敢尝试?

“我在山里发现,杜鹃兰根茎上有一层细微的黄色绒毛,后来又察看了几株,均是这样。我估计,这便是杜鹃兰生长的秘密。”秦成发说。

《当代贵州》封面专题:林下生金

黄承当在大棚里查看杜鹃兰长势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 夏民 摄)

通过仔细观察,秦成发和唐安兴、张光远等几个“土秀才”发现,这种黄色绒毛叫紫萁小菇,是一种萌发菌、伴生菌。杜鹃兰能否成长就取决于生长地是否有紫萁小菇。

一提到菌菇,就回到了秦成发的老本行。“培养菌类是我的长处,只要知道是什么菌,就难不倒我。”秦成发说。

去年,秦成发通过培养紫萁小菇,试种了几十平方米的杜鹃兰并获得成功。同年,贵州大学生命科学院团队来到沙厂乡调研,看到秦成发药材基地里满地的杜鹃兰幼苗,带队的张明生教授很惊喜:“我们学校还在做组培苗,你们就下地种植了,真是厉害。”

杜鹃兰育苗实验成功后,周边的村民慕名而来学习种植技术,秦成发毫无保留地传授。如今,当地已有30多户村民学会了杜鹃兰的种植技术。

沙厂乡历来就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如今,杜鹃兰种植技术获得突破,让村民有了新的致富渠道。

“我们乡现在主打中药材种植加中医药康养避暑游,全乡范围已种植了包括杜鹃兰、蜘蛛香、淫羊藿、黄精、重楼等各种名贵中药材1500亩,产值可达4000万元。”沙厂乡党委副书记黄承当说。

“百里杜鹃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闻名遐迩,我们将中药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中药材附加值。”黄承当介绍,为促进药旅融合,沙厂乡牵头在白果村建设了占地500亩的固园,园内包含种园、养园、膳园。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中医养生,了解中药材种植知识,学习中医文化。

“去年,重庆游客邓先生在网上看到了固园的信息,驱车来到固园避暑,今年邓先生又预订了固园的房间,准备住宿两个月。”黄承当介绍,为提高避暑游客的体验感,今年,固园进行了升级,新建了避暑客房,准备了斗百草、游百病、踏百草、寻百宝、中医药知识文化大赛等活动。

《当代贵州》封面专题:林下生金

《当代贵州》封面专题:林下生金

当代关注·林下生金【案例】

铜仁市江口县:

产业振兴生态生财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 白春霞

6月6日,夏日雨后,梵净山麓,草木茵茵。在铜仁市江口县官和乡官和村村委会副主任龙朝令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山林间,地上的荒草已被除去,漫山遍野长满了中药材淫羊藿,仔细再看,林中树干上一圈圈缠绕着的铁皮石斛已发出嫩芽。清风徐来,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草药清香。

淫羊藿、铁皮石斛、黄精、缬草、天冬……龙朝令一边走,一边向记者介绍官和村的中药材种植产业,每种中药材的药效、售价,他均熟记于心。

31岁的龙朝令是土生土长的官和村人,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并担任村干部。带领群众致富增收是龙朝令返乡的初衷,2020年当选村委会副主任后,他一头扎进家乡的泥土里,用热爱和创新滋养出产业之花。

车辆向深山行驶,进入一条还未硬化的毛坯路,道路蜿蜒崎岖,路面凹凸不平。“这条路是去年村里发展板蓝根种植产业专门修的,板蓝根已冒出嫩叶,长势颇好。”龙朝令说。

去年初,龙朝令到黔东南州考察学习,发现当地的板蓝根产业发展得不错,于是回村流转了200多亩土地进行试种,采取“公司+集体+农户”的组织方式,由公司负责提供种苗、管护指导、产品收购,农户负责进行田间管护。

“板蓝根种植是一项短平快产业,具有当年种当年收、一年种多年收的优势,种植5个月就可采收,市场前景好。”龙朝令说,按照目前市场需求量和价格来算,200多亩板蓝根预计可实现产值近50万元。

《当代贵州》封面专题:林下生金

江口县官和村淫羊藿种植基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 白春霞 摄)

这几年,村里因年轻劳动力流失而撂荒的土地又重新利用起来,龙朝令很是欣喜。对他来说,眼前这一株株中药材,便是官和村产业振兴的一剂剂良方。

官和乡地处武陵山腹地,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该村依托独特的气候条件、土壤环境、林地资源等优势,盘活闲置土地,集中连片种植中药材,探索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实现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双增收。

如今,用心经营的板蓝根产业初具规模,让龙朝令充满信心。

近年来,江口县委、县政府把中药材作为主导产业,并成立林下经济(中药材)专班重点推进该项工作,围绕夯实科技基础、扎实提质增效、重点突破单品发展要求,聚焦科学产业布局、发挥市场主导、强化科技支撑、统筹要素保障,不断推进全县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江口县将24.86万亩林地规划为中药材发展区,不断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截至目前,全县中药材生产经营主体共207家(户),其中龙头企业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全县现有中药材面积50238亩,品种20余种。

值得一提的是,江口县淫羊藿种植面积达1315亩,已初步形成淫羊藿从良种繁育、标准化育苗到示范种植全产业链生产体系。2022年8月,经专家评审及现场核查,江口县淫羊藿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进入第一批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名单。2023年5月,江口淫羊藿入选第一批贵州农业品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

下一步,江口县将坚持产业振兴和生态保护并重,大力发展生态林下药材种植,从优化产业整体布局、加强产品品牌打造、完善技术服务体系等方面大力发展特色富民的中药材产业,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当代贵州》封面专题:林下生金

《当代贵州》封面专题:林下生金

当代关注·林下生金【案例】

黔东南州雷山县:

天麻产业“接二连三”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 李丽

6月的黔东南州雷山县,林木郁葱,空气清新。走进丹江镇羊排村天麻基地,10多个村民穿梭在林间,刨土、脱泥、装袋、搬运……一派繁忙景象。

“最近我们忙着种植天麻,基地务工群众多的时候每天有上百人,来自全县各个乡镇,每天基地都安排车从县城接送他们上下班。”基地管理人员金华明说。

育苗、宣传种植技术、扩大种植面积、提升产量,连日来,雷山县各个乡镇天麻种植如火如荼。天麻产业作为雷山林下经济优势主导产业,也是带动群众增收的宝贝。

“这几年不用外出务工,就在家乡种植天麻,每月收入4500元,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我还在凯里买了房。”金华明说。

近年来,雷山县大面积开展天麻人工种植,种植面积稳定在3万亩,培育了雷山县方祥乡世章天麻开发有限公司、贵州国特天麻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奇宇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贵州农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天麻深加工企业,专业从事天麻产品生产与加工,并建立了销售网络,天麻全产业链已成形。

《当代贵州》封面专题:林下生金

管理人员在为天麻进行人工授粉(李娟 摄)

“从鲜货到干货要经过清洗、切片、煮熟、烘干,烘干需要进行4次至5次,温度、湿度也有讲究,以保证烘干效果。”在贵州国特天麻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公司技术人员李毅诚介绍。

在该公司展厅里,记者看见干天麻、天麻片、天麻粉、天麻酒、天麻面条等多种该公司加工的天麻产品。该公司建有天麻种植示范基地10万平方米,年产鲜天麻200吨,加工的天麻系列产品年产值达1500多万元。

“天麻系列产品线上线下均有销售,公司还创办了黔乌麻食府,以康养美食为主,让消费者体验天麻美食。结合县里农文旅融合的产业布局,下一步,我们将与旅行社合作,让游客到我们基地体验挖天麻,同时与供应链公司合作,开发天麻预制菜。”贵州国特天麻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万远艳说。

雷山的气候、土壤非常适合天麻生长,发展天麻产业的基础可谓得天独厚。雷公山乌杆天麻以天麻素含量高而著称,经食品药品检验机构检验,雷公山乌杆天麻干品浸出物、天麻素含量等各项指标均高于国家有关标准,并于2014年12月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目前,我们在进行乌杆天麻提纯复壮项目,以获得活力强、无混杂退化的种子,提高天麻品质与产量。”雷山县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罗安阔介绍。

近年来,通过整合东西部协作资金、财政专项资金等共计7980万元,雷山县已建成九十七天麻产业园区、杨柳天麻产业园两个生产基地;建成年产500万棒天麻菌种生产线,年产蜜环菌和萌发菌600万公斤、花粉种20万公斤,年加工新鲜天麻1500吨以上、干品100吨以上。

下一步,雷山县将着力狠抓基地管护和产品精深加工,开发天麻饮片、天麻酒、天麻脆等系列特色食品,推广乌天麻炖乌鸡的“双乌”特色菜品,加强与国药集团合作,开发雷公山乌杆天麻药膳食品、医药饮片、保健产品,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当代贵州》封面专题:林下生金

《当代贵州》封面专题:林下生金

当代关注·林下生金【案例】

黔南州荔波县:

石斛绽开“致富花”

柏祥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 毕文君

6月,正是铁皮石斛开花的季节。走进黔南州荔波县玉屏街道水捞村铁皮石斛基地,只见嫩绿的铁皮石斛枝条上盛开着一簇簇鹅黄色的小花,清香袭人。

“花开意味着收获,石斛花经工人采收烘干后,每100克能卖出1000余元的好价钱。”水捞村党支部书记欧庆文说,种植铁皮石斛让村民鼓起了腰包。

水捞村铁皮石斛基地由贵州启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目前,基地种植面积近3000亩,最高时每天的用工量达40人左右,有效带动了周边群众就业增收。

在荔波县铁皮石斛种苗扩繁组培基地,铁皮石斛良种选育站的荔斛1号、荔斛2号、荔斛3号3个选育品牌整整齐齐摆放在实验室里,碧绿的叶片舒展开来,看起来生机勃勃,其中荔斛1号的组培苗已进入大面积栽培阶段。

《当代贵州》封面专题:林下生金

仿野生铁皮石斛(荔波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经过几年发展,目前基地已实现对石斛进行组织培养,选育出抗性强、质量优良、产量高的品种进行扩繁,进而解决种源问题。”贵州启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鲍启岳介绍,每年,铁皮石斛种苗扩繁组培基地出棚种植大苗500万丛,在满足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的同时,还可对外销售部分种苗。

除了着力开展种苗扩繁,该公司还在延伸产业链上下功夫,投资3000余万元的铁皮石斛精深加工厂房已落成,进入试生产阶段,预计今年10月正式投产。通过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广东省农科院等单位合作,该公司还以铁皮石斛为主要原料开展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的研发,铁皮石斛能量饮、铁皮石斛营养酵素、铁皮石斛护肤品等已投入试生产,拟于年底前全面推向市场。

目前,公司已建成从育苗、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不断把荔波石斛产业做大做强,并利用现有资源、经验、技术,带动当地群众合作种植,增收致富。

作为农业林业综合性企业,贵州启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是贵州农业和林业的重点龙头企业,自入驻荔波以来,实施的多个农业种植和林下特色产业项目都已落地,覆盖6个乡镇1563户。

近年来,荔波依托优良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树上种植铁皮石斛、树下套种中药材的林中生态经济,并通过引进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引导村级合作社入股,农户参与分红并就近就业。

如今,铁皮石斛已逐渐成为荔波县的优势主导产业之一。近5年,该县共培育发展了林下经济企业、合作社42家,利用林下空间种植仿野生铁皮石斛1.33万亩,种植板蓝根、灵芝、黄精、八角莲、食用菌等1.1万亩,养殖蜜蜂2万箱、养禽75万羽、养畜3.5万头,全县林下经济总产值达5.2亿元。

《当代贵州》封面专题:林下生金

《当代贵州》封面专题:林下生金

当代关注·林下生金【案例】

黔西南州安龙县:

树上“仙草”促增收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 刘朝富

6月,南盘江畔的黔西南州安龙县栖凤街道者贵村石斛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清晨的缕缕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映照在一丛丛铁皮石斛上,显得生机勃勃。正值石斛花开季节,谷中幽香阵阵。

者贵村村民李如念和平常一样,在家吃了早饭便来到承包的林中查看石斛花采摘情况。“采摘时手脚要轻,要保持花的新鲜性。”李如念一边忙活一边叮嘱。

从2013年起,李如念一直在基地务工,并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技术管理人员。“我们村有了石斛产业后,我就在基地务工,收入还可以。”如今,掌握种植管理技术的李如念承包了30亩石斛,在一个产业中有了两份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

和李如念一样,村民伍安寨也是从石斛种植的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2012年,安龙县西城秀树农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西城秀树公司)进驻者贵村发展石斛产业时,伍安寨连石斛是什么都不知道。“那年4月,我和其他村民一起到公司务工,只是临时聘用,协助做些铺路、修房的杂活。”伍安寨对记者说,到了2016年,他已从学徒升级成了师傅。

《当代贵州》封面专题:林下生金

村民在者贵村铁皮石斛基地整理石斛干花(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 刘朝富摄)

“采摘、烘烤、加工我也会做,石斛打粉、石斛枫斗,哪里缺人我都顶得上。”伍安寨自豪地说。

如今,在西城秀树公司,像李如念和伍安寨这样来自者贵村的老员工有20多名,现在他们月收入3500元至4000元。

近年来,随着6200亩铁皮石斛在林间开出美丽经济,者贵村也在谋划“石斛+康养”融合发展的新路子,让生态优势、资源优势持续转化为经济优势,助推乡村振兴。

“我们积极动员村民通过自己种植石斛,或者在石斛基地就近务工,实现增收。”者贵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陆明涛说。摘苗、洗苗、锄草,摘花……如今,石斛基地周边的村民不用外出打工,在基地里一年四季都有活干。目前,者贵村已培养致富带头人20名,采摘季节能提供200多个用工岗位。

西城秀树公司抢抓东西部协作契机,参与成立贵州斛多福食品有限公司,新建石斛深加工生产线,研发生产石斛代用茶、石斛面条、石斛冲调粉等产品,并引进线上直播团队,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形成集科研、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年产值约1.86亿元。

随着者贵村石斛种植基地被评为“贵州省省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者贵村干部与企业负责人忙着走家串户,与村民商讨,共同谋划“石斛+康养”融合发展的新路,让生态和产业的红利不断释放。

“我们将引进新的经营主体,引导更多的农户、大户种植石斛,提高者贵村石斛在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并加大对石斛衍生食品的研发,扩大上市产品的类型。”栖凤街道办事处主任刘景艳说。接下来,者贵村将以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创建为契机,用好森林资源和农房资源,探索康养新业态。

《当代贵州》封面专题:林下生金

来源 /2023年《当代贵州》第25期 当代关注 栏目

编辑 阮丹

二审 郎艳林

三审 吴文仙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16 20: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先睹为快】《当代贵州》周刊2023年第25期预览
...度融合,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详情请关注《当代贵州》2023年第25期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吴文仙 刘跃 阮丹 林杨莉编辑 刘思博二审 李劼三审
2023-07-14 20:31:00
《当代贵州》2023年第50期主编推荐——《产能变革》
本期杂志,您可以看到贵州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农业、工业、旅游、建筑、数字等科技创新方面,大力培塑行业尖兵、先进典型,产业成长欣欣向荣,向科
2024-01-26 15:35:00
《当代贵州》封面专题:黔水更美
...河湖治理质量,让每一条河流长治久清。来源 / 2023年《当代贵州》第35期编辑 林杨莉二审 孙琳佳三审 吴文仙
2023-10-09 20:23:00
以“茶”生“金” 典型引领强村富民
...白叶一号”感恩茶园基地,扩展茶叶种植达2000亩,推进林下菌等特色林下经济产业链发展,通过种植、管护、采摘等方式,每年带动农户1万余人次在家门口就业,户均增收超过1.2万元,
2024-04-30 07:59:00
《当代贵州》封面专题:产城融合
...快马加鞭迈步前进。(责任编辑 / 吴文仙)来源 /2023年《当代贵州》第31期编辑 董桂二审 孙琳佳三审梁健
2023-08-29 01:40:00
林地丰收了 钱袋子沉沉的
...丰收了 钱袋子沉沉的方春英榕江县平江镇陶家湾草珊瑚林下育苗基地。李长华 摄(贵州图片库发)威宁自治县石门乡石门村,村民在林下采收赤松茸。 罗大富 摄 (贵州图片库发)从江县加
2023-09-23 05:30:00
...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
2024-01-31 06:10:00
贵州思南:林下经济成为生态富民“聚宝盆”
...玲)近年来,铜仁市思南县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促进林地增产增效、林农增收致富,全力打造思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引擎”。思南县地处武
2023-09-08 17:21:00
...动39万农村人口月均增收1289元,林地资源得到高效利用,林下产业持续发力。据了解,黔南州林地总面积26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8.17%,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760万
2024-01-22 16:02:00
更多关于财经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