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内

让“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记贵州榜香郁苗绣服饰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蒋秀菊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3-09-02 14:14:00 来源:当代先锋网

在贵州榜香郁苗绣服饰开发有限公司苗族非遗文化展示中心里,摆放着一件件做工精美的绣品,香包、领带、枕头、披巾……各种花鸟虫鱼图案色彩艳丽、栩栩如生,每一件绣品均用料讲究,做工精细,图案古朴,灵秀新颖。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合,让游客爱不释手。

蒋秀菊是贵州榜香郁苗绣服饰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贵州省高级工艺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十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苗绣事业,先后获得中国优秀青年设计师、贵州省“最美创新青年”“最美贵州人”、贵州“最美劳动者”、贵州“五四青年奖章”、贵州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首届“黔东南突出贡献人才奖提名者”等荣誉。

让“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记贵州榜香郁苗绣服饰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蒋秀菊

图为贵州榜香郁苗绣服饰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蒋秀菊与苗族绣娘们一起赶制苗绣订单。

用心守护传承苗绣文化

蒋秀菊坚信,只要用心守护苗绣文化,就能在一针一线中实现人生价值。

为改变苗绣技艺传承人日益减少的局面,2011年以来,她跋山涉水,走访记录施秉县及周边县市各苗族村寨的刺绣技术,创建“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每年在县内外少数民族村寨以及县内移民安置区开展苗绣技能免费培训。2018年以来累计培训妇女3500余人次,公司从不到一百人发展到现在拥有一支约1000名专业绣娘和一批专业设计师、制版师、打样师的团队。

“通过培训,不仅提高了农村妇女的刺绣技能,还激发了她们学习传统手工艺的热情,越来越多的年轻绣娘踊跃参与进来,传承苗绣技艺。”蒋秀菊说。

让“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记贵州榜香郁苗绣服饰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蒋秀菊

图为贵州榜香郁苗绣服饰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蒋秀菊在马号镇六合村基地指导培训绣娘。

苗绣技艺走近大众走向世界

苗绣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书写着苗族群众从远古时代至今的历史足迹,是苗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经过几次外出学习、调研苗绣产业市场后,蒋秀菊认识到,必须将苗绣传统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相融合,走产业化道路,才能使传统文化走近大众、走向世界。

于是,蒋秀菊多次带领公司与贵州大学美术学院、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等院校,以及贵州多彩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知名设计平台,进行“校企、企企”合作,推动传统元素在产品设计、工艺技术、生产技术等流程上与现代时尚因子相结合,实现“手工、机绣、手工+机绣”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即公司团队设计的图案通过制版后,可通过传统苗绣构图和机绣装饰画批量生产,实现多渠道收益。

如今,在蒋秀菊的带领下,公司产品已远销北京、上海、广州、苏杭等地,先后获得了79项国家专利和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示范企业等一系列荣誉。

“指尖技艺”赋能乡村振兴

多年的探索实践,蒋秀菊逐渐将开发苗族文化商品,传承民族文化,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大事业。

“只有把苗绣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才能解决更多的少数民族妇女就业增收问题。”蒋秀菊说。

结合公司苗绣产业优势,蒋秀菊主动与施秉县双井镇龙塘村等村寨签订帮扶协议,在多个苗族村寨建立乡村刺绣生产基地,以“公司+基地+绣娘”的形式,动员乡土绣娘参与进来;同时借助国家政策东风,建立就业扶贫车间,以“订单扶贫+就业扶贫”的形式带动妇女就业增收。目前,蒋秀菊创办的公司已助力1000多名妇女居家就业,绣娘人均收入6000元至21000元,“苗绣助力就业减贫——贵州省施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案例”获第三届全球减贫最佳案例。

“让‘指尖技艺’真正转化为‘指尖经济’,让广大农村妇女有活干、有钱挣,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这是我的初衷,也是我努力的目标。”蒋秀菊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华姝

编辑 李坚

二审 孙蕙

三审 杨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02 1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符号与记忆丨贵州苗族刺绣精品与创新设计展在贵阳开幕
...创新性发展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我们的责任。”本次展览负责人、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杜怡蒙介绍道,本项展览是以本展览的传播交流推广为基础,充分挖掘贵州苗族刺绣的艺术与文化价值
2023-09-10 06:16:00
巧手创造“锦绣”新生活——贵州特色苗绣产业发展观察
...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据黔西市苗绣产业发展专班负责人张敏介绍,黔西市围绕“打造一个品牌、培育一批巧匠、建立一个基地、开发一批产品、设置一个示范展区、畅销N个销售平台”的
2023-06-25 14:57:00
邰春花:一针一线 “绣”出非遗苗绣之美
...好。”邰春花介绍,他们将手机转变为新“农具”,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每年可以为群众带来100余万元的收入。“之前为了照顾家里,一直在镇上打零工,每个月能有2000
2025-01-11 02:43:00
G视觉|古朴与时尚的“指尖技艺”焕发新活力
黔山绿水间,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指尖技艺”正经历着古朴与时尚的深刻交融。以银饰锻造、苗绣织造、蜡染绘艺、泥哨塑形为代表的“指尖技艺”,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在黔
2025-06-05 03:03:00
青春指尖奔向千年针尖|一对非遗“忘年交”的薪火情缘
...东南“民族文化体验月”现场,29岁的徐雅楠屏息凝神,指尖牵引彩线,在布面上谨慎行进。身旁,黔东南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秀英轻声点拨:“手要稳,心要静——
2025-08-18 23:35:00
母亲为我攒的十年嫁妆,走上银幕
...亮的故事,是所有非遗传承人的缩影。”邰馨慧说,“把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让苗绣走出深山,这才是母亲当年在火塘边埋下的期待。”苗族服饰嫁妆上的绉绣纹样(局部)。受访者供图据悉,
2025-08-22 15:43:00
...扶贫等扶持一批苗绣骨干企业。例如侗仁市松桃苗绣公司负责人石丽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亮相,讲述传承苗绣,带领妇女创业致富的故事。2019年丹寨宁航蜡染有限公
2024-10-11 06:09:00
新路十年·新品牌|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
...彩绽放新路十年·新品牌 | 贵旅文旅入黔入境旅游事业部负责人杨再友:向世界分享贵州之美新路十年·新品牌 | 短评:打造新品牌 擦亮“金名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文/陈江南 图
2025-06-16 16:37:00
聚焦酒博会|酒博会上的非遗盛宴:跨界非遗文创让传统技艺“潮”起来
...绣作品往往需要数月才能完成,每一针都藏着水族女性的指尖智慧。精美文创产品此外,桂芝老绣片、绣里淘苗绣片等展台,也以“丝线为墨、针尖为笔”的古法刺绣技艺,展现苗族图腾纹样与民族
2025-09-13 03:24: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
开展医疗卫生机构救护车清查、严厉打击“黑救护”等违法违规行为、疏堵结合引导医疗照护转运服务良性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安部等6个部门11月3日发布通知
2025-11-04 08:04:00
记者11月3日从教育部获悉,《关于做好2026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于日前印发,要求有关高校要认真落实特殊类型招生考生报名资格审核的主体责任
2025-11-04 08:04:00
11月3日,贵州赴上海举办“爽居贵州”旅居产业(长三角地区)招商推介会,邀请长三角地区游客、友商来黔定居。贵州自然风光一眼入心
2025-11-04 05:31:00
近年来,贵州文旅持续破圈,不少游客从“走马观花”到“停留居住”,2024年省外客群在贵州购房3.06万套,销售金额超百亿元
2025-11-04 05:32:00
11月3日《经济日报》以《主动靠前服务保障供暖入户》为题,报道了太原市出实招保障群众温暖过冬。报道介绍,随着冷空气频繁造访
2025-11-04 06:42:00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连日来,我市十县(市、区)委常委会分别召开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小店区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强调
2025-11-04 06:43:00
江西日报社大江大数据显示,10月30日至11月1日,大江新闻《问政江西》栏目共计收到帖文198条,其中,南昌市西湖区南站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
2025-11-04 07:09:00
本报讯(万礼妍 全媒体记者谢凌瑾)入住10年,吉水县山水豪城的住户帅先生还在为用水犯愁。近日,帅先生向大江新闻《问政江西》栏目记者反映
2025-11-04 07:09:00
11月1日,由市城管局市政建管中心负责实施的北排洪汾西南路下穿通道(北岸)渗水治理工程完工,成功阻断了渗漏水对道路路基
2025-11-04 07:13:00
“晋闽携手,构建文旅新发展格局”交流座谈会,11月3日在晋祠博物馆举办。此次座谈是我市对接南方市场、深化区域协作的重要实践
2025-11-04 07:14:00
11月1日,阳曲县商贸新街停车场正式投入使用,一次性解决了周边老旧小区停车难、充电远的双重痛点。该停车场对面积2375平方米的区域进行改造
2025-11-04 07:14:00
11月1日上午10时,随着最后一座检查井水位回落至正常范围,后王南街下游管道排水功能全面恢复,路面积水逐步消退,周边道路排水恢复正常
2025-11-04 07:14:00
实现全周期陪伴、助力“开业第一步”、提供定制化服务……近日,迎泽区税务局聚焦街区业态,以“线上远程帮办+线下走访答疑”模式
2025-11-04 07:14:00
六合引入7台移动式粮食烘干机粮食“不落地” 晒粮“不看天”南报网讯(通讯员胡宏记者孙敬清)不用“看天”晒粮,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烘干服务
2025-11-04 07:41:00
“开镰米”收割,5名公证员全程在场跟踪记录
“开镰米”收割,5名公证员全程在场跟踪记录大米“贴封条” 扫码可溯源收割机在田间作业,全国首款公证“开镰米”在南京浦口正式开镰收割
2025-11-04 07: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