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张轼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6-04 15:27: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南宋汉州绵竹人,右相张浚之子。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主管岳麓书院教事,从学者达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迁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祐观。其学自成一派,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去世,享年四十八岁。南宋理宗淳祐初年(1241年)从祀孔庙,后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张轼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主要成就

教育思想

办学思想

岳麓书院重建时,张栻撰写了《岳麓书院记》,奠定了岳麓的办学方针和指导思想,张栻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其办学指导思想。他指出,所以要重建书院,“让学子们在此轻松交谈,为考试利禄计划吗?难道让他们学习是语言文字的工夫而已吗?要想成人才,以传道而拯救百姓的。”这既是张栻为岳麓书院制定的办学方针,又是他最根本的教育思想。自隋唐立科举取士制度以后,学校便成了科举的附庸,办学也就是为了科举取士。两宋官学的弊端正表现为士子们“争驰功利之末”,以“异端空虚之说”为是,而以“事天保民之心”为非。张栻的上述主张便是针对这种弊端而提出来的。其一,他明确提出办学不是为了科举,不能“为决科利禄计”;其二,提出“亦岂使子习为言语之辞之工”,意即反对学校以缀辑文辞为教,而应注重学生的操行培养;其三,提出办学的根本目的是“传道济民”,学校要为社会培养经国济世的人才。

张栻主持岳麓书院时,曾与朱熹、吕祖谦、蔡元定游学楚中,讲学楚黄孔子山庙学(今问津书院)。在办学指导思想方面,主张以“成就人才,以传道济民”为方针。

教学程序

在教学程序方面,主张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张在《邵州复旧学记》中精炼地对教学程序进行了概括。即:对学生首先灌输“小学”、“六艺”的教育,通过“洒扫应对”之类的日常锻炼,履行弟子职责,“习乎六艺之节”,参与各种儒家祭祀和实践活动;再加以“弦歌诵读”,使学生学习达到高级阶段;然后再研修深造,进入《大学》所指的格物致知阶段。这套教学程序实际上已大大超出了知识教育的范围,而把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也囊括进去了。重视学生的品德培养是张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张轼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方面,强调以儒家经典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张为岳麓书院亲自编写了教材《孟子说》,他在其序中说:“学者潜心孔孟,必求门而入,愚以为莫先于明义利之辨”。在中国封建社会,培养人才有赖于儒学,儒学的振兴则依赖于人才的培养,二者互为依托,缺一不可。张把官场腐败归咎于儒术不兴,所以他一方面批评“今日大患,不悦儒学”,另一方面大倡孔孟之道,训导诸生“先于明义利之辨”。

具体方法

在教学具体方法方面,主张循序渐进、学思并进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张认为学习必须循序渐进,即所谓“学者之于道,其为有渐,其进有序。”他又说《中庸》论诚之道,其目的有五:学、问、思、辨、行,而五者皆贵于弗措。“弗措”就是要循序渐进,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张主张“学恩并进”,而不能偏废任何一方。他说:“然徒学而不能思,则无所发明,罔然而已。思者,研究其理之所以然也;然思而不务学,则无可据之地,危殆不安也,二者不可两进也。学而思则德益崇,思而学则业益广。盖其所学,乃其思之所形,而其所思,即其学之所存也。用功若此,内外进矣。”这种“学思并进”的思想显然与陆九渊的“只思不学”是绝然相反的。张还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张虽极力推崇儒术,但不主张囫囵吞枣、盲目追从。他说:“所谓观书,虚心平气以徐观义理之在。如其可取,虽庸人之言有所不废;如其可疑,虽或传以圣贤之言,亦须更加审择。”

教育目的

张栻在教育上还强调“明人伦”。他在《静江府学记》、《袁州学记》、《桂阳军学记》诸篇中反复阐述,他认为办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明人伦”。使人们懂得如何做人。他说:“其所以学者,何也明人伦也”。何谓人伦,即指人与人之间应该遵循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行为准则。张栻把明人之五伦作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在教育中贯彻儒家的伦理思想,把教育纳入道德教化的轨道。由此,他反对那种只顾追求功名利禄,不明人伦,不讲仁义道德的求学态度,批评不以儒家人伦教民,而去讲求文辞华丽的做法。

在教学上,他倡导培养经世济民之才,强调人格教育和道德践履,对岳麓书院务实学风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为此后办学树立了楷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行关系

在知与行的关系方面,主张“知行并发”。张栻认为知和行二者的结合是教学必须贯彻的重要原则和方法。他在《论语解·序》中指出:“人的实践活动开始都是依据他所认知的事物,实践越深入则认知越深入,认知越深入则实践越广博,行知必至始至终相互随行。”“这样可以使实践更广博而认知更精髓”,知行属于同一个认识过程,二者相即不离,行必须以知为指导,而知有损行而深化,知可促进行,行亦可促进知。张栻的这种知行观显然要比朱熹的“知先后行”论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论高明得多,同时也成为明清之际王夫之进一步提出“行先知后”的唯物主义知行观的理论先导。其知行观反映在教学上是主张学为了实用,他最反对“循名亡实之病”,批评那种“汲汲求所谓知,而于躬行则忽焉”的学风。

张轼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理学思想

张栻继承了二程的理本体思想,提出天、性、心三者,名异实同,皆同体于理。

他认为,天下万物皆生于理,理是万物赖以生存的根据。他说:"事事物物皆有所以然,其所以然者,天之理也。"他以太极为理,太极变化便产生阴阳二气,二气交感便有万物化生,称"人与物俱本乎此者也"。这样他就重申了二程关于天下只有一个理的思想。

他又讨论心性问题,使之同居理的地位。他说:"理之自然谓之天,命于人为性,主于性为心。天也,性也,心也,所取则异而体则同。"即是说,天、性、心三者均为天理的直接体现,都具有天理的形而上品质。这里,张栻突出了心的地位,走出程朱在性情中论心的局限,使心具有本体性质。他说道:"心也者,贯万事统万理,而为万物之主宰者也。"心是万物主宰,是万理统摄。这便由同体于理,发展到心直接为本体。这就把程颢心即理之说,提到新的理论高度。

张栻从二程格物致知说出发,提出穷理在于居敬,居敬在于存心。

他把认识论归止于心本体,从程颐的"主一无适"以持敬开始,归结到程颢在心上诚敬存养的理论,提出:"心也者,万事之宗也。"认为一切从心上做,便可以"久久自觉深长而无穷也"。这就是以本心为基础,从心上体验天理,排除了格物穷理的必要性。

他运用"性也,天理"的观点,发挥张载的变化气质的思想,构成其人性修养论。他认为,人的本然之性是纯粹至善的,只是气禀和习染的原因,才产生贼害仁义的异端。因此,他主张"克其气质之偏,以复其天性之本"。如何复本性之善?张栻仍从其万事之宗的心上体认。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05 12:46:1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聊聊初步奠定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的张栻
...宗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主管岳麓书院教事,从学者达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迁右文殿修
2023-06-04 15:29:00
2024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交叉学科论坛开幕
...访单位供图9月28日,在孔子诞辰2575周年之际,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明伦堂内高朋满座,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交叉学科论坛暨湖南省医院协会临床心灵关怀管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举行,该论坛
2024-09-29 18:46:00
宋朝的书院兴盛,只是朝廷因为重文轻武吗?
...千年的历史了。”大学?原来,他上的是湖南大学,原名岳麓书院,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将现代大学的历史追溯到古代书院是否合理?不同的人有不同
2023-03-07 13:16:00
从“岳麓山下好读书”到“岳麓山下好创业”
...是湖湘人精神世界中的珠穆朗玛峰。麓山脚下,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弦歌不绝。从古代思想家王夫之,到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魏源,再到革命先辈邓中夏、何叔衡、唐才常……这里走出了无
2024-09-27 11:37:00
思政课还能走着上?岳麓书院还真有!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文化时间工作室4月的岳麓书院,绿荫如盖,山间庭院春意盎然。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脚下、湖南大学校园内。作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创办于宋代
2024-04-10 19:00:00
文明的坐标丨岳麓书院“文脉传千年”
...之北,湘江西岸,坐落着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它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代,办学不辍。其院内建筑完整保存,一砖一瓦都闪烁着时光淬
2024-11-16 20:59:00
“泰山书院”——中华文化的平台
...古代书院还具有一定的祭祀功能。众所周知,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书院四大书院,因规模之大、持续之久、人才之多,威震八方。范仲淹、范成大、朱熹等一代代文化巨人,著作丰
2023-03-14 15:38:00
湘台师生岳麓书院研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闻新华社照片,长沙,2023年11月13日这是11月12日在长沙岳麓书院拍摄的湖南大学与台湾大学两校学术交流与研讨活动“中国传统文化研讨周”开幕式现场。新华社发(宋文浩摄)
2023-11-14 11:56:00
2024岳麓峰会前瞻:峰会新十年,湘商新征程
...段颇具分量和厚度的历史书写。2014年,首届岳麓峰会在岳麓书院拉开帷幕。带着麓山精神的千年荣光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鲜明印记,岳麓峰会历经十载春秋淬炼,与湖湘大地相互激荡、同步交
2024-09-03 11:1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