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违法者,也是受害者。毒品让他们坠入无边深渊,肉体和灵魂被撕扯、碎裂。常人眼中,没有一丝光线为他们停留,生命注定暗淡地逝去。
但是,我看到的是戒毒人员的那一双双渴求的眼睛,他们曾经也是父母的心头肉,家里的顶梁柱,儿女的避风港!我和我的同事要做的,就是帮他们追回那道狭缝中的微光。
“有很多小人在我眼前飞来飞去”“有人勒住了我的脖子,快救救我!”……
这不是电影里的场景,而是戒毒人员郑某入所后发生的戒断反应。“哗啦啦!”郑某乘人不备,一肘子打碎宿舍的门窗玻璃,捡起一块碎片企图自残,“你们别过来”。
我见状侧身上前,对着郑某喝道:“快放下玻璃!”我不停地安抚,希望郑某冷静下来,可他根本就听不进去,不断摇晃着手中的玻璃,情况十分危急。电光火石间,我瞅准时机,跨步上前,紧紧贴住郑某的身体,死死抓住郑某的右手,快速抢下郑某手中的玻璃。值班警察一拥而上,将郑某牢牢控制。
为了逃避处罚,郑某在入所前偷偷吞下了几颗螺丝,自恃体内有异物,不仅不服从管理,抗拒治疗,而且行为散漫,成为了队里的“老大难”。不能放弃,绝对不能放弃,我深信每一块坚冰总有融化的破口。
我发现,脾气火爆的郑某也有柔情的一面。每次拨打亲情电话时,他和女儿聊天,柔声细语,嘘寒问暖,和平时判若两人。情绪的反差,似乎隐藏着解开郑某心锁的钥匙。我拨通郑某母亲的电话,了解郑某的过去,由于一次次的吸毒,郑某妻子远嫁他乡,仅有3岁的女儿多少次睡梦中惊醒,喊道“爸爸,你去哪了”。
我和郑某母亲多次沟通,终于答应带女儿来见见他。玻璃窗一侧,小女孩怯生生地看着陌生的一切。玻璃窗另一侧,郑某一脸紧张地盯着女儿,一时不知如何开口。
“爸爸!”稚嫩的童声响起,犹如撞击心灵的重锤,郑某瞬间红了眼眶。“爸爸你去哪了,我好想你,好想你再给我讲《白雪公主》的故事。”小女孩紧紧地趴在玻璃上,张开双臂说:“爸爸,抱抱!”
看着日思夜想的女儿,郑某压抑已久的情绪在这一刻爆发,抱着电话哭得像一个孩子。隔着厚厚的玻璃,他流着泪亲吻着懂事的女儿,嘴里念叨着“都是爸爸的错,都是爸爸的错”。
那天以后,郑某不仅没有马上振作起来,却开始强烈地要求所外就医,被拒绝后开始绝食,并扬言不让他出去他就想办法死在这里。
我知道郑某不是真的想死,比起死亡他更想抱抱自己的女儿。我把他亲吻女儿的照片洗出来送给他,照片背面写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爸爸,好在你还有机会陪伴她长大。”
郑某接过照片,眼睛紧紧地盯着女儿,泪水溢出眼眶。“谢谢您,唐队长。”孩子永远是父亲最大的软肋,也是最好的救赎!慢慢地,郑某开始改变,主动要求去医院取出了吞食的异物,各种活动都积极参与,逐渐从队里的“老大难”变成了“排头兵”。
出所后,郑某给我寄来的一封信。信中,他说自己的生活又重回了正轨,戒毒所的经历让他明白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信的最后写道:唐队长,感谢您给我拍的那张和女儿的照片,它就像一道光既照亮了我的心,也照亮了我以后的路。
那张照片也一直在我的电脑上保存着。它时刻提醒着,戒毒没有公式,只要自己在工作中多尽一份力、多用一点心,就有可能多挽救一个人、多拯救一个家庭。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戒毒所里上演着,故事里没有惊心动魄,故事的结尾也没有鲜花和掌声。但故事里有我们这样一群平凡的追光者,在努力,在坚守,用实际行动讲述着山东戒毒故事。
(鲁中强制隔离戒毒所 唐磊)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12 21: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