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大众日报
“礁石上这些成片的叫铜藻,那一大片是鼠尾藻和褐藻。如果仔细看的话,能在海藻中找到小鱼、小螃蟹,还有海胆和海参……”日前,在南长山街道孙家村东的海滩上,驻村“第一书记”吴厚利给记者介绍。
放眼整片海滩,各类海藻和海草随着海水起舞,通过光合作用源源不断地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有机物。
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储存了地球上93%的二氧化碳,是陆地碳库的20倍、大气碳库的50倍。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固定、储存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称为“蓝碳”。近年来,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持续推进全域生态修复,创新开展国际零碳岛建设,海洋碳汇能力不断增强。
“这里以前可不是这样的。”吴厚利指着岸上说,“这一片,以前都是海参育保苗大棚,最多的时候有13万平方米,110多户。”
海参育保苗给孙家村带来了财富,却给生态造成了破坏。产业无序发展不仅破坏环境,也导致海参苗供大于求,价格从130元一斤跌到40元一斤。
生态环境是长岛高质量发展的“1”,其他都是“0”,没有了这个“1”,再多的“0”也毫无意义。2017年,省委、省政府启动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短短几年,长岛拆除全部80台风机,完成31万平方米破损山体治理,腾退近海养殖1.8万亩,拆除岸线育保苗场86万平方米,修复岸线89公里,自然岸线和旅游岸线占比由38%提升到87.7%。孙家村也拆掉了13万平方米的海参育保苗大棚,在附近海域“栽种”各种藻类5000余亩,生态环境得到大大改善。
只要生态,不要“饭碗”,这样的路子并不能长久。育保苗大棚拆除后,这碗“生态饭”要怎么吃?村里确立了渔家旅游和生态养殖两条路。61岁的村民刘恩红自此经营起了渔家乐,“赚得不比养殖少”。
孙家村依托东源海洋牧场布设人工渔礁,“栽种”海藻、海草,投放海参、鲍鱼。“与以往的海参育保苗不同,‘固藻集鱼’是一种完全天然的养殖模式,收获的海珍品质量高、价格也高,对环境没有任何的负面作用。”吴厚利告诉记者,为了让所有村民都从中受益,村里成立了“长岛孙家海参养殖专业合作社”,一年有两三百万元的收入,为村集体直接增收超40万元。
降耗减排、“固藻集鱼”,不仅把碳排放降下来、固定下来,还创造了源源不断的经济价值。
去年底,全国首笔“海草床、海藻场碳汇贷”成功落地孙家村。“海草床、海藻场碳汇贷是以海草床、海藻场每年固碳量产生的远期收益权作质押,参考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价格,合理计算碳汇价值,并通过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质押登记系统进行质押登记。”长岛农商银行行长闫韶明告诉记者,国内“蓝碳”交易少有可参考的样本,“长岛要建设国际零碳岛,就是要敢为天下先,探索出切实可行的路径。”
2021年以来,长岛出台了《长岛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方案》,建立了科学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开发了智能化的核算平台,积极探索具有长岛特色的海洋型、国家公园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海洋“蓝碳”增加的同时,海洋碳汇贷、海水养殖碳汇险等一系列创新成果在长岛落地,长岛的产业也借势实现了绿色转型。
“生态价值实现,首先要摸清生态家底,探索生态价值实现的多种路径。”长岛经济发展局服务业办公室主任姜兆涛,最近一直在研究国外“蓝碳”交易的案例和模式,“‘蓝碳’交易和生态价值实现,需要国家和省在制度、政策上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各地的创新性探索,在这个过程中,长岛要当好‘试验田’。”(从春龙 聂英杰)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25 11: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