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南京优化“十五分钟健康服务圈”,提升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健康“入圈” 幸福“出圈”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婕妤实习生郭圣盈
幸福生活,健康为基。
“新”,是近年来南京医疗卫生健康发展的关键词。
医疗版图持续更新,大医院出城过江,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医疗项目、服务不断上新,智慧赋能,“家门口”体验高质量的服务;医疗设备接连出新,乡镇、村庄等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质,成为辖区百姓的就医首选。
卫生健康领域的改革创新,融入日常福祉,“十五分钟健康服务圈”的优化,让市民在点滴变化中感受生活的“小确幸”。
新院区解多胎家庭后顾之忧
“帆船”造型的护士站、“蘑菇”造型的候诊区,随处可见的柔和曲线、时尚丰富的莫兰迪色彩……步入其中让人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不用担心找不到,我将位置通过医院的导航系统发给你,你跟着AR实景导航的实时位置共享,很方便。”9月1日,在刚启用的市妇幼丁家庄院区迎来自己第二个闺女的李远(化名),还沉浸在喜悦中。之前忙着照顾妻女无暇分身的他,用医院小程序的院内导航系统,开通专属“快速”通道,指引前来祝贺的亲友很快找到他们所在的病房。
经历了从担忧、紧张到安心、喜悦的转变,李远感慨这座家门口新开医院的高质量服务,缓解了他夫妻二人对二胎生育的一部分焦虑情绪,解除了后顾之忧,“没想到十年的变化如此之大!”2013年,李远的第一个宝宝出生,“回想当时妻子生产,一直有些后怕。虽然我在产房外守着,但大半天的生产,她在里面经历的我都不知道。因此怀上二胎时,我很担心,毕竟妻子已经属于高龄产妇,孕期、分娩过程中的安全性一直是我想的。”
这一次即便准备充分,但二胎宝宝的降生还是让李远措手不及。“1日凌晨,妻子突然感觉不舒服,想到当天市妇幼丁家庄院区开诊,因此天亮后我们就来到医院。”李远告诉记者,医护人员发现第二次顺产的妻子“开指”速度快,立刻开启绿色通道,送去产房。“这一次我牵着妻子的手,全程陪伴在身边,给了她很大鼓励。”而李远和妻子更惊喜地发现,产房不再是一个冰冷的房间,星空模式配合着舒缓音乐,柔和的灯光、温馨的色彩、可爱的卡通图案……“这里更像是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温馨家园,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对母婴的关爱。全程的陪伴,让我心里更踏实,也让妻子更安心。”李远感慨道,“原先担心妻子生产不方便,现在出门步行两分钟就到了,以后妻子和女儿的后续康复也很方便。”
体验到新医院高质量服务与便利的,不单单李远一家。作为市委市政府着力改善民生、提升医疗保健水平的重大民生工程,市妇幼丁家庄院区从曾经的纸上蓝图成为现实,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崭新的医院大楼、先进的医学设备,填补了区域空缺,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专家资源“涌入”,优质医疗资源辐射不仅覆盖辖区,也让周边地区居民受益。
每周三至四次往返江北新区与市妇幼莫愁路院区,为1岁女儿进行儿童中医保健治疗斜颈,曾经耗尽了赵敏(化名)一家的精力。“遇上早晚高峰,往返路程动辄两个多小时,加上在医院排队治疗的时间,家里两个大人每次大半天都要耗在上面。”赵敏告诉记者,去年在月子期查出宝宝的斜颈问题后,一直坚持去医院治疗。
一年多的坚持,让女儿的斜颈一步步好转,但喜悦的背后也有道不出的疲惫。“上周四得知我们常就诊的儿童中医保健门诊的专家王亚飞,也在市妇幼丁家庄院区开诊了,立刻挂了号。”这一次的治疗,让赵敏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丝滑”就诊流程,“交通、停车更便利,区域划分更细致,环境更开阔舒适,就诊治疗也更高效,同样的专家治疗,给我们节省了大量时间。”这一天,赵敏与家人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女儿也减少了奔波之苦。
随着妇女生育年龄在推迟、三孩生育政策已实施,对高质量的妇幼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妇幼丁家庄院区从图景变实景,是近年来我市妇幼健康服务质量从有到优、覆盖地域从偏到全跃升的一个缩影,也是南京努力构建生育友好环境的重要呈现。
好服务将百姓“留”在家门口
相比大医院的扩容均衡发展,乡村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的迭代更新,不仅为农村居民健康守好第一道关卡,也为乡村振兴筑牢健康根基。
今年,持续服务升级的浦口区桥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血液净化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这也是浦口区首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血液净化中心。
年近花甲的老林,是土生土长的桥林人,也是享受家门口便利的首批患者。上周五,记者走进位于住院楼三楼的血液净化中心,这里整洁明亮、设备配备齐全,14台透析机正有条不紊地运转,从省人民医院等血液净化培训基地学成归来的专业医护人员,正为老林透析做相关准备。“以前透析要坐公交去江浦,单程就要一个半小时。”老林告诉记者,长期每周3次的透析让他的身体素质同正常人没法比,“来回奔波不说,透析完下机有2到4小时疲劳期,感觉特别累。现在好了,步行8分钟家门口就能做上,方便多了。”
开诊至今,3个多月时间里,该中心已经服务近2000人次。“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终末期肾病人数不断上升,肾脏替代治疗是终末期肾病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桥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李长明介绍,“作为离主城大医院较远的涉农区域,村民对家门口就能得到相关透析服务的需求更强烈。”为更好服务患者,医院不仅添置先进设备,注重人才培养,还加强与浦口人民医院的紧密联系,邀请专业医护团队入驻,为全方位高质量医疗服务提供坚强的保障。
“服务越来越好,质量高了,环境也好了。如今社区医院和两年前陈旧的大楼相比,变化太惊人。”老林回忆,当年家人普通的头疼脑热也不愿意在社区医院治疗,舍近求远往江浦跑。为提高自身服务能力与质量,近年来,桥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苦练“内功”。2022年10月,中心新大楼建成启用,同期中心通过了二级综合医院标准验收,11月成功创建区域医疗卫生中心,2023年成功创建省五级中医馆,目前拥有多个省市级基层卫生机构特色科室。2014年,年门诊量3万人次;2023年,年门诊量突破20万人次。中心愈发优质的医疗能力与服务水平,提升了百姓的信任度,将越来越多的人“留”在了家门口。
从医疗资源匮乏到如今优质服务托底,生活在“十五分钟健康服务圈”的老林,见证了桥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路蝶变,也看到了风景优美的桥林越来越有活力。“看病有了保障,大家再也不往外跑。乡村有了发展前景,如今村里年轻人也越来越多。”老林笑道。
“两条腿”模式答好发展“必答题”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提升“民生温度”,增加“幸福厚度”,近年来南京持续提高群众看病就医体验感和获得感。无论是市妇幼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下沉,还是浦口区桥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提档升级,都是近年来我市以协同创新赋能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剪影。
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徐爱军看来,南京医疗卫生健康服务答好了宏观趋势与微观需求的两道必答题。“在宏观趋势上,随着城市的不断建设与扩容,人口也随之发生变化,曾经南京的医疗资源已无法匹配人口的迁移现状。”徐爱军表示,南京多年来优化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配置与下沉布局,实际上就是不断推进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医疗服务供给,“而从微观需求上,医院的扩容、提档升级同样是其自身发展所需。曾经医院的老院区因为地理位置等因素,在发展上相对受到限制。想在全国范围内同其他省份医院秀‘肌肉’,新院区、新分院的建设应运而生。”
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初步构建大传染病防治格局;建成儿童医院河西院区,缓解儿科资源短缺矛盾;建成鼓楼医院江北院区,填补江北优质医疗资源的空缺;建成市中医院新院区,打造南部新城医疗中心;建成省中医院紫东院区,改变城东地区医疗资源的布局。“投入使用两年,省中医院紫东院区年服务患者近百万人次,成为业内标杆。相信不久的将来,更多新院区、新分院可以成为南京的地标。”徐爱军认为。
作为江苏省科学学与科研管理研究会医药卫生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徐爱军对全省乃至全国卫生医疗机构发展有着多年的观察与研究,“相比较而言,近些年南京在基层卫生医疗服务能力的打造上,走在全国前列,取得了很多实效。无论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是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都充分提升公卫能力与医疗服务能力,‘两条腿走路’策略显成效。”
谱写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奠定坚实的健康根基,徐爱军认为,未来4个方向是发力点。
加强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围绕医疗、医药、器械领域卡脖子和临门一脚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攻关,推动产出更多原创性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和新策略,促进疑难危重症综合诊疗能力不断跃升;在“高原”建“高峰”,向高水平医院建设发起“冲刺”,打造引领全国甚至全球的名院、名科、名医,形成一批在医疗技术、医疗质量、临床研究等方面领跑国际的优势学科群;关注疾病全过程管理,充分利用社区、家庭、单位加强健康管理;推动校府院三方联动,统筹和集中南京地区所有高水平医院以及丰富的优质高校医学教育资源,发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重点专科、医学院校“双一流”学科等“国家队”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助推城市现代化建设。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9-09 11: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