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侍中在汉朝有怎样的作用?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6-01 06:08:00 来源:戏说三国

这种创制有两条主线,一是对政府首脑丞相权力的极大压缩,将丞相具有的参政,议政,决策的权力,以及人事任命权进行大幅度压缩,将丞相的职权压缩为一个政策执行结构,办事机构,二是伴随着丞相权力的大幅度缩减,是皇权的大幅度收权,成为实际上的政府行政首脑,特征是将加官,散官制度化,其中最核心的标志是成立尚书台,所谓,总典纲纪,无所不统,成为实际上的决策,监察机关,权重超过了丞相,此即为中朝制度。

侍中和尚书本是少府(掌管皇家财政,生活事物)的属官,这两个官职是皇权收缩,相权压缩的产物。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卫青,霍去病,均任侍中之职,也可以看出此官权重之大,是国家重大决策的参与人。

汉武帝中朝制度发生的背景

汉开国直至武帝朝,丞相为百官之长,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太尉掌国家军事,此职并不常设立,御史大夫是辅助丞相监察百官和皇室的官员,是副宰相。丞相此职主管国家一切行政,所谓,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具体而言,凡国事百官必须先上报丞相,由丞相组织官员商议之后,以丞相的名义上报皇帝批准,这可以看出宰相有参政,议政之权。重大的人事任命,需要由宰相主持廷议,在上报皇帝,这可以看出丞相有重大的人事任命有建议权,实际上还有任命权。再者,皇帝的诏书必先下达宰相方能实行,同时宰相还有封驳之权,驳回皇帝的诏令。对于属员宰相还有先斩后奏之权,以上种种,可以看出实际上宰相是政府行政的首脑,皇帝是国家的领袖和法理的代表。

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从汉文帝与宰相陈平关于宰相之职权的对话,可以看得很清楚,宰相对外要镇抚四夷诸侯,这说明要管理军事擘画,于内则亲民爱民,使民相安,这是掌管内政,对下属则是使百官各司其职,这是管理官员。

丞相权重如此之中,主要还是与西汉开国功臣集团出任宰相有关。

依照次序西汉到武帝朝的宰相有萧何,曹参,樊哙,吕产,王陵,陈平,周勃,灌婴,申屠嘉等等。这些宰相既是开国功臣,又是封国之主,因而权重,威望可想而知。

所以,不仅地位高贵,而且权重犹大。正是因为宰相有如此大的权重,才让想有所作为的汉武帝不得不进行抑制。

汉武帝抑制宰相职权

汉武帝对宰相权力进行抑制主要有两重手段,

一是将丞相之权逐渐由功臣集团的后代向平民底层的儒生进行转变,二是以生杀予夺的权力对宰相进行打压,以至于出现无人敢为相的局面。

丞相田蚡去职后,要么才具平庸,要么是毫无根基的底层平民出身。比如,才具平平的薛泽,以汉武帝之识人之明,岂能用平庸之辈,不过是有意为之。当然,丞相权力大幅度下滑是在任命海边喂猪出生的儒生公孙弘之时。

这种以贤良文学得官,毫无背景与社会地位的丞相,其权力完全来源于汉武帝的信任,自然只能以汉武帝的意志为宗旨,百官之长的丞相没有独立意志,也就意味着丞相参政,议政,决策,人事任命权的大幅度的被褫夺,后继的丞相在想从皇帝手中拿回已经被剥夺的权力,再无可能。

公孙弘以后的丞相也渐渐成为皇帝决策错误后的替罪羊,因此,丞相成了高危行业。

初,贺引拜为丞相,不受印绶,顿首涕泣,曰:“臣本边鄙,以鞍马骑射为官,材诚不任宰相。”上与左右见贺悲哀,感动下泣,曰:“扶起丞相。”

贺不肯起,上乃起云,贺不得已拜

。出,左右问其故,贺曰:“主上贤明,臣不足以称,恐负重责,从是殆矣。”

汉书记载,公孙贺被汉武帝任命为丞相,竟然不敢接受,接受位极人臣的丞相之位按道理说应该是趋之若鹜,原因何在?翻翻历史书,可以找出明确的答案,公孙弘以后的丞相有且仅有一人石庆善终,其余要么下狱死于非命,要么自杀,公孙贺本人后来也是被杀。与丞相权力被打压和被杀的是是丞相属下诸曹的废弃,在一轮轮的被抑制之后,丞相从百官之长,沦为了皇权手下的办事机构,在不复开国丞相之风光了。

皇帝收权,中朝制度建立

何为中朝?中朝也就是内廷,这与丞相所辖的外朝相对应。

汉朝为三公九卿制,三公以下,与皇帝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郎中令之职。此职的是负责皇宫保卫,主官皇帝生活的官,直接对皇帝负责。相当于皇帝禁军统领和生活总管。郎中令的属下有大夫、郎、谒者,等职,主要是皇帝文学,政治,生活方面的侍从。这些人虽然没有在政府中任职,但是是皇帝的亲从,类似于大秘,因此皇帝国事多向这些人咨询。汉武帝也通过举贤良文学,招揽了一批人才,以作咨询,这些人很多都青史留名,如庄助、朱买臣、司马相如、主父偃、东方朔、等人。

这些皇帝的亲从不仅是皇帝问计的对象,也是皇帝制衡以丞相为代表的政府的反对派,体现皇帝的意志。比如,就征讨闽越的问题,皇帝就让庄助与丞相田蚡为代表的官员辩论,以确定国策。这这一节可以看出,这些侍从,不仅参政,议政,甚至深深的影响政府决策,是皇帝推行自身主张,抑制丞相的代表。后来丞相权力进一步削弱,汉武帝就通过加官重建权力中心,这些加官有侍中(有此加官可以出入宫禁)、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将军,列侯尚书都可以获得以上加官。由于这些人都跟随汉武帝左右,是参赞国家机要的人物,因此地位显要,这实际上取代了丞相参政,议政,决策的权力。

中朝制度确立的标志就是设立中书,尚书官署。

为什么这样说?这要看,中书,尚书的职能。从汉武帝对尚书台制度的权力设定可以看出,

一是官员的奏疏可以不经外朝通过尚书台直达内廷,并由皇帝与尚书决策,下发丞相执行,二是皇帝的旨意不在经过御史,而是经过尚书发丞相执行。

也就是说,丞相完全沦为了一个执行机构,而此时尚书台的编制不断扩大,成为了一个下辖四尚书分曹办事的机构,首长为尚书令,分别负责,民政,财政,外交,监察等权力的正式机构。这也就标志着丞相权力彻底跌入谷底。

结语

因此,汉武帝设置中朝制度,本质上就是收丞相之权。而通过建立中朝制度形成了兼具决策,参政,议政,以至于设置代替丞相行政的尚书台。在这期间,侍中,尚书又从少府属官而走向政府机关的前台,使威高权重的丞相彻底的沦为了一个不在参政,议政,决策,掌握重大人事任命权的执行机构,丞相权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抑制。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01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为何汉武帝如此爱杀丞相呢
...,皇帝在下很多决策的时候甚至都会和丞相商量。可是在汉武帝当政的时候,却有无数任丞相被皇帝诛杀,死于非命。为何汉武帝如此爱杀丞相呢?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聊这件事。首先,汉武帝的
2023-01-01 16:25:00
“一国两府”竟是汉武帝提出来的
...大权独揽。帝国的大小官员,统统由他提拔任命,以至于汉武帝忍无可忍地说:你老人家封官封够了没有?朕也想任命几个![23]这种状况,当然得改变。汉武帝的第一步,是用御史大夫来抗衡
2023-02-22 21:28:00
丞相是丞相,宰相是宰相,两者一字之差却天壤之别,可别分不清楚
...够在后来的岁月里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强盛的帝国。此外,汉武帝时期的丞相职位更是达到了权力的巅峰。汉武帝大力推行中央集权,强化了丞相的职权,使丞相成为皇帝除外的国家最高行政长官。这
2024-08-28 10:08:00
皇帝下旨让将军当宰相,将军却直呼死到临头是为何?
...后却吓的浑身发抖。并且直呼死到临头了。这件事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当时汉武帝让本是将军的公孙贺当宰相,却把公孙贺吓的浑身颤抖。公孙贺出身侯门大家,在少年的时候,公孙贺就时常陪太子
2023-07-29 13:38:00
十三个丞相六个横死,在汉武帝手下做宰相越无能越安全
...将,都是高官厚禄,一生荣华富贵。而反观他的再重孙子汉武帝刘彻,光是丞相就杀了六个,其中既有汉高祖时期功臣的后裔,也有自己的表叔,而且动不动就腰斩、灭族。这样看来,汉武帝刘彻可
2023-05-06 05:54:00
汉武帝选择窦婴当丞相的原因很复杂,首先第一很重要,背后有人在操作这件事情,操作此事的人不是别人,乃是皇帝的亲舅舅田蚡,当朝王太后的亲弟弟。窦婴和田蚡这一次同时被任命,窦婴做丞相,
2024-06-28 16:52:00
田千秋起先只是籍籍无名,为何后来成了一朝宰相
...死使得朝野上下舆论一片哗然,在持续发酵的白色恐怖中汉武帝似乎也有所悔意。征和三年,时任高酸寝的小官田千秋毅然决定上书,为死去的卫太子鸣冤申辩。如果在上书中直接点名批评皇帝是不
2023-05-09 06:37:00
巫 蛊之祸发生后,汉武帝为何要处死当朝宰相
巫蛊之祸发生后,汉武帝处死的这个宰相,名叫刘屈氂。从关系上来说,他其实还是汉武帝的侄子。汉武帝选择处死他,其实还真不是冤枉了他,或者单纯想要泄愤。真实原因是,巫蛊之祸之所以会发生
2023-06-28 21:15:00
善于伪装的公孙弘从平民到丞相,用智慧让汉武帝心甘情愿被“骗”
汉武帝朝有一个叫公孙弘的人,他可以堪称官场上的“老狐狸”,在他40岁的时候,才开始读书。70岁的时候到了汉武帝身边,被汉武帝被提拔为了丞相!公孙弘当官属于打太极拳类型的,目的只有
2023-04-22 09:4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