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北京晚报
智德前巷11号
风云变幻数百年
校门背后是几百年的光阴变迁。
故宫东华门东行二百余米,路北侧有条小巷,长仅百米,一般人不会留意。但巷道尽头有处建筑,却承载着一部波澜壮阔的史书。这就是智德前巷11号,曾先后作为明清时期的光禄寺、清代英亲王府和宗人府,以及民国时期的孔德学校,今天则是北京市二十七中校址。
明朝时,光禄寺在巷内建立。光禄寺并不是寺庙,而是掌管朝廷祭享、宴席及宫中膳食的机构。清初这里改建为英亲王府。英亲王是多尔衮的胞兄阿济格。在清朝所有王公贵族中,只有他兄弟二人的王府是建在皇城内的,足见地位之重。但好景不长,阿济格被削爵,府宅被收,光禄寺又搬了回来。清末,署址又用作了宗人府。这是管理皇家宗室事务的重要机构。
民国时期的1917年,智德前巷11号又迎来了它的新主人——孔德学校。创办人蔡元培等志士以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的名字为学校命名,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入中国。彼时,孔德学校吸引了一批国内一流的学者,如李大钊、钱玄同等。他们在这里传授知识,为学子们打开了新的认知之门。1952年,孔德学校更名为北京二十七中学。
如今的智德前巷,除二十七中外,都是民宅杂院。那一扇扇小院门、巷子口的修车铺以及学生们爱逗着玩的流浪猫咪,与11号院昔日相比,让人很是感慨。 蒋晨明 文并摄
小贴士
智德前巷在东华门大街北侧,巷口较小很容易错过。虽然二十七中不便进入参观,但有空在巷子里走一走,哪怕只是看一看普通杂院,体验一下生活百态,也是一种对历史和时间的感悟。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7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