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图说 / 北京回龙观医院区域护士长、副主任护师王书芬
出品 | 搜狐健康
整理 | 周亦川
编辑 | 袁月
2023年12月27日下午,由搜狐健康主办的2023搜狐健康年会在北京搜狐媒体大厦举行。年会聚焦“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主题。北京回龙观医院区域护士长、副主任护师王书芬的演讲话题是《从父母爱情的结晶到父母焦虑的果实》。
王书芬说:
父母养育孩子,孩子不断成长,由最初的依恋关系再到各自独立的个体,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有分有合,关系也是错综复杂。家庭养育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当养育问题发生的时候,我们就用顺其自然的态度解决它。
在阐述父母焦虑这个时,请大家思考: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空间上的距离,父母看到孩子,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问题是:父母看到和感受到的与孩子看到和感受到的,是一样的内容吗?并提示大家,当父母与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需要启动这样的思维模式。
举了这样一个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例子:小朋友今年6岁,给他起个名字叫“都好”,这个孩子“哪儿哪儿都好,但是就注意力不集中”:他可以帮助小朋友,见着老师很有礼貌,在家中能做很多事情,能够帮助他外婆一起做饼,但妈妈说就是注意力不集中,自从上幼儿园小班一直到现在,所有的幼儿园老师都是这样说的。
有一天,阳光明媚,爸爸在做饭,妈妈洗衣服,小朋友在客厅课桌前写作业,不时的跟妈妈搭腔:妈妈我渴了,给我倒点儿水;妈妈我想吃水果,能不能给我洗一下水果。妈妈一边做事一边回应他,你赶紧把那点作业写完了,别注意力不集中,写完还有很多事要干。当妈妈忙完一进入客厅就看见小孩子在课桌前手托着腮帮子,聚精会神看阳台上一只闯入的小鸟。妈妈就很生气,声调也高起来:让你写作业还不赶紧写,你总是注意力不集中,老师也这样说你,马上就要上小学了,这样怎么得了,如果总是这样,跟不上可怎么办?“都好”感觉很委屈,哭的很伤心。试想:一个6岁的小朋友,已经能做很多事,虽然在写作业,但能够对一只闯入的小鸟抱有好奇,目瞪口呆去看它,并且能够沉浸其中,这不是注意力不集中,这个背后是对于环境的好奇,这个好奇才是探索、发现和成长,才是我们一切美好的开始。为什么必须“哪儿哪儿都好”,发生例外的情况就是注意力不集中?
其实这就是父母的焦虑。焦虑本身就是不合理+欲望带来的。欲望本身没有过错,是人们实现目标的动力,向往好生活的动机。但一旦欲望脱离了实际,与客观不匹配那么焦虑就来了。表现在父母期望过高:总是用这样的话来激励孩子: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不知道这孩子背后是不是拼尽了全力;以偏概全:当一个小的缺憾存在的时候,父母不以事论事;当一个问题出来的时候不是不是问题,而是说:你总是这样,并联系前因再讲未来,甚至把这个孩子的整个一辈子都在这刹那间就给搭进去了,这就是以偏概全;还包括渴望依赖又否定依赖的矛盾,毫无意义的攀比;悲观:预见坏事情发生,推定糟糕的未来;歪曲(不合理的解释):给自己讲了一个的不是事实的故事。这背后实际上是对主体(孩子)的忽视,和对主体的打造。
王书芬强调:
1.父母要注意接纳焦虑,焦虑是人们的情绪,本身就是存在的,我们需要的是认识它并学会转移,避免焦虑的扩大。
2.注意识别焦虑,焦虑是有信号传递的,如身体信号:手心发凉,考试前去厕所,胸闷,心率加快等,这是提示我们在焦虑。身体信号:当孩子跟你说,妈妈你能温柔点吗?妈妈你能跟我说话轻一点?妈妈你能对我别那么严厉吗?其实这时候你已经因为焦虑行为发生了改变,你的孩子已经感受到了,也说明你的焦虑在升级了。当一个问题反复重复,说到3遍的时候。有时候我们老担心孩子没听见,不停重复,直至他答应为止。孩子最后说你烦不烦,怎么这么多的话!其实这就是行为已经在你传递焦虑了,只是你不自知而已。
3.注意别扩大焦虑,扩大伤及他人也伤害自己。父母在养育的过程中,要认识到孩子是需要的主体,包括他的思想、动力和渴望,而不是忽视他的内核,像铁匠一样打造他、鞭策他,不管他是铁、钢、还是金子,始终用同样的方法,直到打造出来我们想要的样子。焦虑是不合理加上欲望引发的,焦虑又可以促发不合理的欲望。因为他失去了偏颇,跟现实不符,更跟我们的初心本意相悖。焦虑和欲望本身是存在的,存在就有它的合理性,父母学会接纳养育当中的焦虑,而不是把焦虑扩大化,把焦虑传递给孩子,这样只是想通过孩子解决自己的焦虑情绪,不是解决问题。父母们也不要因为与孩子的较量把自己陷入担心、害怕,焦虑中。
4.要学会焦虑的转移,做有智慧的父母。
每个家庭都有每个家庭的智慧,注意顺其自然,为所当为。顺其自然就是接受环境的变化,顺应环境的变化和需要。这里有一个转折:做能做之事。
最后:想说的是,父母焦虑的对象似乎是孩子,但有可能还是父母本身。在家庭养育过程当中没有窍门可言,家庭环境的放松与和谐一定是这个家庭成长最关键的要素。尝试做有智慧的父母,共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8 2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