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三明日报
●叶建穗
这个记忆,此生不可以忘记:一九八二年九月四日,我和一起考上福建三明师范的同学,带着一个小木箱、一把锄头、一件乐器,怀着兴奋又夹杂其他说不清楚的心情,从乡村,风尘仆仆地赶到三明师范学校报到。学校的操场边上插着彩旗,广播不停地播送着欢迎新生的稿件。彼时,我心想:这是我教育事业起点吗?
我是福建省恢复高考后第一届从初中应届毕业生中招收的四年制中师生。初到三明师范学校,所有的感觉都是新鲜的,我们都是十五六岁的男孩、女孩。师范学校除了开设文化课外,体图音等专业课也非常重视,还进行普通话和“粉笔、毛笔、钢笔”三笔字专项训练与考核。中师生的生活虽平淡无奇,但有幸的是,在三明师范学校遇见了一批良师益友。
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小提琴老师赵景伦,每次在练琴之前,都会先到食堂交代炊事班,为我们预留热菜热饭,这种关爱,大概只有母亲能够做到,对赵景伦老师的良苦用心,我至今都难以忘怀。更有一批像父兄的领导,他们多方面的引领,有如春风化雨,让我几十年的人生历程,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四年的师范学习生活,有苦乐相伴。一九八六年七月,我们从三明师范毕业,走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绝大多数的同学在乡村教书育人,过着清贫而简单的生活。我总是在思考:是不是因为有母校的培养,才使我们当中的大多数同学一辈子扎根于基础教育这块沃土?答案是肯定的。要不,怎么还有这么多的中师生,还仍然站在乡村教育的三尺讲台上?
我们这一代人,写尽千山,芳华已尽,把大把的青春年华献给了那个时代,也以舍我其谁的精神,把知识和汗水献给了那个时代的乡村教育。选择读高中的同龄人,他们通过三年高中的苦读,业已修成正果,有的在领导岗位,有的成为企业界的领军人物,他们过着都市生活,而大多数中师生却还在乡村的教室里,用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为祖国下一代默默奉献。大多数的中师毕业生在条件十分简陋的农村学校工作,高级职称评审,名师名校长的遴选,又因文凭等条件限制不能如愿。这代人的职称多数只评到初级和中级。一代中师生过着平凡不能再平凡的生活,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如今已白发苍苍的一代,更欣慰地看到桃李遍地、硕果累累。有人说,我们这一代中师生很不幸,我们失去了上大学和选择其他职业的机会。但对国家而言,却是国家之大幸,为那个师资极为短缺的时代挑起了基础教育的大梁,我们和时代发展相生相伴,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伟大祖国的建设者,又何其有幸。想起这些,我们又充满人性最质朴的底气。
有人这么评价中师生:中师生是中国最优秀的一代老师。他们是那个时代的骄子,负起那个时代的使命担当。中师生,富有年代感的称呼,是我们的精神胎记!我记得有一首歌曲《长大后,我成了你》有这么一段歌词:“长大后,我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我想,这是对中师生的真实写照。为此,我们向自己致敬!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26 12:45:1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