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张家口日报
人文寻访
盘点民国早期直隶师范学校
战勇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各地学堂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师资短缺,借鉴欧美,学习日本,师范教育成了当务之急。1897年,新派人物盛宣怀在上海南洋公学设立师范院,开近代师范教育之先河。1902年,实业家张謇创办通州师范学校(今江苏南通),成为首个独立办学的师范学校。
直隶省作为京畿之地,兴办学堂走在全国前列,师范教育亦紧跟其后。1905年开始,率先在天津和保定各建立一所师范学堂和女子师范学堂,以弥补大量师资之不足。到五四运动前,全省共建立了八所师范学校。分别是天津的省一师、保定的省二师、滦县的省三师、邢台的省四师、宣化的省五师,以及天津的女一师、保定的女二师、邢台的女三师。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推进和小学教育的推广,直隶省开设了更多的师范学校。先后有冀州的省六师、大名的省七师、正定的省八师、泊头的省九师、通县的省十师,以及宣化的女四师、大名的女五师、通县的女六师。直隶省共办设了16所师范学校,为基础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这16所师范学校均为省直属,免学杂费,提供膳宿,成为贫寒子弟求学的重要路径。
这里还是一片红色的沃土,保定的省二师被誉为“红二师”。二师之红,红在建立党组织早、党员多,素有“北方小苏区”之称。这里曾经发生过震惊全国的“七·六”护校斗争,师生用生命和鲜血与白色恐怖相抗争。二师学生著名作家梁斌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旗谱》,用生动的笔墨记述了那段峥嵘岁月。
这16所早期师范学校以后的命运却不尽相同。有的因战火等历史原因先后停办,如天津的省一师、大名的省七师、女五师,冀州的省六师。有的与其他学校合并成为新的学校,如邢台的省四师、女三师,新中国成立后合并为邢台师范学校,后又升格为邢台师专、邢台学院。北京通县的省十师,新中国成立后升格为专科,1958年迁往承德,合并成为新的承德师专,后又升格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还有一部分师范学校逐步改为中学,脱离师范性质。如保定的女二师改为保定第十七中学,宣化的女四师改为宣化四中。也有很多学校一直坚守,成为新中国的骨干中师,如保定师范、滦县师范、宣化师范、正定师范、泊头师范、通县师范(女六师)等。这些中师学校以后又大多升格为师范专科学校或并入师范大学。
这16所早期师范学校中发展最好的当数天津的直隶女一师,邓颖超是该校的杰出校友。从最初的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到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29年便升格为河北女子师范学院,新中国成立后改称天津河北师范学院,1956年迁往石家庄裕华路即原河北师大校园。而建校更早的直隶省一师,新中国成立后成了天津河北师院附中,师院外迁石家庄后就停办了。
这16所早期师范学校的选址与省立中学不同,不完全是行政区划因素,有省会城市,也有区域中心和发达县镇,范围更为广阔。泊头当年是交河县的一个乡镇,靠近铁路,以生产火柴闻名,省九师的建立,极大地提高本地的文化品位。新中国成立后中师教育持续发展,也朝着这个方向,面向基层,面向农村。
中师发展的高峰期出现在1983年至1998年。这15年间,面向初中招生,管食宿,转户口,包分配,吸引了大批优秀初中生,在很多地区,最顶尖的初中生都进了师范,也造就了中师教育的兴旺发达。这期间的中师毕业生至今依然活跃在基础教育的各条战线,成为教学和管理的中坚力量。也有很多人继续深造或转行发展,成为专家学者、企业大家,还有相当一部人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
世纪之交,随着大学扩招,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中师的发展出现困难。由中师、专科和本科构成的三级师范教育体系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必然向二级过渡,最后由本科以上层次来完成。在这种大背景下曾经辉煌一时的中等师范教育,必然会淡出历史舞台,但她所作出的历史贡献,人们不会忘怀。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6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