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戴月荷锄归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1-30 09:24: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承德日报

戴月荷锄归

□ 黄成林

“起来,快起来,该下地了,小子在家不能白吃十年闲饭。”父亲在院子里窗台下的石头上边磨锄头边大声喊。

我揉了揉眼,坐起来,穿上短裤,洗了把脸,披上一块布,光着脚,便和父亲各自扛上磨好的锄头出发了。

那个时代,我们那里大人、孩子去锄三遍玉米地几乎都不穿上衣,只披一块布,一是舍不得衣服,二是用其擦汗方便,三是可以减少庄稼叶子对后背的划伤。我们也很少穿鞋,同样是舍不得鞋子,所以农民不论老少脚底板都磨得比牛皮还厚,踩在玉米、谷子的茬口上,只是痛一下,绝对扎不进去。看来,人身上的零件也是用进废退!

天上还留有未曾隐去的点点残星。

半个小时后,便来到自家地边,父亲和我从右边两垄开始锄起来。老玉米锄第三遍是拉锄倒退走,下锄要深,草要全部铲掉,遇到草离庄稼苗太近,用锄铲不下,还得蹲下用手薅。父亲对我说:“锄头有水也有火,天旱锄地能抗旱,雨水大锄地能抗涝。人勤地才不懒。所以庄稼把势首先要讲的是一个‘勤’字。人懒了,地是种不好的。而勤要从小养成习惯。”

父亲是十里八村有名的中医,因看病不收一文钱,平日还得从土里刨食。但他种地也是十足的行家里手,是地道的好庄稼把势。他锄地深浅适合而均匀,从来没有跳锄草上飞。而我锄的地有时就深浅不一,甚至有的地方他还不得不返工。

我学着父亲的样子,尽量把地锄得和他一样好,但慢了许多,只一会儿就落后父亲一大截。他就让我到他锄的那垄去。从地这头到地那头要换好多次。就这样,他哄着我在前面干活让我高兴。

锄了两个来回,太阳已经一竿子高。母亲担着担子送饭来了,一头是一个盛满白开水的大铁壶,另一头是个柳条篮子,里边有四个玉米面饼子,一罐自家腌的老咸菜,为照顾我长身体,煮了一个自家鸡下的蛋。

饭后稍息片刻就接着锄第五、第六垄。太阳越升越高,天越来越热,近中午,整个玉米地似一个大蒸笼,我要不断停下来擦汗,后来嫌麻烦,干脆不擦了,汗便从头顶向下汇聚到下巴颏直接流到地上。父亲看着我笑了笑说:“还记得我让你背过的《悯农二首》吗?有体会了吧?”

我不禁想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两句诗,古人无亲历是绝对写不出来的,所以,我进一步理解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太阳正南的时候,母亲挑着担子来送午饭了。一头是一个四耳瓦罐盛满绿豆汤,另一头篮子里是两个玉米面饼子加一碗炒豆角。

相邻别人家地里有一座坟茔,坟头附近有一棵大柳树,我们就在柳树下的荫凉里吃午饭。饭后休息,父亲躺在坟地没草的地方,很快鼾声响起;我无论如何睡不着,生怕睡过去鬼从坟头爬出来把我拉走,就把爬到父亲身上的蚂蚁一个个捏下蹍死,以防咬伤父亲。

下午过去了。

太阳落山,晚霞满天,凉风习习,农舍的屋顶上炊烟缕缕,月亮从东方地平线上露出笑脸,不久,赶早的星星也从天幕上蹦出来凑热闹。

田间劳作了一整天的人们走在回家的路上,听着地里不知名的虫儿唱着动听的歌曲,路边的草叶上已经结了不少露珠,光着脚板踩上去冰凉冰凉的,那叫舒服,大概可以用沁人心脾来形容吧。

我觉得这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对比一下锄地时一个汗珠摔八瓣的情景,难道不是吗?

父亲笑着对我说:“还记得我让你背过的陶渊明的那首诗吗?”

我立刻想起了陶渊明的那首《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所描写的“戴月荷锄归”的场景和我眼前的一切毫无二致,诗文、含义、场景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至今记忆犹新。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绝对的受苦和享福,两者都是相比较而言的。所以,没受过苦的人因为没有比较也就永远不知道什么是享福。

父亲没上过一天正规学校,他的祖父是晚清秀才,为当地名医,兼教私塾,因为雇不起书童,便让刚刚懂事的长孙也就是我的父亲作他的书童,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走到哪里带到哪里。父亲是个有心人而且记忆力特别好,不但学到了他祖父的医术,而且他祖父教过的不少诗词,直到晚年仍能背能讲。他最喜欢的一副对联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由于父亲的言传身教,幼年的我不仅背过不少诗词,在心田埋下文学的种子,而且劳动能力很强,上中学之前,我除耕地、耩地之外,别的农活都能拿得起。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的磨炼,我初步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吃苦耐劳的精神、乐观向上的心态、坚韧恒久的毅力。对我来说,这才是终生受用无穷的宝贵财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30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人也是有根的
...风都抢不到一个好地方。一年初夏某日,我不情愿地跟着父亲到了地里,坐在地边的石头上磨洋工。父亲一声不吭,蹲在正在成熟的玉米地薅草。太阳大得像碾盘,直罡罡压头顶。我看着父亲早已汗
2023-07-02 06:36:00
春意在庄稼地里
...板车上,需用镐头敲打掉粘在上面的泥土,我和哥哥跟在父亲的身后,就如捡糖果一样,蹲在地上一个一个地捡到筐里。那个时候,我大概六七岁的样子,把做农活当成了一种乐趣、一种游戏。在农
2024-02-06 07:40:00
...动是最美的家风,而父辈用一生诠释了劳动的意义。虽然父亲的日历里没有“劳动节”这个节日。但是父亲每日的劳动就是他的节。年轻时的父亲,不仅要在城里上班,逢年过节还要兼顾着老家的庄
2024-04-30 07:35:00
老张的愿望
...生活多年的老张,内心时常会浮起一个念头:很想过一种陶渊明式的“隐居”生活。不是逃离,只想闲散!有时候老张想想也觉得有点可笑,自己小时候就在红安村生活,那时的生活就是老张现在想
2024-04-10 07:31:00
阳信县商店镇蒋梁村:撂荒地变成良田 喜看庄稼好景象
...种的棉花,有的一部分种的玉米,现在长势都很好,每亩地能增加收入1000元左右。”该村党组织书记蒋金全介绍道。近年来,商店镇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盯耕地红线、粮
2023-08-03 21:47:00
父亲的庄稼花
...转自:衢州日报柯兰庄稼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命花,是父亲付出全部劳动和汗水的血汗花,更是全村人心心念念的希望花。油菜、小麦、水稻、玉米……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庄稼,它们开出的花
2023-06-19 01:14:00
陶渊明:山水田园诗人的传奇人生
陶渊明,晚年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我国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祖父陶侃白手起家,在东晋的建立时立下功勋,祖父陶茂也官至太
2023-11-11 06:53:00
陶渊明隐居田园并非机缘巧合,而是他逃不出的宿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这首著名的《归园田居》让无数人仰慕他的精神追求,原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菊,和远方。但世人或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若仔细探究陶渊明一生的经
2022-12-29 13:48:00
端午时节草色青
...,着手淘米煮饭。小孩则把“香珠珠”和菖蒲根洗净交给父亲,父亲找来早已备好的雄黄,取一小块,用布包着碾细,把洗干净的“香珠珠”和菖蒲根切好,连着雄黄放进大碗,再加一些艾叶进去,
2023-06-21 04:0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