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唐朝都城长安一片月下,到处灯火阑珊,车水马龙,古老的大唐气象俨然升腾起一派繁荣气象。帝都的四周人群都以能够来到长安生活为奋斗目标,无论西边,还是东边、南边都风尘仆仆赶到长安,有的是科举、有的是做生意,总而言之,盛世滋生人口给大唐带来了从来未有的雍容大气。

剧照
然而大唐此时也开始患上“城市病”,住房成了所有人关心的话题,这其中很大的一部分人群并非普通的老百姓,甚至唐代的官员也为住房难感到焦虑。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四月:“内侍省见管高品官、自身都死前六百八一十八人,除官员一千六百九十六人外,其余单贫,无屋室居止,宜每人家衣粮半分。”《旧唐书▪宪宗本纪》这段话九十指当时皇冠当中,有房子的仅占36.7%,剩下的63.3%……的人都没有自己的房子。高房价一直都是唐朝主要的“城市病”,很长时间,一些官员都在为解决“住”的问题而发愁。

剧照
贞元三年,十六岁的白居易从江南来到京长安,带着自己的诗稿去拜会名士顾况,希望能得到他的肯定,提高自己的声名。顾况看到诗稿上“白居易”的名字,便开玩笑说:“长安米正贵,居住不容易啊!”等到翻看诗稿,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句子时,马上连声叫好,并说:“好诗!文采如此,住下去又有什么难的!”

剧照
但是顾况真的把白居易的才华能够立足在长安想的简单了,很长时期,白居易靠租房子维持生活。在他担任礼部主客郎中、知制诰这一类似皇帝的机要秘书要职的他,此前在已经在长安飘荡了17年。在诗中他形容这段无房飘零的生活“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且求容立锥头地,免似漂泊木偶人。”这首诗可谓道尽了白居易在长安租房岁月的辛酸。
作为千万个大唐租房者,白居易只是其中一位,包括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在长安更是凄凉。他35岁来到长安应试,在长安城南租了一个地方住下,后来因为拿不起房租被迫迁移到长安“八环”以外的地方去住。在破旧的房子里,看到妻儿老小跟自己受苦,他从心底发出“俺的大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声,这个“寒士”虽然满腹才华忧国忧民,却被懂得瑟瑟发抖,实在让人生怜。

剧照
是什么让大唐的房子如此紧缺呢?无外乎当时的达官显贵把房子都给占了,基本每个有层次的官僚手里都有两套房以上。除了拥有宽敞的房子外,在长安好的地段房子都被囤积下来,他们又在郊外建造别墅,所谓“东都立第于集贤里”、“有于午桥创别墅”等等的记载。其次由于住宅房屋紧张加之好的地段被寺庙占据,于是唐朝的房屋租赁开始走火,在长安,租房子住是普遍现象,许多人也都习惯,并不以此为耻。唐穆宗时期的高级官员郑权由于为官清廉“家属百人,无数亩之宅,赁屋以居”。从穷困走出来的韩愈对此非常钦佩,曾说“可谓贵而能贫,为仁者不富之效也。”

剧照
此后租房成了没钱却又需要在长安长期生活的官员们基本选择租房,按照白居易的收支水平来看,他“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每月能赚16000二文工资,换算一下当时的100文相当于现在的20元,折合下来月入3200元,对此收入,白居易说能租费,还能有点结余,以此可见,后期他对自己的生活水平是满意的。当时的租房业火到什么样呢?就是当时的太子都亲自参与这些商业活动“顺宗在东宫,舍钱三十万,为(贾)昌立大师影唐及斋舍。又立外层,居游民,取佣给。”就是太子给一个叫贾昌的人盖了一套大房子,专门留出一大部分作为出租房屋,以此收租金。
大唐盛世住房如此紧张,原因很复杂。归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是达官显贵多吃多占。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郭子仪“宅在亲仁里,居其里四分之一。”据考证,亲仁里当时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四分之一就是6.25万平方米!这些公务员中的特权阶层,除拥有令人惊艳的豪华宽敞宅第之外,他们又纷纷创建别墅,过起远离尘嚣的田园生活。如,历德宗、顺宗、宪宗三朝为宰相近十年的杜佑,“甲第在安仁里,杜城有别墅;
亭馆林池,为城南之最”。曾剿灭反叛藩镇的宰相裴度,晚年做了十多年的东都留守(店东都洛阳最高长官),“东都立第于集贤里”,“有于午桥创别墅”等等,这些人从行政序列上也属于公务员,但本质上属于国字头的特权阶层。在住房、福利等方面,为唐王朝勤勤恳恳工作的普通公务员,只能成为大唐盛世社会财富极大丰富的分母,和普通大众一样,为了生计而奔波。

剧照
二是寺观林立与民争房。
唐朝上层社会流行舍宅置寺观,为已故的人追福,为在世者资福。当时皇帝把先帝古宅、自己在藩旧邸、外家之宅及官宅多舍为寺观。如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6年),把高祖李渊在通义坊的“龙潜旧宅”舍为兴圣寺。又如唐代宗(公元762年—779年在位)在马璘所献宅上置乾元观。朝中达官贵人也纷纷舍宅,“诗佛”王维“表辋川第为寺”,代宗朝得势太监鱼朝恩把通化门庄宅题为寺。诗人贺知章“舍本乡宅为观”,玄宗朝太监高力士舍兴宁坊宅置观。由于频繁舍宅,致使许许多多第宅变为寺观,所以时人白居易发出“渐恐人间尽为寺”的感慨。在科技不发达的封建社会,神的地位自然要比臣民重要,在圣上与臣民看来,神的宅第安置到位,心满意足的神仙会保佑帝国万世吉祥。

剧照
第三,迷信大盛行,凶宅多空闲。唐朝时,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上至帝王下至黎民普遍相信万物有灵,因而常常把发生过不吉利的住所称为“凶宅”。有诗为证:“长安多大宅,列在街西东,往往朱门内,房廊相对空”,这些深宅大院由于对前后主人不利,因而“人疑不敢买,日毁土木功”。又如“天宝中,长安永乐里有一凶宅,居着皆破,后无复人住,暂至,亦不过宿而卒,遂至废破”。人们宁愿露宿街头,也不愿被鬼魂缠身,虽有一些胆大者或贫穷者敢居凶宅,但这只是极少数,更多的凶宅却荒废。这更加剧了人口与住房之间的矛盾。
以上种种原因使得住宅分配不均及有效住宅面积减少,于是乎唐朝的房屋租赁业大行其道。

剧照
在长安,租房子住的情景普遍存在,人们已经习以为常,并不以此为丢人现眼的事儿。唐穆宗(公元820-825年)时身为工部尚书的郑权,“家属百人,无数亩之宅,僦屋以居”,堂堂大唐主管建设的最高领导,家里老小一百来口,居然没有自己的住房,一直是“租房一族”。韩愈便称赞他:
“可谓贵而能贫,为仁者不富之效也。”在唐朝,当全民租房成为现实,则不认为经营租宅有损名声,所以些达官贵人就把赁宅视为财源之一。皇太子也竟然为和尚造宅出赁以营利,据《太平广记》卷485《东城老父传》记载,唐顺宗为太子时,“顺宗在东宫,舍钱三十万,为(贾)昌立大师影堂及斋舍。又立外层,居游民,取佣给。”所谓“游民”,大致
可以理解为“京漂一族”,顺宗为这位贾昌盖了一套院子,专门辟出一部分作为可出租房屋,收取租金为利。房屋买卖红火,也反映了唐朝经济的繁荣昌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26 17: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