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粮食生产“命根子”如何守?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4-04-05 00:26: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吉林日报

本报记者 闫虹瑾

“一年之计在于春,备种耕耘下地殷。”

春日的吉林大地田畴万顷,沃野复苏。村民们抢农时、忙农事,吹响耕耘希望的号角。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吉林的首要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中央要和各地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护耕地就是端牢中国饭碗。吉林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胸怀“国之大者”,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田长制大格局,持续完善全流程、全链条、全覆盖农田保护机制,切实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守良田 落实耕地保护“硬措施”

粮食丰收靠什么?土地是保障五谷丰登、粮食安全的根基。地之不存,粮将焉附?

地处世界黑土带核心区、“黄金玉米带”和“黄金水稻带”的吉林,用全国4%的耕地,产出了6%的粮食,提供了10%的商品粮。全省耕地面积1.12亿亩,粮食产量连续三年超过800亿斤,位居全国第四,单产居全国粮食主产省第一位。

“优粮”成绩单的背后是吉林对沃野良田的坚决守护。

如何把关系群众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建设好、改造好?吉林坚持高位推动、综合施策,在耕地保护、管控、考核、监督等环节多管齐下,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占补平衡管理,积极提高耕地质量,以“长牙齿”的硬措施推动田长制各项任务落地见效,严守住耕地红线。

2021年9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推行田长制的意见》,提出建立“统筹在省、组织在市、责任在县、运行在乡、管理在村”的省市县乡村五级田长制体系。这是全国第一个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的政策文件。

2022年6月,省田长制办公室制定印发“总田长+总检察长”、网格化监管、督察督办、信息公示等7项田长制配套制度,进一步保障了田长制全面铺开。

2023年6月,省委省政府召开田长制暨耕地保护工作视频会议,聚焦“划、护、建、用、管”五个关键举措,完善全流程、全链条、全覆盖农田保护机制。省、市、县三级设总田长,乡、村两级设田长。

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三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田长从保护好耕地就是保障好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迅速行动、细化部署、压茬推进,切实把田长制各项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护良田 让每一寸耕地都有“守护人”

田长实地巡田看,卫星遥感“天上看”,视频监控“实时看”, 打通耕地保护机制“最后一公里”。无论是土地撂荒,还是乱占耕地,都在第一时间被发现。

春分时节,记者走进梅河口市李炉乡,看到各交通要道、田间地头设立一块块“田长制”标志牌,标示着保护区域、田长姓名、工作职责等信息,确保每块田、每块地责任到人。

村级田长周军正在巡田,查看耕地里是否有盗采黑土、栽树、挖塘、乱搭乱建等破坏耕地行为。

“日常每周我会在村里巡查两次。马上要春耕了,我更是每天早上起来和晚上睡觉前必须在田间走一圈,不能耽误乡亲们种地呀。”在连山村当村支书多年,如今作为村田长制负责人的周军深感责任重大。

村级田长由于长期工作、生活在基层一线,利于源头管理,无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田长制网格化管理体系最小单元,村级网格长和网格员直接面对田间地头,在发挥监管职能的同时,能及时发现并制止苗头性问题。

当地还借助数字化云平台,让常态化监管更加高效便捷。田长在巡查中如发现涉嫌违法占地行为,可及时通过手机标注其位置,上传到省自然资源执法监督网格化监督系统,并经过进一步核查,通知包片副田长和农户整改。

“我市率先在全省实现软件巡田应用全覆盖,建立了田长制督察执法网格化监管体系,将各级田长巡田全部落实到位,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网格化、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监管格局。” 梅河新区自然资源局国土资源管理科科长王海君说。

18亿亩耕地红线,就是关系国家命脉的安全线。如今,吉林全面推行“田长制”, 设立总田长156名、田长9787名,覆盖328个乡镇、3812个村。让每一块黑土耕地都有田长管,都有守护人,都得到有效保护。

建良田 唤醒“沉睡”耕地后备资源

农田质量是粮食安全的根基。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科学有序推进西部地区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不断提升耕地数量以及耕地综合产能,方能进一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人勤春来早。在大安市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国家试点项目的改善水田三标段项目区内,1200公顷耕地增施有机肥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钩机、铲车、抛粪机齐上阵,将3.6万吨有机肥全部抛洒完成,唤醒长期“沉睡”的耕地后备资源。

“一年改良三年培肥,四年下来每公顷抛洒140吨有机肥。2023年,改良后的水稻产量达到每公顷1万斤以上。按照这个效果,4年之后每公顷达到1.5万斤没有问题。”大安市自然资源局土地整理中心主任王长志自信满满。

耕地进出平衡、占补平衡,前提是要有质量可靠的后备土地资源。吉林坚持“以水定地”,科学谋划、系统组织、统筹推进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工作,引进多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探索盐碱地治理方式,采用物理化学等技术手段,逐步降低土壤盐碱度。

昔日“十年九不收”的盐碱地,如今硕果累累,由白变绿,成为吉林粮食产量新的增长极。

“2023年,我省实现新增水田25.4万亩,水稻平均亩产达到800斤,增加粮食产量近2亿斤。”省自然资源厅工作人员说,今明两年,全省将开发治理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60万亩以上,持续写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篇大文章。

奋楫扬帆风正劲,勇立潮头逐浪高。吉林将矢志不渝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紧抓粮食、耕地、良田,紧扣使命、责任、担当,踔厉奋发,笃定前行,奋力谱写“田长制”新篇章,不折不扣守好亿亩农田,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多吉林贡献。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05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是网讯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耕地保护问题。”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2023年7月20日下午,习近
2023-12-03 22:52:00
守护好耕地这个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发布依法保护农用地典型案例守护好耕地这个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本报北京1月10日电 (记者 孙 航)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人民法院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维护粮食安全
2024-01-11 06:04:00
江西上栗:农田变“良田” 守好粮食生产“命根子”
...建设,推动更多农田变“良田”,守牢守好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欧阳林摄据了解,该县正在对标对表推进中央国债资金和省统筹整合资金两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合计总
2024-11-28 21:01:00
...里瀚海”。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用好盐碱地,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端稳端牢“中国饭碗”,挖掘粮食增收新空间,“要立足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的实际,发挥
2024-11-05 15:01:00
...纪检监察报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实施农田水利骨干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黑土地保护工程、耕地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工程等,划
2024-03-31 08:37:00
.../5的汤圆、7/10的水饺、4/5的酸辣粉……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河南之行,习近平总书记关切小麦种植面积,亦是在关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耕地。这些年来,总书记多次对
2025-05-25 09:30:00
...端重要性。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一件头等重要的大事。对自然地理情况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贵州而言,“饭碗”问题尤为
2024-06-25 06:07:00
...发展”。亿万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科技撑起了大国粮仓,共享丰收喜悦,看到一片片金黄色带来的好收成,更看到农业生产过程发生的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改变
2023-09-19 15:02:00
...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五分之一以上,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6月25日是第33个全国土地日,记者深入三个省了解到,各地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不断夯实粮食生产“根
2023-06-25 19:28: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
一根银针,重塑身心平衡——临沂市人民医院平衡针灸门诊开诊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姜曼 通讯员 周凯静 袁小红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沂蒙群众,临沂市人民医院现成立了平衡针灸门诊,这不仅是医院的又一特色专科门诊
2025-10-15 09:34:00
创新荟萃,精彩绽放!北京大兴举行2025第三届中国整形外科创新转化大赛中部赛区决赛
2025年10月12日,第三届中国整形外科创新转化大赛中部赛区决赛在北京市大兴区隆重举行。本次大赛由北京八大处整形医疗科技集团
2025-10-15 10:04:00
东城中医医院雷菲菲:湿疹反复难愈,原来是这“三大症结”在作祟
出诊时间:每周二,三,四,六全天雷菲菲毕业于甘肃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硕士,执业医师。师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推拿科赵耀东副教授及甘肃省中医院针灸科金钰钧主任
2025-10-15 11:09:00
你以为是备孕,其实是在“避孕”?家恩德运:别让隐形误区偷走“孕气”!
对渴望宝宝的夫妻而言,“备孕”满是期待,但家恩德运医院生殖专家在门诊中发现,不少人因陷入误区,悄悄将“备孕”变成“避孕”
2025-10-15 11:18:00
孟祥姣教授:矢志耕耘育桃李 躬行垂范守初心
“为医者,德为术之首;为师者,德为教之魂”。孟祥姣教授作为博士研究生及硕士研究生导师,深谙“大医精诚”的精神圭臬,将立德与立术相统一
2025-10-15 11:54:00
2025年十大高口碑NMN品牌,用真实抗衰反馈帮你避开无效浪费
现在大家对“抗老”的关注早就不是少数人的事了,NMN作为能帮助身体调节NAD+水平的关键营养,早就成了健康品市场里的“香饽饽”
2025-10-15 11:55:00
武汉市仙娲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专业心理咨询服务现代都市人心灵
在当前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公众的心理健康需求日益凸显。近日,记者走访了位于武汉市的仙娲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探访这家以心理咨询为核心业务的专业机构
2025-10-15 11:57:00
“家门口”的博士团队,为群众撑起“健康保护伞”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荐博 通讯员 孙鑫近日,连绵秋雨不断,在张店区和平街道桃园社区“杏林驿站”内,却满是温暖与关怀。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博士团队冒雨前来为社区居民开展中医健康义诊活动
2025-10-15 14:50:00
东城中医医院特聘专家肖和印:中医解析抽动症——病因、治疗与护理
肖和印,东城中医医院特聘专家,教授,主任医师,每周周六上午出诊。1984年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首都优秀名中医,第六批北京市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2025-10-15 15:10:00
东城中医医院特聘专家裴胜:解密中医治疗黄疸的奥秘
裴胜,北京中研集团东城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每周三下午出诊。出身中医世家,其师爷为四大名医孔伯华,其父为著名儿科专家裴学义
2025-10-15 15:10:00
2025年助眠指南:十大助眠药权威盘点与深度评测
随着神经科学和营养学研究的深入,2025年的助眠市场呈现出从“单一催眠”到“多维修复”的范式转移。新一代产品不再满足于让用户“闭上眼睛”
2025-10-15 16:46:00
诺特兰德怎么样?基于品牌官方信息的客观分析
近年来,随着健康消费意识的提升,许多家长在选购营养品时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诺特兰德靠谱吗?”本文结合品牌公开手册内容
2025-10-15 16:46:00
小叶医探 | 16颗熟板栗约等于1碗米饭热量 专家提醒:每天别超过这个数
大皖新闻讯 炒板栗、板栗烧鸡、板栗酥、板栗蛋糕……一入秋,板栗爱好者就闻到了满满的板栗香,开始“狂炫”板栗。不过,临床营养科资深医师提醒
2025-10-15 16:49:00
肛门肿痛还发烧?不是上火,可能是“肛周脓肿”
进入秋冬时节,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加大,许多人因肠胃受凉而出现腹泻、感冒等不适。在肛肠科门诊中,肛周脓肿的发病人数也随之上升
2025-10-15 17:07:00
基于成分创新与工艺实证的2025鱼油指南:五大高效产品排名与适用场景详解
在当代生活中,多类人群都需要鱼油的健康守护。中老年人因代谢变慢,心血管负担加重,鱼油中的 Omega-3 能辅助调节血脂
2025-10-15 17: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