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胡惟庸案与明代科道官的设立:皇权加强与监督体系的形成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4-04 06:54:00 来源:戏说三国

科道官是明代监察制度体系中的一大特色,是汲取历代监察制度的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且对明代的政治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胡惟庸案与明代科道官的设立:皇权加强与监督体系的形成

明代科道官的产生与背景

一、制度源流

在我国古代传统社会官僚制度中,台谏官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一方面代表皇帝对各级管理实施监察,另一方面对皇帝“谏诤封驳”,劝告其改正过失。

汉代沿袭秦制,设谏议大夫,太中大夫、光禄大夫,跟随皇帝随时劝谏,而且可以审查大臣给皇帝的奏章,对行政事务进行监督。晋朝时,开始设立专门机构,设侍中、散骑常侍、给事中、给事黄门侍郎等职务,使得行使谏诤权的职能开始规范化、制度化。隋朝时间虽短,仍然在门下省设纳言二人。

唐代的监察谏言官员及制度更加兴盛,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补阙、拾遗分属中书、门下两省。涌现出魏征、王珪、褚遂良等一批著名的谏官诤臣。宋代专门设立谏院,分置知谏院、同知谏院各一人,及左右司谏、正言等属官。谏官不仅可以向皇帝进言,还可以对官员进行弹劾,台谏开始合流。元代的给事中职能被弱化,由御史兼掌讽谏之责。

明朝开国后,为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总结前代官制。我们不难发现,明代的监察制度与明前代是一脉相承的,它既继承了这一制度,又在许多方面发展和创新了这一制度。与前代相比,明代的监察制度的延伸主要体现在:

一是给事中制度更加“制度化”。从明初开始,在继承前代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就对给事中的人数、职责、品秩以及科道官的选官、推升、改调、考核等作出详细规定。与前代相比,给事中“纠弹”职责的增加,应为明代给事中制度的一大发展。

二是御史与给事中的职责分工更加明确。明代给事中与十三道御史都拥有“纠弹权”,但“纠弹”的侧重有所不同,给事中侧重于朝廷百官,而十三道御史则侧重于地方官员。

三是组织规模大,是明代以前历朝历代所不能相比的。

二、“胡案”影响

察明代的科道官产生,尤其是给事中的产生,与明初时期发生的“胡案”的影响有着很大的关系。胡惟庸是明朝开国功臣,为明初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胡惟庸是朱元璋欣赏的人才,“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最后官至左丞相。

胡惟庸也“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同时也变的“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一手遮天,专权用事,最后发展到谋反叛逆的地步,被朱元璋诛杀。此案牵连甚广,六部属官都因此获罪,前后三万多人被诛杀。“胡案”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左右丞相,其事由六部分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大大加强了皇权的统治。

整顿吏治,是朱元璋治国的一个重要思想。朱元璋把朝廷的纪纲看的很重,一方面他十分重视立法,及对吏治的整治。在中央政府层面,在废除中书省后,为了防止六部的权力威胁到皇权,朱元璋恢复设立给事中。明代的科道官,尤其是给事中,就是在皇权得到空前加强的背景下产生的,设立的初衷就是监督朝廷百官。

明代科道官的产生一方面受到传统政治制度的影响,如开国之初,即设立御史台,后改为都察院,在全国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以维护中央对全国的统治,另一方面又受到特定历史事件的影响,如胡惟庸案直接导致了对朝廷百官监督的加强,恢复设立给事中。

胡惟庸案与明代科道官的设立:皇权加强与监督体系的形成

明代科道官的设立与发展

一、科道官的组成

明代科道官由“科官”和“道官”两部分组成。所谓“科官”,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给事中,分为都给事中、左右给事中和给事中;所谓“道”官,即都察院的监察御史,分为左右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十三道监察御史。明人又称其为言官、台谏官、台省官和台琐清班。

六科给事中最早出现在洪武六年,其主管机构是承敕监,洪武十二年改为隶属通政司,后因掌内旨意的封驳之任“事权日重”独立于一朝。建文一朝废除左给事中、右给事中,增设补阙、拾遗。成祖朱棣废补阙、拾遗,又恢复左给事中、右给事中,此后延续到明末未有改变。

道官主要是指都察院属官十三道监察御史,创建于朱元璋登基的前一年。永乐时期设为十四道,浙江、河南、山西、山东、陕西、湖广、广东、广西、福建、四川、陕西、贵州、云南、交趾十四道监察御史。宣德十年废除交趾道,十三道监察御史从此固定下来。

十三道监察御史共110人,其中浙江、江西、河南、山东四道各为10人,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五道各为7人,陕西、山西、湖广三道各为8人,云南道为11人。此外南京都察院有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右俭都御史各1人。景泰四年开始,朝廷派驻各地的总督、巡抚、巡视、抚治等官,开始兼有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等职能。

二、给事中的品级演变

明代科道官品秩为七品,由低级官员对高级官员行使监察权,是明代监察制度中的一大特色。

洪武六年,朱元璋“定设给事中十二人,秩正七品。”,给事中的职能仅限于“于殿廷左右,执笔记录”,到洪武二十二年,给事中由最初的40人,增加到81人。到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再次更定科员,每科设都给事中1人,正八品,左右给事中各1人,从八品,给事中,总计58人,吏科4人,户科8人、礼科6人、兵科10人、刑科8人、工科4人,均为正九品。建文元年,都给事中、给事中重回正七品和从七品。

三、御史的设置及品级

都察院在设立时被定为七品衙门,都御史的官衔开始时都比较低。处理胡惟庸案后,朱元璋调整了都察院的官制,包括都察院的监察御史及其属官。

都察院正官包括:正官,代都察院内任事,主要有左都御史、右都御史各一人,为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各1人,为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各1人,正四品。都御史与六部长官官阶相同。

作为科道官的十三道监察御史随着出巡次数的增多,其权力和地位也不断提高。十三道监察御史统归都察院管理,但是都察院无权管辖十三道御史,十三道监察御史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奏。同时,十三道监察御史还署理布正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协管都督府、礼部、户部、工部、通政司等中央各处衙门,并监督都察院。

胡惟庸案与明代科道官的设立:皇权加强与监督体系的形成

明代科道官的职权与地位

一、职权

明代科道官的品级普遍不高,但是在明代政治生活中,又是不能小觑的力量。朱元璋赋予了科道官以监察权力,但是实际上科道官行使的又不仅仅是监察权,特别是他们在中央的权力体系中拥有独一无二的地位,不仅可以弹劾六部、大理寺,还可以“风闻言事”,直接向皇帝上奏。

(一)规谏

明代初期,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成祖朱棣,都是很有作为的皇帝,连建文帝也是一个比较开明的皇帝。他们不仅鼓励科道官反映真实情况,同时也善于吸纳他们的有益建议。朱元璋曾说:

“朕宵旰图治,以安民生,故遣御史巡行,以广耳目。御史能恤民隐以达下情,朕所乐闻,岂能罪也”,一方面体现了朱元璋设立御史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明初注意听取下情的姿态。朱元璋是鼓励科道官向皇帝提出劝谏的,目的是兼听则明,防止偏听偏信。

(二)封驳

所谓封驳,就是封还皇帝有过失、不适合发出去的诏令,以及把臣僚不适合的奏章驳回去。明朝虽然没有像元朝那样设立完备的言谏机关,但是通过设立六科,在法律上保留着给事中的封驳之任。胡惟庸案后,朱元璋加强六科给事中对六部的监察职能,同时授予六科给事中封驳的权力。

(三)弹劾

朱元璋设立科道官的一个重要考虑,就是维护朝廷纲纪,为此,赋予科道官专纠劾百司”的权力。科道官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监察和纠正朝廷风纪“耳目”作用。明代还规定,凡是涉及朝政得失、百官贤佞的,每科的给事中可以单独专门上奏,或联署上奏,对不法大臣进行弹劾。

而且还规定,每科具有考核和廷议的权力,无论是执行考核,还是判断被考核官员是否称职,其评定一般都由科道官参与,在对文武百官的考核过程中,科道官有权对考察进行复查,对发现的官员不称职和非法行为,可以“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

(四)铨选

在明代对文官的铨选和考核中,科道官都有其一席之地。科道官不仅要参与“考满”的全过程,而且平时“若员缺应补不待满者,日推升”。科道官虽然品秩不高,但是参与廷推。在廷推过程中,科道官对重臣的入选有把关权,不仅可以推举人选,而且对推选的人选要签字画押,科道官不署名廷推不能生效。科道官对廷推不同意的人选,可以行使否决权,明末科道官甚至可以主持廷推。

(五)考核

纵观有明一代,科道官自始至终在官吏考核中发挥着作用。按照明朝制度规定,官吏的考核分为“京察”和“外察”两种,科道官都要参与其中。“外察”每三年一次,地方官进京朝觐,由巡按御史和按察司考核其政绩。

但是,科道官深深卷入明代的官吏选用、考核制度之中,它既对官员的廷推选用有一定的发言权,而且对官员的考核评价同样有着很大的发言权,使其行使监察职能时,很容易陷入各种利益之中,被各种利益所左右。

胡惟庸案与明代科道官的设立:皇权加强与监督体系的形成

二、地位

洪武、建文时期,大臣上朝一般按照品级排位,品级的尊卑决定了在朝廷上地位的尊卑和权力的大小。永乐以后,科道官的位次排列通常会高于同品级的官员,他们的政治地位要高于同品级甚至品级高于他们的官员的地位,而且他们能够参与到核心决策中来。“天下事惟辅臣得议,科道官在重大决策,尤其是官吏选任中与阁臣具有同样的参与权和建议权。

在经济地位上,科道官享有与四品以上官员一样的优免田赋的待遇,松江府志记载:“凡翰林、吏部五品以下及六科、十三道、俱照四品免田五千三百五十亩”,可见科道官虽然为七品,但是其经济待遇要远高于与他们同品级的七品官员。

明代科道官的地位,从职务品级上看,其地位普遍不高,但这并不妨碍皇帝赋予其比较重要的职能,形成职能与地位的错位。科道官的特殊地位,很大程度上在于其与皇帝的关系,他们的权力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皇帝的信任和授权,更取决于皇帝自身对于治国理政的决心,而不是法定意义上品级的高低,这是他们最大的政治资本,这个资本是其他朝臣所不及的。

但是到明朝中晚期,科道官虽说还是固定于明前期的制定的格式没变,可是由于较长时间的政局混乱、党争、宦官擅权、皇帝不理朝政、天灾外患等局面的出现,最终使得科道官的职能不能有效发挥,甚至成为强权朝臣的附庸和利用科道官的特殊地位及职能作为自己的手中武器。

胡惟庸案与明代科道官的设立:皇权加强与监督体系的形成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04 09: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明代科道官的职责与影响:巩固皇权、抑制权臣与监督官吏
...阶级的统治产生单方面的积极影响或消极影响。研究明代科道官,既要肯定科道官在各历史时期的积极表现,也要看到其在明朝政治生态中所展现出的不足。历史作用一、巩固皇权纵观有明一代,无
2023-11-15 14:35:00
清代前期的朝政监察措施“风闻言事”,对大清有什么影响?
...日渐严重,为了打击不法、惩治贪腐,康熙皇帝重新允许科道官“风闻言事”。乾隆朝“风闻言事”制度溯源一、两晋“风闻言事”制度初立关于“风闻言事”制度的渊源,学界有不同的声音,但普
2022-12-17 16:34:00
李自成进京后,对明朝的制度作了哪些变革?
...凤,俱改授从事。还有一些翰、詹官员改授外任官。原明科道官录用27人。六科给事中的授职大致情况是:刘昌为太常寺卿,高翔汉为都直指使,戴明悦、光时亨、申芝芳、朱徽、彭琯为谏议。十
2023-04-22 10:10:00
高拱的性格特点:在豪横中崛起又在豪横中灭亡
...身”。其次,严格控制考核过程中的执行状况,主要是对科道官的管理。明代言官由六科给事中和十三道监察御史组成,简称科道官,“御史为朝廷耳目,而给事中典章奏,得争是非于廷陛间,皆号
2022-12-23 18:43:00
此朝政治上形成两派,为此三大疑案争吵五十年,皇帝:朕正忙着呢
...奖恤等事。当时考取进士以后,有一部分进士就被安排做科道官。科道官都是监察官,当时叫作“言官”。他们本身没有什么工作,只是监察别人的工作,提出赞成的或者反对的意见。他们的任务就
2025-03-31 21:17:00
探究明朝言官政治属性的演变及其影响
...形成一些党派,并最终因为地域性的联系而成为了所谓的科道官,产生了“阁臣与言路日相水火矣”的局面。而在明朝末年东林党和阉党的互相倾轧从本质上看也就是两个党派在进行斗争。东林党人
2023-09-16 22:27:00
明清机构之都察院,起到了什么作用
...更规定,三品以上京官以及外官巡抚以上的子弟不能考选科道官,以防高官插手监察、权力勾结。都察院的监察范围广泛,分为十五道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分别对应地方和中央六部的业务。这种
2024-05-20 10:37:00
明朝后期政治畸形,公主频遭骗婚
...妹德清公主出嫁时,就有富民袁相贿赂太监李广,幸亏被科道官发现而及时止损。永淳公主出嫁时,品行不端的民间男子陈钊成功当选驸马,后来皇室发现后,为永淳公主重新选择了驸马……公主拥
2023-09-26 13:00:00
大明朝的特殊现象“死谏”,体现出士大夫精神
...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包括阁臣、九卿、科道官在内的各级官员二百三十余人跪伏于左顺门前集体示威,自辰时至午跪伏不起,发誓不得谕旨绝不退去。帝大怒,系之诏狱,杖三十”
2023-05-06 18:4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描摹,另一种祭奠
大众网记者 孙顺科 邓慧慧 宁晓洁 威海报道清明节前,走进背倚青山的荣成市革命烈士陵园,百余级台阶引向肃穆的纪念场馆与烈士陵墓
2025-04-03 10:53:00
曾国藩给咸丰帝上了一道折子,惹恼了皇帝,肃顺却告诉他好事将近
爱新觉罗·肃顺,此人在道光,咸丰帝在位期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能臣,尤其是到了咸丰皇帝的时候,对于肃顺更是信赖有加,每每有军国大事之时
2025-04-03 10:55:00
重温英雄故事 缅怀革命先烈丨沂水县四十里堡镇初级中学举行《热血》情景剧展演
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英烈精神,4月2日上午,沂水县四十里堡镇初级中学举行《热血》情景剧展演,借清明之际重温英雄历史,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
2025-04-03 08:59:00
徐则臣:大运河勾连了历史、现在和未来
近日,根据徐则臣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北上》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档落下帷幕。也是从3月起,徐则臣正式升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
2025-04-03 09:53:00
南宋孝宗赵眘的精彩人生
宋孝宗赵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赵伯琮,后改名赵瑗,赐名赵玮,字元永,籍贯秀州(今浙江嘉兴)
2025-04-02 21:57:00
曹操临终前的遗憾,竟然是没有把这四个女人收入自己的后宫
曹操一生喜好人妇寡妻,这是历史上众所周知的事情;为了秦宜禄的老婆杜氏,还惹得关羽极不开心最后离曹而去;为了张绣的婶娘坑死典韦和曹昂
2025-04-02 22:20:00
家训:内外兼修的智慧(读书有味)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韩 昇《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韩昇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清明时节,人们在缅怀与追思中
2025-04-03 06:12:00
冲冠一怒为红颜:得知初恋女友被人强奸,男子愤怒之下杀死强奸犯
冲冠一怒为红颜:指的是吴三桂和陈圆圆的事情,当年李自成起兵,从吴三桂手上抢走陈圆圆,于是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
2025-04-02 14:20:00
传世名剑“七星龙渊”:持有者皆王孙贵胄,唐朝后便下落不明
引言宝剑,是中国古代尚武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无数的文人墨客都曾写下了关于宝剑的名篇,譬如郭震的《宝剑篇》:“昆吾铁冶飞炎烟
2025-04-02 14:27:00
北宋有八十万禁军,为啥却被几万金兵灭掉?原因让人尴尬
在小说《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林冲曾任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因此许多人认为北宋禁军人数众多。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北宋军力如此雄厚
2025-04-02 14:37:00
菏泽,这座镌刻着千年牡丹魂的芳华之城,自唐宋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心驰神往的牡丹王国。当春风唤醒百亩花田,姚黄魏紫次第绽放,菏泽便成了流动的国色天香诗卷
2025-04-02 17:15:00
鲁网4月2日讯清明节前夕,74岁的莫洪文在家人的期盼目光中,整理着装,自重庆市梁平区出发,准备去“看望”四伯。目的地是1400多公里外的泰安市宁阳烈士陵园
2025-04-02 19:17:00
在地理概念中,“八百里”多为虚指,强调疆域之广袤。明宪宗朱见深的一纸敕书,将巍峨的武当大山凝结成四方界石——东抵冠子山奇峰
2025-04-02 20:18:00
曹操有七个女儿,全都年轻貌美,为何曹操让她们全嫁给一个男人?
对曹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东汉末年那个乱世之中,曹操异军突起,成为了曹魏北方霸主的奠基人。对于曹操的评价,历史很难进行界定
2025-04-02 21:01:00
四面楚歌中的重要人物(四面楚歌的历史人物都有谁)
四面楚歌中的重要人物四面楚歌的意思,大家都知道,指的是腹背受敌,被别人困在中间,到了叫天不灵,叫地不应的囧境。可很少有人知晓四面楚歌的历史人物讲的是谁
2025-04-02 21: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