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来源:极目新闻年过五旬的周先生,喜欢随手拿起挖耳勺掏耳朵,一天不掏浑身不自在,这习惯持续了将近10年。直到最近,左耳痛、耳流脓让他不得不来医院就诊,才发现耳朵竟然长出了癌。所幸,经过手术切除,并辅以放化疗,周先生恢复良好。3月2日,在珠江医院的全国爱耳日义诊现场,珠江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主任张宏征说,这位患者长期掏耳朵刺激外耳道表皮,引起皮肤渗出,恶性循环使得耳道里长出新生物,诱发外耳道癌。尽管这样的病例相对极端,但依然需要提醒“挖耳”爱好者注意。
珠江医院全国爱耳日义诊现场外耳道长出恶性肿瘤刚发现耳朵不适,周先生自己买了滴耳液和口服抗生素,症状非但没有好转,还出现了脓中带血,周先生这才着急起来,几经辗转,来到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张宏征主任门诊就诊。
左耳:外耳道有肿物(左图)对比右耳:外耳道通畅,鼓膜完整(右图)张宏征发现,周先生左外耳道长了淡红色肿物,结合他长期的掏耳习惯,怀疑很可能是外耳道癌,立即为他进行外耳道肿物病理检查,结果证实周先生患的是罕见的“左外耳道鳞状细胞癌”。
颞骨MRI:左外耳道肿物(蓝色为肿瘤)“耳朵也会得癌症?”周先生十分惊讶,更为自己长期养成的坏习惯后悔不已。所幸,经过手术切除,并辅以放化疗,周先生恢复良好。外耳道癌极易漏诊误诊外耳道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头颈部肿瘤的0.2%,总体发病率约为1/100万人,属于罕见病,容易漏诊,确诊时往往已属于局部晚期。外耳道癌临床表现不典型,初期易误诊为外耳道炎或中耳炎,主要临床表现为:1.耳流脓:可为血性分泌物。外耳道鳞状细胞癌患者常有反复发作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或外耳道炎病史;2.耳痛:当肿瘤累及局部神经、骨质时,可引起耳部疼痛,抗生素及止痛药难以缓解,外耳道腺样囊性癌患者早期即可出现间歇性耳痛,并成为首发症状;3.听力下降、耳鸣、耳闷、眩晕:当外耳道肿块阻塞外耳道或累及中耳甚至内耳时,可出现耳闷、耳鸣、听力下降以及眩晕等症状;4.其他症状:晚期肿瘤因侵犯范围扩大,可出现相应面神经及后组颅神经麻痹症状,如面神经麻痹、声音嘶哑、饮水呛咳以及吞咽困难等,侵犯颞下颌关节可出现张口受限。张宏征表示,外耳道癌的确诊要靠病理,同时还需要进行听力学、颞骨CT、颞骨颈部增强MRI、肺部CT、超声、ECT等相关检查,肿瘤累及大血管时还需做MRA、MRV,PET-CT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出现远处转移。频繁挖耳是主要诱因外耳道癌多见于40-60岁的成人,和多种高危因素相关:1.反复的上皮刺激:习惯性挖耳、长期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和外耳道炎均有诱发外耳道癌的风险;2.电离辐射:在亚洲人群中,头颈部放射治疗是外耳道鳞状细胞癌的重要诱发因素。经过放疗后的鼻咽癌患者,外耳道鳞状细胞癌的发病率大约为0.15%,较健康人群高出1000倍;3.遗传因素:一些特定的遗传突变可能增加患者罹患肿瘤的风险;4.其他因素: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可能是外耳道癌的诱发因素,反复发作的外耳道乳头状瘤有恶变的倾向。据了解,外耳道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同时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也可以作为很好的补充。外耳道癌的预后一般与分期、病理类型相关,早期(T1、T2)外耳道癌手术切除后预后较好,五年生存率可达到90%-100%。平时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避免外耳道癌的危险因素,有相关症状时及时就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来源:广州日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11 1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