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合肥日报
提起芜湖路,印象最深的一定是那条林荫大道。
1955年,合肥从南京引入法梧作为行道树,芜湖路两边开始遍植法国梧桐。尽管当时的长江中路、淮河路等老城区的主干道也是同一时间引种法梧,后来因为这些道路的扩建改造,如今芜湖路已成为老城区唯一的一条法梧景观大道。
成年后的法国梧桐虽然是夏季遮荫的好树种,可惜它有个天然的缺点:成熟的果球落下,飞絮漫天飞舞,对人的呼吸系统有一定危害。加上随着城市发展,越来越显得狭窄的芜湖路对交通造成一定压力。2005年初,在深入调查研究后,市里决定综合改造芜湖路并对行道树梧桐树进行树种更换。
梧桐树的去留问题一度成为市民争论的焦点,当时的《合肥晚报》就此事刊发系列报道,引发关注。最终,芜湖路的法梧得以保留下来。
随着法梧越长越粗壮,树干分枝点矮,伸向主干道的枝丫悬空高度极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安全隐患,影响大型车辆的通行,加上2010年底芜湖路上一家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开业,拥挤不堪的芜湖路急需拓宽。即使这样,梧桐树的去留依然成为重要的考虑。2011年初,因芜湖路部分路段拓宽需要,根据芜湖路东段实际情况,采取换补的方式把74棵梧桐树搬至大蜀山“安家”,并在拓宽后的芜湖路人行道上补栽90多棵无絮新法梧。
如今,历经多年,芜湖路上的法梧早已绿树成荫,而这些梧桐树的一点一滴都成为这个城市关注的焦点,2022年8月相关部门对芜湖路的669棵梧桐树全部完成铭牌悬挂,市民通过扫描铭牌上的二维码,即可详细了解到每棵树的档案资料。盛夏季节,漫步在这条林荫大道上,芜湖路的法梧依然坚强地撑起如盖的遮阳伞——它们早已成为市民不可或缺的感情寄托,成为合肥宝贵的城市遗产。
芜湖路建于1935年,当时只是合肥南郊一条东西向乡村土路——南郊公路。解放后,为了方便车辆向建设中的佛子岭水库运送材料,当时的安徽省公路局对该道路进行首次改造。上世纪60年代,合肥多数路段掀起了改名之风,芜湖路也有了个新名字——延安路。相对应的,横跨南淝河的孝肃桥也被改名为“延安路桥”。1987年,才又改回原本的名字“芜湖路”并沿用至今。
4公里长的芜湖路上,有着安徽大剧院、包公园、省图书馆、省体育馆、市少年宫、大钟楼等早已走进合肥历史档案的建筑,也有新兴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城市的历史与现代的繁华在这条路上都可以寻觅。
2008年,在“寻找合肥标志性建筑”的系列报道中,仅一条芜湖路上,就有大钟楼和省图书馆被专家列入20个候选名单之中。
30多年前,我还在上初中,放暑假,父亲出差到合肥,顺便带我见见世面。父亲出门前叮嘱我待在旅社写写作业、看看书,尤其不要乱跑。可小小的旅社,哪里安得下我好奇的心。父亲走后,我悄悄地出门,沿着陌生而宽阔的街道,努力将从没见过的城市场景一一摄入脑海。
正是上班的时间,公交车吼叫着刹车、上下客,自行车潇洒的铃铛声,将前面的人流分开。还有高楼,一扇扇窗户积木般地叠在半空。我一路向前走着,兴奋中突然有了小小的担心:不会迷路吧。于是,我决定一路直行,然后再沿原路返回。城市的风景真是迷死人。那个上午,我看到包公园的草地上,聚集着众多遛狗的人,一种叫辣糊汤的食物,几乎每个早点摊都有出售,还有孝肃桥边露天理发的摊点……
那条路,两边是浓荫蔽日的梧桐树,名字叫芜湖路。
父亲回来后,我已经早早坐在桌子前做暑假作业了。父亲很高兴,说下午带我去打长途电话。打电话的地方叫大钟楼,在芜湖路上。这种程控直拨电话,是当时最先进的电话。父亲告诉我,只有合肥才能打这样的电话。填好单子,等着大屏幕上出现自己的名字,就可以走进一个亭子里,潇洒地拿起听筒……公交车、汹涌的自行车流、高楼、程控电话……这就是合肥、这就是芜湖路留给15岁的我最初的印象。
对省图书馆的采访让我知道了这么一件事情。2002年10月,省图书馆原馆阅览楼修缮工程竣工,为突出主楼建筑,动用14台升降机将原主楼屋顶整体提升了1.6米,首创我省屋顶提升工程,此次改造被认为是业界典范。
芜湖路是值得用脚步丈量的,从孝肃桥出发,一路向西。可以在包公园感受清廉正气,在省图书馆和安徽大剧院接受文化熏陶,走到桐城路交口,转角就是让姜夔百转千回的赤阑桥……而这一路,都有匝地的浓荫相伴,就这样让你从历史回到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30 05: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