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开启人类自我认知新纪元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3-02-24 02:06: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

开启人类自我认知新纪元

——写在DNA双螺旋结构发现七十周年之际

◎王渝生

再过几天就是DNA双螺旋模型发现70周年。70年前,1953年2月28日,25岁的美国生物学博士沃森和正在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的37岁英国学者克里克跨界合作,优势互补,在伦敦卡文迪许实验室里用铁板、铁棍和铁丝搭建了一个既像旋梯又像麻花的奇特而美妙的模型,那就是生物遗传基因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结构的双螺旋模型。

20世纪有四大科学模型:宇宙大爆炸模型,全球地质构造板块模型、物质结构夸克模型、遗传基因分子结构双螺旋模型。

20世纪还有三大科学工程,即曼哈顿原子弹工程、阿波罗登月工程,以及从DNA双螺旋发展起来的“生命登月”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前两者都是美国独自完成的,后者有了中国科学家的身影。

20世纪是遗传学发展最迅速、变化最激烈的一个时期。1900年孟德尔揭示的生物遗传规律被重新发现;2000年人类基因组全序列工作草图宣告完成、人类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基因图谱。这一头一尾两件大事充分展现了100年来遗传学的重大发展,而连接首尾的关节点,则是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共同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我们今天隆重纪念DNA双螺旋模型发现70周年,还在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在生物学历史上唯一可与达尔文进化论相媲美的重大发现,它与自然选择一起,统一了生物学的大概念,标志着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诞生。是科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在20世纪上半叶的几十年里,几代科学家不懈努力终于将遗传物质的化学本质确定为DNA。在此基础上,玻尔、薛定谔等一批物理学家的适时加入,同生物学家强强联手,将物理学的新观点、思维方式和研究手段引入遗传学研究,深深影响着战后整整一代的青年科学家,包括沃森和克里克。

沃森当时刚刚拿到生物学博士学位,年轻有为,才华横溢,精力旺盛。他知识渊博,直言不讳。

克里克是一个深受物理学家薛定锷和化学家鲍林思想影响的物理学家,战后从物理学转入生物学研究。他认为,运用物理学和化学的科学概念和精确的术语重新思考生物学的基本问题,是会有成果的。

1951年,23岁的沃森从美国来到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做博士后,虽然其真实意图是要研究DNA分子结构,但挂着的课题项目却是研究烟草花叶病毒。与他分享同一个办公室的克里克比他年长12岁,当时正在做博士论文“多肽和蛋白质:X射线研究”。沃森说服他一起研究DNA分子结构,他需要克里克在X射线晶体衍射学方面的知识。两人从此开始了现代生物学史上最动人心弦的合作。

沃森和克里克确定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提出一个结构模型,它既要能解释X射线衍射分析的图像,又要能阐明基因自体催化(复制)和异体催化(编码蛋白质)等生物学性质。

1953年2月,沃森、克里克在分子生物学家威尔金斯的帮助下,看到了化学和X射线晶体学家富兰克林在1951年11月拍摄的一张十分漂亮的DNA晶体X射线衍射照片,这一下激发了他们的灵感。他们不仅确认了DNA一定是螺旋结构,而且分析得出了螺旋参数。他们采用了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的判断,并加以补充:磷酸根在螺旋的外侧构成两条多核苷酸链的骨架,方向相反;碱基在螺旋内侧,两两对应。沃森、克里克在他们的办公室里夜以继日地搭建着模型。他们所做的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实验研究,而是对已有的关于DNA的实验与观察资料进行审视与评判,再将它们融会在一起,形成一个有崭新科学思想的整体。这使人想起一位先哲的话:“见人人之所见,思人人所未思。”

他们测量了两种碱基对和DNA长链上每一种键的旋转角度,并和X射线衍射图像一一对比,不断修正。沃森以惊人的记忆力把从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实验室得到的新的信息全部融入了这个模型,克里克则以他特有的思想和表达能力把一切都记录下来。

1953年2月28日,世界上第一个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终于诞生了。

这个模型不但外形美,更有内在的科学美。它的科学美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碱基配对的专一性保证了复制的高度精确性,只要一条链上的碱基序列确定了,其互补链上的碱基序列也随之确定了;第二,就一条链而言,模型并不限制碱基排列顺序,这保证了DNA可以负载无穷多样的遗传信息。这充分体现了基因的两大属性:变异的无穷多样性和复制的高度精确性。

1962年,沃森、克里克因发现DNA分子结构,与改进了X射线衍射技术的威尔金斯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可惜富兰克林已于1958年去世了,她生前对双螺弦结构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看,沃森和克里克是不及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的;就结构化学知识而言,沃森和克里克更不是鲍林的对手。沃森和克里克能够在这场科学竞赛中取胜,靠的是两人的合作,靠的是知识和能力的互补,靠的是博采众家之长。

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在以后的几十年至今,分子遗传学、分子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新学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奥秘从分子角度得到了更清晰的阐明,DNA重组技术更是为利用生物工程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006年10月,第一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在我国杭州西子湖畔召开,78岁的沃森到会致辞,他对中国基因组学的发展甚为赞赏。2017年3—4月,89岁的沃森来华访问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并在清华作了题为“双螺旋:科学、文化和人生”的主题演讲。在深圳访问国家基因库和参加国际精准医疗峰会期间,他度过了自己89周岁的生日,在中国算是九十大寿。今年沃森95岁了,我们祝愿他健康、长寿!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研究员、原馆长)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24 05: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揭开遗传基因的神秘面纱
...。这一发现,开创了人类利用分子生物学研究生命活动的新纪元,使遗传学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层次。也正是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发现,才将遗传基因的神秘面纱慢慢揭开,人们可以清楚地了解遗传信
2023-07-28 04:45:00
思无止境,问海无涯
...到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从孟德尔的豌豆遗传规律到沃森和克里克的DNA双螺旋结构,先贤们正是秉持着好之乐之的态度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才构建起了近代科学体系,才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让
2024-06-09 08:29:00
他们改变了细胞生物学的面貌
...图。而他的插图风格深受另一位双螺旋发现者弗朗西斯·克里克的妻子奥黛尔·克里克的启发。后者是一位艺术家,那幅著名的DNA双螺旋示意图就出自她手。罗伯茨能看到概念中的无形事物。他
2023-04-21 05:27:00
今年诺贝尔科学奖为何看重研究的实用意义
...对核酸,包括对DNA、RNA漫长的研究之上。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并证明DNA双螺旋模型,1958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2023-10-06 00:11:00
...,从帕拉塞尔苏斯的炼金术到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的DNA双螺旋结构,人类对生命奥秘的探索始终伴随着工具革命。而今,生成式AI正以“数字炼金术”的姿态叩响医学圣殿之门。
2025-03-30 14:47:00
迪拜举行世界警务峰会
...续性等议题。联合国南苏丹特派团警务专员克里斯蒂娜·沃森分享了在冲突地区执法的经验。在警用设备与技术展示会上,来自全球230多家厂商展示了无人机、自动驾驶汽车、生物识别技术设备
2024-03-09 13:44:00
我们为何没有尾巴?大脑为何如此发达?
...护措施。” 未来在于合作1953年,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詹姆斯·沃森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由含有四种碱基的脱氧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这4个“字母”排列组合构成所
2023-08-22 16:58:00
研究称首次在胸腺中发现干细胞,或有助改善免疫功能
...(Polykeratin stem cells)。图片:Roberta Ragazzini,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
2023-08-31 10:05:00
彭罗斯的量子灵魂理论是怎样的?
...不能单独存在,例如,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得主克里克,也曾研究过意识,他认为意识存在于神经细胞之中,是人类大脑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现象,截至目前为止,这也是医
2023-12-27 12:55: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
厦大智慧教室迈入“无感扩声”时代教师无需佩戴麦克风,声音可清晰覆盖整个教室东南网9月19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梁静 通讯员 戴佩琪)新学期伊始
2025-09-19 10:26:00
为积极推动实现“专业化、生态化、数字化”战略远景,积极服务大局,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切实推进“保险+”服务的建设,瑞众人寿河北分公司将在全省开展以“拾光美好·瑞意相伴”为主题的客户嘉年华活动
2025-09-19 10:14:00
满算力每天可产出上百万分钟视频,成本只需人工的10%宁企AI“拍”短剧,拓展“数字丝路”新蓝海□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特派记者黄琳燕9月18日
2025-09-19 07:44:00
光博会上,宁企全球首发先进高光谱成像相机粉笔灰冒充面粉?“天眼”一拍现原形南报网讯(记者张安琪)“两堆白色粉末摆在眼前
2025-09-19 07:45: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刘艳)昨日,2025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论坛6场平行分论坛发布6项成果。此次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论坛共发布了12项成果
2025-09-18 08:20:00
一口预制菜,搅动全民心。近日,罗永浩与西贝的“预制菜之争”告一段落,但引发的消费者知情权问题,仍备受关注。罗永浩与西贝争论的焦点
2025-09-18 09:31:00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在全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工作简报中,对山东科创旗下山东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的创新实践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2025-09-18 09:33:00
浪浪山小妖怪14亿票房背后,500元的毛绒玩具卖爆了
作者|兰杰编辑|乔芊又一个毛绒品牌正在崭露头角。近期,《浪浪山的小妖怪》收割了无数打工人的心,同时也让一个水下的品牌浮出水面
2025-09-18 17:53:00
把直播开成文化沙龙,中产迷上这“最安静”直播
没有秒杀倒计时,没有循环播放的背景音乐,更没有声嘶力竭的“3、2、1,上链接!”9月5日晚,ICICLE之禾的抖音直播间
2025-09-18 21:11:00
海外正畸专家到访正雅,深度研讨颌位重建技术
近日,来自意大利、泰国和沙特阿拉伯的正畸医生代表团访问了正雅并参观了位于嘉兴的智能工厂,开展了一场关于数字化正畸技术与智能制造融合的深度交流活动
2025-09-18 13:53:00
不靠运气,小众农货如何变成国民爆款?
“挖到宝了,买到了纯甜的黄金百香果!”“不允许还有人没吃过寿光的彩椒!”“是我肤浅了,青皮的冰糖橙居然不酸的?”近些年
2025-09-18 14:13:00
SKEMA商学院《金融时报》管理学硕士排名跃升至全球第18名
2025年MiM排名创历史新高,商科教育领跑全球2025年9月,权威商科教育排名再传佳讯。英国《金融时报》最新发布的2025年管理学硕士(Master in Management
2025-09-18 14:13:00
一场Open Mic,聊出行业新未来
近日,中国建博会(广州)媒体交流会——Open Mic!敞开聊!于上海圆满举办,现场邀请了澎湃新闻、财经网、1m建筑装饰沙龙学会
2025-09-18 14:14:00
妙可蓝多全球首创奶酪RDA数据资产在沪启动
随着信息技术深入发展和深度应用,数据已经成为生产经营活动必不可少的新生产要素。当前,我国将数据正式列为与土地、资本、劳动力
2025-09-18 14:22:00
2025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聚焦“AI+传媒”新趋势,腾讯云打造新一代智能化服务底座
9月16日,2025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智慧传媒专场以“AI+传媒:从效率革命到价值重构”为主题
2025-09-18 14: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