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余梦娇
通讯员彭蓉
10月31日,在“向栖霞·享未来”2025年栖霞区秋季引才校园行南京财经大学站专场招聘会上,金融学应届毕业生许卉没有走向熟悉的证券或银行展台,而是停在一家半导体公司的招聘位前。
“这次找工作倒不一定要是金融企业。”许卉手中的简历上,“供应链管理”“数据分析”等经历被清晰标出——这些并非传统金融课程的内容,而是她主动储备的“跨界筹码”。
许卉的选择并非个例。在这场集聚了半导体、生物科技、高端制造等百余家企业的招聘会上,越来越多财经背景的学子正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产业天地。当“专业对口”不再固守单一行业界限,“能力跨界”正悄然改写求职的风向标。
企业视角:“专业+跨界”成核心吸引力
“同学,这份实习报告做得很细致。”南京高光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HRBP)刘女士的目光在一份简历前停下。她面前一份“会计助理”简历上,“已考CPA六科”被红笔圈出,“我们公司正冲刺IPO,需要更多复合型且具备扎实基本功的人才。”
不远处,南京电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展台前,人事主管张先生刚送走一名咨询学生。他旁边展架上的“国际贸易会计”岗位明确标注“财务管理专业、英语六级优先”。“我们正在开拓东南亚市场,需要既懂财务又能和海外客户沟通的人。”他告诉记者,“去年招的南财本科生,英语基础扎实,还自学了商务英语,现在已能独立对接海外业务。”
学生实践:主动补能,为求职添“加分项”
南京财经大学税收学专业应届毕业生王嘉伟在一个央国企展台前双手递上简历,首页醒目地标注着“大数据技能”“银行实习经历”。他向参展企业解释:“现在就业竞争激烈,我从大三就开始准备,学校要求学Python,我就自己加练数据分析。实习时还帮网点做过客户分层分析。”
“制造业的财务岗我也愿意试。专业是平台,能力才是底气。”王嘉伟说。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张田林对着手机反复修改简历,屏幕上显示着其参与的“食品企业ESG评估”项目。“简历改了不下10次。”张田林告诉记者,“我在实习中学了企业合规流程,还考了食品安全管理师证书,就是想让自己更全面。”
金融科技专业的成至诚在展台间穿梭,简历上“AI风控模型实践”“新媒体运营经历”格外引人注目。“我大二就关注到金融科技趋势,跟老师做过风控模型项目,还帮基金公司运营小红书账号,涨了2000多粉。”他表示,自己不会只盯着传统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的金融科技岗、制造业的数字化财务岗,都愿意尝试。”
专家建言:成为“懂产业的金融人”
省人社厅创业讲师、就业指导专家夏治所在的咨询台前,被不少学生团团围住。他一边翻阅简历,一边给出建议:“现在的市场变化太快,比如DeepSeek这样的技术,一年前几乎没人提及,现在却成了行业热点。高校课程从设置到落地往往需要周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学生必须培养自主学习和持续跟进市场的能力。”
夏治说,首要的是专业根基必须扎实。CPA、CFA等证书依然是能力的有力证明,但不能仅仅依赖证书。更重要的是理解专业知识背后的逻辑,以及如何在实际场景中应用。
“其次,要找准‘跨界’的发力点。”夏治特别提出,学生们应重点关注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媒体等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的领域,并结合国家战略方向进行选择,“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药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既懂金融又懂产业的复合型人才需求非常迫切。”
“最后,实践经验至关重要。”夏治建议,求职时不要只盯着对口专业实习,要主动走进制造业、科技公司,甚至一线工厂里去,“只有真正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供应链管理和成本结构,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金融该如何服务实体经济。”
针对金融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夏治提出了“小金融”与“大产业”的辩证思考:“不要将自己局限在证券、银行这些传统的‘小金融’圈子里。比如一家半导体企业计划扩产融资,如果你不仅懂金融模型,还懂半导体技术路线、市场周期和产能规划,你就能设计出更贴合企业实际、更受资本认可的融资方案。这种‘懂产业的金融人’,未来发展空间截然不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1-05 14: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