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马鞍山日报
浓墨重彩庆丰年 乡村振兴谱新篇
——含山县躬耕“三农”描绘乡村振兴锦绣画卷
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在农历秋分拉开帷幕。
庆丰收,促和美。马鞍山市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采取“1+N”形式,在含山县设立主会场,其他县区设立分会场。9月23日,马鞍山人的目光将聚焦含山县主会场。
届时,特色民俗风情和传统农耕文化文艺演出、全市名优农产品、“老鹅汤”杯农家菜擂台赛暨“老鹅汤”乡村美食节将盛装登台、惊艳亮相,邀全市人民共襄盛会,祈风调雨顺,祝幸福安康,庆五谷丰登,愿国泰民安。
今日含山,万象更新。广袤的田野上一片生机盎然,金色麦穗耀目、鱼米瓜果飘香……预示着农业丰收在望,金秋硕果累累,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锦绣画卷徐徐展开。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含山县田间地头,清新的稻香扑面而来,让人感觉心旷神怡。金灿灿、沉甸甸的稻穗挂满了稻秆,随风起伏,在阳光的映照下,掀起一阵阵金色的波浪。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收割稻谷,农民忙着装袋、打包、运送稻谷,一派秋日丰收的农忙景象。
满载喜悦,颗粒满仓。这段时间,含山县陶厂镇种粮大户付正前家庭农场承包的2000多亩水稻喜获丰收。
“种粮11年,过去品尝多少酸苦滋味,如今总算尝到甜头!”付正前算了一笔账:如今种植的含山大米品种南粳46、华浙优261亩产1500斤,每亩可享受100元、80元的补助,刨去种子、施肥、收割、土地承包费等成本,每亩比往年多挣500元;加上各类补贴,再种一茬油菜、小麦,2000亩地收入达到550万元。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响应新时代“三农”工作战略部署,含山县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全力以赴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该县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启动“含山大米”绿色生产基地建设,通过主导品种补贴、规范生产标准、试验示范新品种、技术服务指导、制定产业规划等举措,不断完善支持粮食生产保障机制,调动产区和农民种粮积极性。
最新数据显示,全县粮食总产量达25.8万吨,实现“十九连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6.7%,农业科技特派员实现95个行政村全覆盖。
含山含水,躬耕文明。不逊于五千年悠久凌家滩文明的,是含山的好米。
围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含山县持续推进“含山大米”品牌建设,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所、安徽省农科院等多家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孕育“凌家滩号”新品种,拓展绿色生产基地10万亩,以专业化思维、数字化管理、产业化路径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效益优势转变。“含山大米”入选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金奖、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等。
农民丰收节前夕,“藏粮于技、助力含山大米品牌创建暨水稻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现场观摩会”举行,中国水稻研究所、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国内专家技术人员和种粮大户齐聚稻花香里,细细观察水稻长势,火热交流生产技术,实地体验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生产项目创建成效。
产业蝶变,从一粒米可以看出。含山县将“含山大米”作为“一县一业(特)”的优势主导产业,大力推进预制菜、茶果、储备林等特色产业,探索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在新一年播种希望、乘势而上。
归园田居好风景
无山不翠幽,无水不清秀。仙踪镇六衖村是含山含水中一颗耀眼明珠。
百年历史浸润了六衖村的村落结构,山野民居,民风民俗,农耕文化。村民们依山而居,他们利用当地山上的片石垒成房屋,用石头垒田、砌渠、搭桥,劳动、生活都离不开石头,被誉为“石头部落”。
正值金秋,秋风送爽,山峦起伏叠嶂,层林浸染,山色酡红如醉,古木参天,山涧泉水叮咚,田野丰收,俯仰皆是的石头、石房、石屋、石桥、石器,无不流淌着令人心醉的美。村口,一辆辆大巴停靠,一群群年轻人背着行囊、欢声笑语,体验石头部落闲时的桃源生活。
久居深山、交通闭塞,六衖村的村民们一度“守着青山绿水过着穷日子”。近年来,含山县坚持党建引领,依托村庄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六衖石头部落景区为核心,升级乡村生态环境,高标准建设道路、通讯、照明、公厕、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立“村集体+景区”合作发展模式,成立村级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景区运营管理,精心打造滑索喊泉、戏水沙滩、儿童乐园等一批体验性游乐项目,农家乐、民宿、旅游节等旅游经济加快发展,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今年预计村集体经济突破200万元。
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六衖村的蝶变正是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含山县以“千万工程”为引领一步一履前行。
如何打造和美乡村“含山样板”?
含山县凝练出“123”工作法——坚持“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一个理念,尊重山水林田湖为一体的自然底色,利用乡土材质提升整治成效,保留村庄肌理、彰显地域特色。打造“产业发展+”“积分制+”两种模式,在物质文明方面赋能现代农业、完善产业融合、建设美丽乡村,在精神文明方面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积极性,厚植文明基因。创新三项机制,对全县1817个村庄分类施策、因地制宜,规划打造文化传承型、产业融合型、生态保护型美丽村庄,实施“五微”提升,将单个“盆景”发展成整片“风景”。
山水韵,人和美。不久前,含山县环峰镇杨铁村、铜闸镇鲁庄村、林头镇戈墩村、运漕镇东范村等8个村被列入2023年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名单,新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呼之欲出。
日子红火百姓乐
漫步在含山县铜闸镇太湖村,青瓦白墙的青舍民宿豁然现于眼前,原本普通的农村闲置老房子摇身变成富有田园特色的民宿。
推门而入,三进三出的农家庭院整洁简约、花木葱茏,有一种天然去雕饰、浑然天成的美感,可尽情享受优美的自然风光与静谧的田园生活。
“这间民宿已被预定,客人一行下午就到。”安徽青舍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任荣热情介绍,国庆假期青舍已经一床难求,预约订单排到年底。2019年,回乡创业的她享受到了好政策,开设农家乐、改造庭院、试水电商,在她的带动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民宿生意红红火火,农副产品畅销各地。
依托太湖山国家森林公园、凌家滩遗址、老鹅汤特色美食,太湖村错位互补发展乡村旅游,CS基地、民宿、农家乐、玫瑰花基地、鹿苑、青梅套种绞股蓝基地等乡村旅游特色产业项目注入活力,村集体经济收入从零攀升至90万元,村民除了获得土地流转收益、农产品销售收入、房屋出租收入外,还能在家门口务工就业,实现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双倍增。
57岁的村民张爱国原先在镇上扛水泥包,任荣聘请她为青舍3号院管家后,她每天将小院布置得整洁温馨,迎来送往八方来客,“工作体面不累,一年挣4万多元,还能照应家里两个孙子,真好得很!”她笑容满面地说。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为了让农民群众的腰包更鼓,含山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坚持规划引领,稳步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引入临安乡村运营模式,打造一条串联全县景区景点景道、南北两大片区、10个A级景区、N个民宿、景点、旅游村的“1+2+10+N”文旅发展空间布局;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开发全域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工程。
立足乡村旅游一盘棋,含山县发展特色产业、整合各类资源、加快三产融合发展……多措并举促农民增收,村民的老鹅、螃蟹、蔬果、瓜蒌子、粉丝、茶油等新鲜绿色食材也搭上了农旅融合的“快车”,通过线上线下的渠道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游客乘兴而来,满载而归,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远山如黛,近水含烟,物阜民丰,千年祈愿。
一肩担起乡村振兴的“致富梦”,一肩支撑农业强县的“大舞台”,含山县步履铿锵走出一条新时代的“三农”发展之路,那是属于劳动者、奋斗者、创新者的康庄大道。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22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