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7月26日,由贵州省果蔬行业协会魔芋分会主办的2025年贵州魔芋种植技术培训会在安顺市西秀区举行,来自贵州、广西、云南、新疆、四川、陕西、山东等地的100多家魔芋种植企业和种植户参加培训。
种植技术培训会现场
值得关注的是,这场在贵州举办的魔芋种植技术培训会,近80%学员来自省外。
“十年发展,贵州魔芋产业从‘技术跟班’到‘技术引领’,这不仅是一场培训会形式的转变,更是贵州魔芋产业实力与自信的破茧成蝶。”贵州省果蔬行业协会魔芋分会副会长锁才邦表示,贵州独特的立体气候、多样的生态环境、破碎的土地资源,曾经是制约魔芋种植业发展的“短板”。多年发展,我们通过“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攻克了不同海拔、不同生态区魔芋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技术;从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利用到优良品种选育引进与推广;从“粮魔套种”到“林下魔芋”“庭院经济”等山地特色模式的应用;从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到抗连作障碍技术的研发,立足黔山秀水,闯出了一条贵州特色的发展路。
据了解,培训针对魔芋种植企业的需求,精心设置了品种选择、种芋处理、土地选择、耕作播种、精准施肥、病害防控等课程内容。让贵州标准更清晰,让贵州方案更完善。
种植技术培训会现场
“长期以来,魔芋生产中存在种苗抗病性较差、繁殖系数低等问题,严重制约着魔芋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安顺市农业科学院、贵州高原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安顺综合试验站高级农艺师吴家丽以“花魔芋试管苗及原原种繁育技术”为主题,为培训学员开讲“第一课”。
吴家丽说,通过魔芋试管苗和原原种繁育,可创新培育优质魔芋种苗(种芋),解决魔芋种性退化、病害严重等现状,提高魔芋组培扩繁系数和产量,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种植户经济收入,为产业发展提供繁育技术支撑。
近年来,贵州魔芋产业发展快速,原因之一正是不满足于照搬现有经验,而是结合立足当地特点,在大量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因此培育和发展了一批本土的“土专家”“田秀才”。贵州安顺魔芋小哥种植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小进和贵州永越魔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德永便是其中佼佼者。
培训会上,陈小进从种植选种、小型微耕机种植技术应用、田间管理技术等方面,为学员们带来干货满满的实操教学。王德永则系统分析了花魔芋、白魔芋、杂交魔芋、珠芽魔芋等品种的特性,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土壤成分,手把手教授选种技巧。
示范基地现场观摩
来自遵义市播州区的种植户林德祥是魔芋行业的“新兵”。他说,“今天的培训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实操,听了之后大为受用。”林德祥之前常年在山东发展,去年回到贵州以后,就打算留在家乡,多番考察之后,才选定魔芋这个产业。他表示,现场学习了这么多成功的经验,终于吃下了“定心丸”,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当天下午,学员们还走进位于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银山村的贵州高原特色蔬菜产业技术示范基地,实地观摩“魔芋高密度+机械开沟(培土)+植保无人机防控病虫害”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同时在新品种试验基地,详细了解不同品种的优劣势和田间表现。
记者留意到,现场参加培训还有不少年轻的面孔,来自湖北恩施的96后小伙曾耀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家乡发展种植魔芋600余亩,从创业青年到产业带头人,曾耀说,从种植之初,就与贵州魔芋种植企业深度合作,通过引进贵州种植模式,实现了亩产20%左右的提升。
了解新品种
产业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科技创新释放的生产力。
从2000亩产业示范基地到带动农户3万户,推广种植10万亩……锁才邦将毕节市威宁县“麻乍模式”的成功归结为:技术示范和市场引领。
锁才邦说,魔芋种植技术要求高,特别是占中国90%以上种植面积和产量的花魔芋,长期受到软腐病、白绢病等危害,缺乏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技术的支撑,制约产业发展。
为攻克魔芋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的技术难题,从2014年起,贵州魔芋首席专家,贵州省生物技术研究所魔芋研究室主任、贵州省果蔬行业协会魔芋分会会长丁海兵牵头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重大技术问题进行研发,先后联合了毕节市中药研究所、威宁县山地特色农业科学研究所进行技术攻关,集成了“高海拔区域魔芋保墒增温避雨控草技术”“种芋包衣技术”“魔芋防治补病害综合防控技术”“生态控草技术”等成果,为当地魔芋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10年间,贵州魔芋种植成功率从20%至30%提高到现在50%至60%,由团队指导的区域实现80%至90%。
丁海兵表示,希望通过搭建产业技术培训的平台,实现技术的快速复制,推动产业快速发展,让贵州成为全国魔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策源地。同时,这不仅是一次单向的技术输出,更是一场行业的双向交流,通过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让贵州行业企业了解全国产业发展动向,也为产业科学研究和提供了更丰富的实验样本。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何登成
编辑 王雨
二审 谌贵璇
三审 李玲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7-28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