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河南是人口大省,也是体育大省,群众健身需求大,地域特色项目多,体育消费空间广,同时有着厚重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具备推动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天然优势。
近年来,我省高标准谋划、高起点布局,不断推动体育和旅游深度融合。在顶层设计上,先后出台《加快建设体育河南实施方案》《“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进一步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在具体实施上,以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等知名景区为依托,串联登山步道、滑雪场、滑翔伞基地等体育场所,积极打造品牌赛事,持续开展“跟着赛事去旅行”和“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等活动,同时大力发展航空、山地、水上、冰雪等户外运动产业,形成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产品与服务品牌彰显、业态与模式持续创新的“体育+”发展新格局,为加快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是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途径
在“健康中国”战略与着力推进文化繁荣兴盛的双重驱动下,体育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途径,具体表现有:
一是拓宽延伸产业链,形成集聚效应。体育旅游融合可显著提升产业附加值,以新乡宝泉旅游区为例,其通过“太行第一弯”悬崖项目、全国徒步大会等创新业态,2025年暑期单日游客量突破3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餐饮收入同比增长40%。
二是活化历史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体育旅游为文化资源提供沉浸式传播场景,安阳林虑山滑翔伞基地将《封神演义》中的“御风而行”文化符号转化为低空飞行体验,2024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占比达15%。郑州通过“体育+非遗”模式,在黄河徒步活动中融入汴绣、钧瓷制作体验,使传统文化参与度提升60%。
三是实现消费升级,创造高品质生活。体育旅游融合推动全民健身与消费升级,焦作云台山通过登山步道、攀岩基地等设施建设,使周边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从2018年的32%提升至2025年的58%。同时,济源王屋山景区通过“体育+研学”模式,开发出地质探险、星空观测等课程,创造就业岗位2000余个,带动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1.2万元。
二、河南加快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河南旅游市场不断扩大,体育旅游融合已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我省在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不均衡。区域发展不均衡,郑汴洛焦等地区凭借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集中了全省八成以上的体育旅游项目、赛事资源及配套设施,而豫东、豫南等地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却相对滞后。业态发展不均衡,全省80%的体育旅游项目集中于登山、漂流等传统业态,未能充分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形成差异化产品。季节性限制进一步加剧了供给失衡,北方气候导致冬季冰雪项目依赖人工场地,夏季户外运动受高温制约,而春秋季文化体验类项目开发不足。科技融合不均衡,多数产品停留在赛事观赏和基础体验层面,文化资源如历史遗迹、民俗文化等未被有效融入体育旅游产品,缺乏沉浸式场景打造等深度开发。这些不均衡问题不仅制约了全省体育旅游整体潜力的释放,也影响了产业空间的优化布局。
二是体育旅游市场机制存在短板。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不畅,体育、文旅、自然资源等多部门权责交叉,项目审批流程复杂,审批周期较长,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品牌培育与竞争力不足,全省国家级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仅23个,与山东(45个)、四川(38个)等先进省份差距显著,现有品牌多集中于传统武术、太极拳等单一领域,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复合型体育旅游品牌,国际知名度与市场号召力有待提升。营销策略滞后且投入低效,河南体育旅游宣传长期处于低级阶段,宣传方式单调、资金投入匮乏,传播覆盖面有限,热门项目后续宣传缺位,相较于其他旅游发达城市,在宣传推广、市场营销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难以形成持续的市场吸引力。
三是体育旅游服务保障体系存在弱项。配套设施存在滞后,全省4A级及以上景区中,配备专业运动急救站的不足一半,登山步道、骑行绿道等户外运动设施中,符合国际安全规范和环保标准的占比较低。专业人才缺口严重,体育旅游对从业者要求兼具体育技能、旅游服务、应急处置等多重能力。但当前行业内同时具备专业资质和实战经验的专业人才匮乏,全省体育旅游相关岗位从业人员中,持有导游证、户外运动指导员证、急救员证等跨领域认证的比例极少,赛事策划、线路设计等专业岗位更是长期依赖外地团队支援,安全风险防控能力薄弱。
三、河南省加快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动体育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 立足我省实际,需要从深化资源整合、完善体制机制、夯实服务保障等方面入手。
一是深化资源整合,开发“体育+文化”深度体验。联动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体育旅游产业集群,比如,在巩固郑汴洛焦核心区产业优势的同时,通过设立区域协同发展基金,依托豫东、豫南等地特色资源开发,发挥各地山水和文化资源优势,打造黄河流域城市共同发展。推进传统内容升级,在传统武术、登山、漂流等经典项目基础上,深度开发“少林武术+禅修”“太极拳+康养”等文化体验型项目。扶持新兴项目孵化,开发滑翔伞、热气球等项目,利用VR技术还原“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场景,打造历史主题电竞基地;打造赛事文化符号和沉浸式场景演出的文化深化工程,如将甲骨文、唐三彩等文化元素植入赛事IP设计,在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等遗址开发考古探险、夜游光影秀等交互项目,构建“可触摸的历史”体验场景。
二是完善体制机制,打造品牌创新宣传。制定战略规划及实施细则,加大财政投入与固定资产投资,通过税收减免、拓宽融资渠道、设立专项资金等举措,降低企业成本,夯实产业融合的经济基础,推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构建科学、规范、高效的体育产业管理体系,确保政府监管有力、行业自律规范、企业守法经营。拉长产业链条,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品牌赛事,丰富体育旅游场景供给,持续创造新场景、新玩法,吸引更多消费者,推动景区从“观赏游”向“体验游”“沉浸游”转型。创新宣传渠道,深化跨区域联动宣传,通过线路重组与联合推广,与周边省市旅游节点形成战略同盟,构建区域协同网络,强化品牌集群效应。借力重大赛事活动引流,引入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或节庆活动,通过口碑发酵形成持续关注热点。策划专题营销活动,主动参与国内外体育旅游展会,通过沉浸式体验与互动展示提升项目曝光率,提升品牌认知度与市场竞争力。
三是夯实服务保障,强化专业人才培养。完善配套设施建设,要求体育旅游活动安全保障设施强制配置,保障日常监督维护;建立体育旅游项目分级管理制度,高风险项目,实施“一项目一预案”动态监管。优化公共服务设施,从交通、住宿到餐饮,打造多样化、特色化的服务体验。整合信息技术资源,通过官方手机应用程序、体育赛事的官方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等正规渠道,提供各项赛事活动的详细信息、报名通道。培养适合融合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教育部门联动,在高校增设体育旅游融合课程,促使高校和景区等文旅产业共建实训平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设立体育旅游相关专业;从社会广纳优秀相关行业人才,如引进社会体育指导员、退役运动员等跨界人才;健全相关人员的保障机制,提供有引力的福利待遇,将行业人才留好用好。
(作者: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 靳泽旭)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0-10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