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中国古代王朝对于各国朝贡交往极为看重,往往给予前来朝贡的国家使节封侯以赏赐和礼品,招待使节食宿,这就需要设置一个专门接待外国使节的机构,这个机构就是鸿胪寺。
“鸿胪”一词,东汉学者应劭解读为“鸿,声也;胪,传也,所以传声赞导,故曰鸿胪”。也就是说,“鸿胪”代表着传达信息,指代的便是对外交往。秦朝时期设置典客负责对外交往事宜,汉武帝改为大鸿胪和大行令,也是位列九卿,掌管“九宾之事”。但此时的大鸿胪还没有鸿胪寺,直到隋朝,鸿胪寺制度才正式建立起来。鸿胪寺曾被隋文帝并入太常寺,在炀帝时期又拎出来单独设置,还设置了接待外国使节的四方馆给鸿胪寺管理。
唐代,鸿胪寺机构完善,设置鸿胪寺卿一人,少卿二人,丞、主簿、录事、及府、史、亭长、掌固等数人,掌管典客、司仪两个官署署,编制为255人,比大理寺的规模略小一点。鸿胪卿负责接待宾客及凶仪之事,品级为从三品,与光禄寺卿一样。
游戏《大话西游3》中的大鸿胪寺一角
宋代喜欢以“判”字设置官员,在太常寺设置判寺,在鸿胪寺也设置一个判寺事,担任实际的一把手。元代时期,鸿胪寺和太常寺一样被划归其他中央机关。明太祖朱元璋重新设置鸿胪寺,据《明史·职官志三》记载:“鸿胪[寺]掌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明成祖迁都北京后,鸿胪寺在南京也设了“分部”,寺卿为正四品,多来自朝廷培养的儒生和属官,可以帮助朝廷对外宾传递明朝文化的橄榄枝。清代除了分设满汉寺卿,将级别降为正四品外,基本也没有变化。正因为鸿胪寺的外交职能,后来我们熟悉的寺庙中的“寺”便由此得名。
洛阳白马寺
东汉明帝时期,朝廷派出的西行天竺求法的使者回来,给中原王朝带回两位僧人,并受到鸿胪寺的热情接待。第二年,汉明帝下令在洛阳城雍门西面,按天竺僧人居住的园林样式为这两位印度僧人建造房屋,被东汉王朝称为“寺”,即“白马寺”。这里的“寺”就取自鸿胪寺的名字,此后一直沿用下去,逐渐成为佛教庙宇的称呼。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05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