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聊聊“中华第一龙”张凤祥的历史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2-21 18:58: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2020年10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了一批国宝中的精品,引来了世人的关注和热议。而在这些国宝中,其中最吸引人的是有着“中华第一龙”之称的“C形碧玉龙”。正因对该文物的研究发现,将中华文明再次提前了1000年之久。

聊聊“中华第一龙”张凤祥的历史

C形碧玉龙是红山文化考古中所发现的最有影响力的文物,它高为二十六厘米,外形呈现C形,通体为墨绿色,有着对称的双鼻孔,其形状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因此被认为中华第一龙。

悠久的中国龙文化

龙在神话故事里是一种能吞云覆雨、善变化的动物,而对中国人而言,它是一种符号、意蕴,在炎黄子孙心中有着无可替代的情感归宿。

中华子孙自称“龙的传人”,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国一直以“龙的国度”自居,而“龙的精神”也象征着中国人民坚强、创新、勤劳、英勇、诚信的精神面貌。

上古传说中,始祖伏羲、女娲、黄帝、炎帝等,多被刻画为龙身人首的人物,因此中华民族才被称为龙的传人。而在农耕文化的封建时期,龙被认为是呼风唤雨的神物,一旦出现旱灾,百姓们就会祈祷龙王显灵,早早降雨。

聊聊“中华第一龙”张凤祥的历史

而随着中国人的“天帝崇拜,龙成为人间帝王的化身,那些皇帝都自称为真龙天子。这之后,龙的形象归为皇家专有,皇帝的旗袍、龙椅、器皿、宫室、旗章等都有浓郁的龙文化符号。

秦始皇将自己称为“祖龙”,而汉高祖刘邦为了彰显自己是顺应天意,编造了“龙种”故事,以表达自己“受命于天”,后世统治者大多都会将自己和“龙”联系起来。

正是远古时期的“龙图腾”信仰,再加上封建时期的政治统治需要,从而让“龙”活在中国百姓心中,成为神圣、吉祥的化身。

如今,龙在中国人心中已经具现化,又鳞又角也有瓜,还有鬣、须、足,可隐身可变化,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可以呼风唤雨。

然而,世界上并没有“龙”这种生物,但中国的“十二生肖”中,除了龙,其他的生物均为生活中存在的,如果龙是虚构的,为何会被祖先列为十二生肖内呢?

聊聊“中华第一龙”张凤祥的历史

史前到底有没有龙?它是真实存在的生物还是图腾?这些问题一直让无数人追寻探究,但一直没找到答案。

但如今专家却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寻找了“C形”碧玉龙,并将其列为“中华第一龙”,这也验证了中华民族正是龙的传人。

农民犁地时挖出龙形“废铁”

那么这个文物到底是如何发现的?这还要说起1971年8月的事情,当时各地都在进行土地平整工作,对农田进行改良,并对水利工程完善,以方便耕作,粮食亩产更高。

家住内蒙赤峰翁牛特旗赛沁塔拉村的村民张凤祥,当时他才不过十七岁,但已经投入农田生产中,并跟着生产队四处工作。

一天,张凤祥吃完午饭后,在生产队队长的要求下,和两个村民一同来到一国营林场工作。到了林场后,他们又在领导的指导下,来到文冠果林地修梯田,也就是将山林改造为农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聊聊“中华第一龙”张凤祥的历史

张凤祥所在的林地是一个小山,别看并不是太高,但山呈现出东西走向,且连绵三公里,如同一个“龙脉”,西面是龙头,距离地面高度为一百米,东面是龙尾,一直延伸到湖中。

而文冠果林地刚好在这个龙脉山的中间位置,且是一个偏南的阳坡。此时正值8月,一年最热的时候,张凤祥干了一会儿就汗流浃背,尽管工作辛苦,但他还是要干下去,不然的话是领不到工分的,那个年代农民每天都不能闲着。

不过工作之余,张凤祥一直和两个社员聊天谈话,这样也就不觉得辛苦,时间也过得很快,马上就到了下午五点了,想着快要回家了,张凤祥干劲更是十足,争取早点将这一片的土刨一遍,这样就能早点回家。

在一颗果树旁挖“鱼鳞坑”时,突然铁锹像是碰到了什么东西,张凤祥连忙俯下身子,将土扒开,发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青石板,其石板十分光滑平整,显然不是普通的石头。

聊聊“中华第一龙”张凤祥的历史

张凤祥好奇,为何在这个地方会有青石板出现?他连忙喊其他村民过来观看,村民见状摇摇头,不知这里为何会有石块,提议再往下挖试试看。

张凤祥连忙用手往下扒,这才发现石板下面别有洞天,露出了一个小碎石堆叠起来的石洞。这个洞看上去方方正正,里面黑乎乎的,什么东西都看不清。

张凤祥用树枝探了探洞穴,发现它有两尺深,四周为垂直状,洞口和洞底大小相当,直径约为一尺之多。看到这个奇怪的洞穴,张凤祥即便没见过什么世面,也知道它并非寻常洞穴。

后来回忆时,张凤祥称:“当时我在村后不远的地方挖鱼鳞坑,铁锹突然碰到了石块,用手摸了摸,发现了一个光滑的石洞,因好奇心的催动,我连忙将四周的石头捡拾干净,随即从中摸出了一个冰凉的东西,第一感觉像是个马蹄子一样。

质地比较坚硬,拿在手里很沉,我以为它是废铁,也就是铁钩子,因为这个圆环形状的物体锈迹斑斑。我用手比划了一下,长大概三十厘米,直径为六厘米。

聊聊“中华第一龙”张凤祥的历史

看上面都是锈迹,我用铁锹磨了磨,但并没有将上面的锈去除,旁边的社员走了过来,发现我挖出了一个灰白色环形物体,也以为是铁钩子,看了后也就没继续研究。”

紧接着,张凤祥又在洞穴附近挖了挖土,不过除了碎石子外,没有其他的发现。

到了收工回家后,张凤祥想起下午挖到的铁钩子,他想着就算已经上锈了,到了废铁站也能卖上一毛钱,这样还能给孩子卖糖果吃呢。因此他走之前,来到了那个树下,将“铁圈子”带回家里。

到了家里后,父亲张金贵已经做好了饭,正等着他洗手上桌。看着他手里拿着的铁圈子,父亲很是好奇,问了他哪里来的。张凤祥将白天发生的经过说了出来,父亲将其拿在手里看了看,并没有发现什么名堂,也就没什么兴趣。

聊聊“中华第一龙”张凤祥的历史

不过为了分辨其是不是铁,张凤祥决定用水进行清洗,看看它到底是什么材质的。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将上面的锈迹除去。他用手试了试重量,发现并不轻。

第二天,张凤祥又找来村里其他人,看看自己手里的东西是什么,但大家仔细研究了半天,并没有发现这是什么,认为这个不值钱,没什么好研究的。

就这样,张凤祥只好将其丢在一旁,准备抽个时间将其卖到废铁站去,继续向往常一样上山整顿土地。

原来是一枚玉器

不过张凤祥的弟弟张凤良当时才六岁,正是调皮捣蛋的时候,每天到处折腾,家里也舍不得打他。张金贵想着,家里不是有那个铁圈子,可以给孩子当玩具玩。

就这样,张金贵将其从角落里捡了出来,再找来一根麻绳拴上,让孩子拉着玩。就这样,张凤良每天风风火火地跑来跑去,拉着铁圈子四处玩耍。

聊聊“中华第一龙”张凤祥的历史

当时农村还比较贫困,根本就没什么像样的玩具,就算是泥巴都能玩上一天。有了这个大铁圈子后,张凤良当时就爱上了这个东西,拿着铁圈子各种摆弄,怎么高兴怎么玩耍,其他小伙伴看了后也十分羡慕,争着抢着要这个玩具。

张凤祥得知弟弟将“铁圈子”当成玩具后,并没有什么不开心,毕竟就算卖到废铁站也只能卖出一毛钱,买上一些糖吃。给弟弟当玩具玩,等他年龄大了后不玩了自己再卖出去也一样。

没想因弟弟长时间的摆弄,“铁圈子”上面的土锈开始脱落下来,露出了光滑的一面。

一天,张凤良拖着铁圈子去外面玩耍,一个七十多岁的陈老太太正在河边洗衣服。她朝着孩子的方向看了几眼,没想竟然发现了刺眼的光芒。

陈老太太好奇,那个不是锈迹斑斑的“铁圈子”吗?为何还能反射这么刺眼的光芒?又联想到这个铁圈子的来历还没被定性,认为其中必有蹊跷。

想到这里,陈老太太立马叫住了孩子,让孩子把“铁圈”拿给她看看。谁知孩子正在兴奋头上,不肯停下脚步。

聊聊“中华第一龙”张凤祥的历史

陈老太太笑道:“来来,奶奶这有糖果吃,只要你给奶奶看一下,奶奶就给你吃。”张凤良听了后果然停下脚步,眼巴巴看着陈老太太,等着吃糖呢。

就这样,陈老太太用一颗糖果换来了“铁圈”,她将铁圈放在水里,将上面的尘土和杂物洗净,有了惊人的发现:“咦,这不是一块玉吗?”

陈老太太出生自大户人家,她还是有一些见识的,对玉石文物等很是了解,她断定这并不是废铁,应该是一块玉石雕琢的物品。

不过至于它是什么东西,又有什么用,陈老太太怎么琢磨也没能明白所以然,但她知道能在地下挖出这个文物,那可能是古人的随葬品,如果是真的,这个东西不简单啊。

思考了一会儿,陈老太太就领着孩子来到张家,此时的张凤祥正在农场干活,父亲张金贵在家里劈柴火。

聊聊“中华第一龙”张凤祥的历史

陈老太太进门就说:“老张,老张,今天你得感谢感谢我了,你儿子手里这个东西不简单啊,不简单!”

张金贵听了这句话后,立马放下手里的斧头,向陈老太太走去,嘴里说:“什么不简单,你好好说清楚,别着急。”

陈老太太笑着说:“别着急,老张,你自己看看这个铁圈,你有什么发现没?”

张金贵接过了“铁圈子”,对着其仔细打量一番,他这才发现,原本锈迹斑斑的铁圈,上面都土锈已经磨掉了,露出了润滑如玉般的质感。

看到这里,张金贵很是激动,没想儿子竟然捡到了一个玉石,这运气也太好了,如果用其打烟嘴,应该是非常好的。

原来,当地牧民有“赏鼻烟壶”、“玉石烟袋嘴”的爱好,不过玉石本身就不容易得来,更别说制作烟袋嘴了。一般都是当地有地位的人,才能拥有烟袋嘴。

聊聊“中华第一龙”张凤祥的历史

听了张金贵的想法后,陈老太太没好气地说道:“瞧你那点出息,你就忘不了你的烟袋嘴,这块玉子质地不错,且还是从地下挖出来的,说不定是出自哪个大人物之手,你应该将其好好保管,别再给孩子当玩具玩了。”

张金贵说:“如果这真是玉石,这么大的家伙,我制作烟嘴能用上多少玉石?”

陈老太太只能无奈叹息,嘲笑张金贵不懂文物,临走前劝他找个行内人看看这东西到底有什么用,有没有价值。

看似张金贵嘻嘻哈哈的样子,似乎对这个玉石不当回事。但当陈老太太走了后,他就拿出了一块红布,将其包裹起来,并放在比较隐蔽的地方,生怕被人偷走。

晚上,张凤祥回到家里后,父亲立马将这一好消息告诉他,并庆幸他当时没有当成废铁卖掉,不然可就亏大了。

张凤祥对其仔细打量了一番,发现它通体为墨绿色,看上去晶莹剔透,材质细润,就是不知道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

聊聊“中华第一龙”张凤祥的历史

当时不仅张凤祥没有辨识出它是“龙形”之物,其他人也没有认出来。反而,第二天村里不少村民上门,希望能看看这个玉石的风采。但有些人却不怀好意,提出可以用来制作烟袋嘴,这么大的玉石能制作好几个了。

尽管张金贵不是太情愿,可他也不敢拒绝。要知道当时正是“破四旧、立四新”的年代,很多文物在当年遭到了毁坏,其中就有很多龙形器物。如果张金贵拒绝村民的提议,一旦有人举报是文物,那不仅文物要被摧毁,张家也要受牵连。

不过当村民将这个玉圈子拿到作坊时,作坊的人对其看了看,发现它并不是白玉、透玉,材质不是太好,且上面还有裂纹,制不出太好的烟袋嘴子,因此这个“玉圈子”才逃过一劫,又还到张金贵父子手里。

捐赠文物馆奖励30元

然而,张家父子怀揣着这个东西,愈发感觉它不简单,如果真的是文物,万一被人举报可就惨了。第二天,张金贵就将这个文物拿到公社的文化站,请工作人员鉴定它到底是什么。

谁知对方只是抬头看了一下,不屑表示:“这个也能算文物吗?不就是破玉石吗?品质也不是太好,有什么好紧张的,赶紧拿回家吧。”

聊聊“中华第一龙”张凤祥的历史

张金贵却不这么认为,这个玉圈子背后有一个孔,看上去像是蛇又像是龙,显然不是随便制造的。他又先后拜访了几个专家,但仍然没分辨是什么东西。

几次探访落空,张金贵对这个东西产生了怀疑,难道它真的只是下品玉石吗?无奈之下,他只好将其交给大队支部书记,准备将这个宝贝交给公社集体。

然而,大队书记韩荣也拒绝收留,说:“你还是交给文化馆吧,上次去的时候,他们馆长没有来,这次你直接找他们馆长,再问他们要一笔工钱,相信他们会给的。”

就这样,1971年10月,张金贵走了数十里山路,再一次来到了翁牛特旗文化馆,接待她的是一个中年女馆员,她毫无表情地接了宝物,粗略打量了一番,说:“这个东西不值钱,上次不是说过了吗?你们还是拿回去吧。”

张金贵再次受挫,只好将文物带了回来,又一次找到了书记韩荣,韩荣得知后,亲自打听了馆长的日程安排,并让张金贵再跑一趟。

聊聊“中华第一龙”张凤祥的历史

这一次,张金贵如愿将宝物捐赠给了旗文化馆的副馆长王志富。王馆长听闻张金贵先后三次拜访文化馆,对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很是感动,认为他很不容易,自掏腰包拿出了一个月的工资三十元,奖励张金贵、张凤祥父子。

就这样,这个文物几经波折后终于有了归宿。不过即便被文化馆收藏,但这个玉依旧没有得到重视,反而被锁在普通的柜子里,工作人员对其也不上心,搬运古董时从来不轻拿轻放,一点也不担心它会摔着。

其实,在王志富的心里,对这个文物还是十分好奇的,他进行研究发现,“玉圈子”似乎是鹿眼、蛇身、猪鼻和马鬃,隐约间透露着沧桑感,应该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东西。

“玉圈子”身份确认

1973年,王志富一次去辽宁博物馆出差时,想起了两年前的“玉圈子”,特意将它带了过去。并拜访了考古队队长李贵,希望对方看看它到底是什么来历。

聊聊“中华第一龙”张凤祥的历史

李贵是历史系高材生,且考古经验丰富,但他见到这个东西后,却发现自己在教材书里一直没见过此物,不能给出准确的答案。不过李贵却将这一消息汇报给了馆长李文信,在场的除了李文信,还有郭大顺。

郭大顺听了这个报告后,对“玉圈子”颇感兴趣,他希望能去这个玉石的出土地看看,看能发现出什么蛛丝马迹。

1975年时,担任考古队副队长的郭大顺,一次带领考古队在西拉沐沦河海金山发掘出了新石器遗址,又顺便亲自看了看玉圈子。但看完后,他摇摇头:“这也太奇怪了,这是什么风格的,为何从来没见过?”

此时社科院考古所副研究员刘观民也知道了这个东西,他看了后,说:“这是什么东西,目前无法给出准确的定论,不过我敢断定,它一定是红山文化时期的文物。”

聊聊“中华第一龙”张凤祥的历史

什么是红山文化?其实它是以内蒙赤峰红山后遗址命名,是北方新时器文化最重要的考古文化之一,距今约5000年到6500年,持续时间长达一千五百年之久。

红山文化玉器记录着北方史前的社会演变过程,记录着社会群体在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史实。

其实早在20世纪初就被日本学者考察发现,之后法、德、日等专家又多次前来内蒙赤峰考察,1935年时,日本学者发现了赤峰红山后遗址,并出土了陶器、石器在内的诸多器物,从而为研究红山文化提供了依据。

到了70年代后,考古专家陆续发现了诸多墓地,并发掘出了上百件玉器,而神秘的红山文化玉器也被众人所探知。

直到1984年红山文化有了重大考古突破,郭大顺考古团队发掘出了牛河梁遗址,挖掘出了一座五千年前、陪葬玉器的古墓,而墓主人胸前正摆放着两个精美的玉器,被认为是“玉猪龙”。

聊聊“中华第一龙”张凤祥的历史

此时翁牛特旗文化馆馆长贾鸿恩突然想到1971年征集的那件玉器,他认为这件玉器不简单,可能是和“玉猪龙”一样的珍稀文物,立马将这个玉器带到了北京。

他找到了考古学会理事长、专家苏秉琦,希望他能揭开这个玉器的神秘面纱。苏秉琦一边仔细端详着文物,一边了解这个玉器的出土时间和征集详情。在一番鉴定后,苏秉琦确定它是玉龙,也是红山文化的遗物。

而后,贾鸿恩、孙守道、郭大顺三位专家分别撰写了三篇文章,揭示了玉龙的真实面目,并将其命名为“C形碧玉龙”,它也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龙形玉,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见证,因此又被称为“中华第一龙”。

聊聊“中华第一龙”张凤祥的历史

西方国家一直不承认我国的五千年文明史,不过红山文化遗址的发掘,以及C形碧玉龙的发现,证明在长城以外地方也是先祖们生活的地方,也证明了史前时期就有“龙文化”的概念。

2008年8月,C形碧玉龙回到了阔别二十年的故土赤峰,并参加了精品文化展,无数专家都想亲手抚摸国宝,却被严令禁止,毕竟当时它的价值已不能用金钱衡量。

据悉,如今的C形碧玉龙保价十亿元,而当年十七岁的少年张凤祥,四十四年后接到了专家的邀请,去往中国国家博物馆,见证自己当年挖出来的“铁钩子”,已成为一级国宝。

张凤祥激动不已,他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挖掘的经过,并表示能再次见到已十分满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21 21: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河北沧州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十五年初心不改,只为救人
...院的采集室里,一场生命的接力赛正在进行。来自沧州的张凤荣女士经过5个多小时的努力,共采集393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至此,张凤荣成为中华骨髓库第16645例、河北省第726例
2023-12-21 18:42:00
承德双桥:时雨及芒种 四野皆插秧
...芒种” 又名“忙种”,意为“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 张凤娟摄6月4日,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志愿服务总队理论宣讲分队走进双峰寺镇东坎村,开展了“传承红色文化·行走的公益课堂——二
2023-06-05 17:46:00
争当标杆示范 立潮头奋楫先行——聊城体彩代销者张凤仙
...人行我就行!”这是聊城市高唐县3725025818体彩店销售员张凤仙的一句口头禅。十二年前,由于所在企业的不景气,张凤仙选择加入了山东体彩的销售队伍。凭着那股不认输的拼劲一路
2023-12-08 10:24:00
10年前,湖南25岁女孩嫁给70岁老头,婚后诞下一子,现状如何?
...、合家欢乐的温馨画面。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农妇张凤竟笑脸盈盈地向记者介绍:“他叫文长林,是我的先生。”文长林一家三口据悉,张凤与文长林相差45岁,是名副其实的“爷孙恋”,
2023-10-10 09:35:00
以长嫂之名 尽父母之责
本文转自:今晚报西青区郦景园社区居民张凤娥40年无私照顾智力残疾小叔子以长嫂之名 尽父母之责每天早上,家住西青区中北镇郦景园社区的张凤娥都会早早起床,为63岁的小叔子石鸿杰做早饭
2023-12-28 01:27:00
【我的幸福时代】张凤:养猪酿酒 双向增收
每天起了床 ,张凤都要先到猪舍里转一转。40多头猪,养殖起来并不简单,她不敢大意。看完了猪舍的情况后,张凤就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泡米淘蒸、凉冷撒酒曲、保温发酵。粮食酿酒,酒糟养猪
2024-03-11 23:36:00
最强爷孙恋,26岁姑娘倒追71岁老头为他生儿子,如今结局有些唏嘘
...验?«——【·童年唯一的光·】——»2001年,对十六岁的张凤是十分艰难痛苦的一年。她出生在湖南的一个贫苦山村中,家里有五个孩子,张凤在家里排名老幺却没受过什么偏爱。 刚出
2024-03-12 11:15:00
本文转自:通辽日报□文轩张凤娟是科尔沁区建国街道的退休干部,退休不退岗,现在还继续义务工作在老年新村。丈夫王春雷是建国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主任,工作和生活中一直理解、支持并协助妻子张
2023-02-01 07:36:00
精研技艺  维护仪表(工匠绝活)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中石油抚顺石化公司仪表首席技师张凤光——精研技艺 维护仪表(工匠绝活)本报记者 刘佳华《 人民日报 》( 2023年09月12日 第 06 版)【绝活看点】张凤
2023-09-12 06:0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