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黔西南日报
乡村教师史仕才:
带领学生走进“机器人世界”
“曲线路口设置为十字路口,冲过距离设置成0.5秒,我们一起来看看能否完成行驶任务。”站在一张写有“畅游金州机器人普及赛”的行驶路线图上,兴义市泥凼镇坡尾小学老师史仕才,正在认真地指导学校创客社团的学生们如何编程,当机器人顺利驶过既定路线时,教室里响起阵阵掌声。
今年42岁的史仕才,2000年从兴义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一直在泥凼镇的村小教书,至今已从教23年。凭着对乡村教育的热爱与执着探索,从为家乡的孩子有书读,到组建创客社团带领学生参加全国比赛并获奖,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仅丰富了乡村课堂的内容,还让山里的孩子们打开了认知外面世界的一扇窗。
科技的“种子”早已萌芽
“我小时候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谈到自己对科技方面的兴趣,史仕才表示还得感谢读书时遇到的一位从省外来贵州教学的老师,“当年他给我看了一张照片,上面是一台大型机器,老师一边给我看照片,一边给我展望了未来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诸多场景。”
虽然那时信息闭塞,但一颗科技创新的“种子”已在史仕才心里生根发芽。最终,凭着刻苦努力,他考上了兴义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来到镇上的乌舍小学任教。
从小就在泥凼镇长大的史仕才,深知农村孩子上学不易,在他所任教的六年级班里,甚至有个比他小两岁,因家庭环境差晚入学的学生。为了拓宽学生的眼界,他下定决心,除了正常的语文教学,还要将科技方面的知识融入课堂,引导学生未来走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
“我喜欢说,他们喜欢听,没想到潜移默化中起到了效果。”史仕才对记者说道,比他小两岁的那名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初中毕业,后来在外打工学会了修电脑,通过自身的努力,如今开了家信息科技公司,年收入有五六十万。“那时候我就希望学生能有一技之长,争取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有一个更美好的人生。”
让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2004年,史仕才来到镇里的老寨小学,当时的科学课基本都是学生自己看书,遇到不懂的地方也很难得到科学解释,更别说做实验来加以验证了。为继续引导学生热爱科学,他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等方式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我学会了,再培训其他老师,最后把科学课正常开展了起来,普及了实验教育。”
2005年,国家推进远程教育,教育部门为学校配发了一台台式电脑、卫星接收设备和两台29英寸的彩色电视机,这可乐坏了史仕才,他想让学生了解外面先进教育方式的愿望终于有得以实现的途径。
2013年,泥凼镇当地普九验收过关后,教管中心想把史仕才留在镇中心小学任教,考虑到金竹凼村急需老师,他主动放弃了这个机会,选择去金竹凼小学教书。当时学校还没通网络,为了让学生享受到省外名校的优质教育,跟上时代步伐,他便用周末的时间跑到县城,上网下载最新的学习资源,结合远程教育课程,通过图片、视频、文本等方式来设计呈现,耳目一新的授课方式获得了学生们的喜爱。
“2016年我用这样的方式做了一节《教学点拼音教学》,在中央电化教育馆举办的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中荣获了三等奖。”提到这节课,史仕才仍掩饰不住喜悦,毕竟在当时的条件下,能让金竹凼的学生体验到北京名校最新的课程实属不易,这对于老式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创新。
留守儿童爱上“机器人”
随着互联网在乡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2020年,史仕才来到坡尾小学后,发现这里的硬件条件好了很多,不仅每个班都有一套“班班通”设备,办公电脑也基本满足需求。
为了激发乡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他邀请市科协的团队到学校进行科普活动。现场展示的3D打印笔、智能机器人、悬浮地球仪等先进的设备仪器,让学生们看傻了眼,听完老师的介绍,大家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觉得科技可以给家乡的发展带来巨大变化。
“当我宣布要组建创客社团时,学校里70多名学生就有三分之二报名。”史仕才说,创客社团的火热也激发了有厌学情绪学生的兴趣。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名留守未成年人,她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的奶奶也管不住她,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产生了厌学和叛逆心理。
“她家在山上,直线距离看着近,走路起码要花1个半小时。”史仕才经过多轮家访,发现她对科技十分感兴趣,于是让她来听一节机器人课。看着其他同学按照编程语言指挥机器人在地图上驶出的行动轨迹,她悄悄告诉史仕才,自己也想要加入创客社团学会编程。
“机器人课程对数学和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兴趣。”史仕才说,像她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只有激发了求知欲和想象力,他们才会返回校园,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学好基础学科,把思维打开,体验科技带来的乐趣。
参赛是想让学生走出大山
怎样把乡村小学的课程办出特色,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致?从2021年起,史仕才持续开展各类学生创客社团活动,并且带领30余名学生参加了省内外多场科技类赛事,获得过国赛三等奖3次;省级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地市级一等奖1次。他还被评为“第二届黔西南州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优秀指导教师,为坡尾小学培养了许多科技创新小能手。
就读六年级的田洪福就是其中一名学生,今年8月他在海南举行的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中,获得了三等奖。当记者和他聊起比赛规则、得分关键和机器人搭建要点时,腼腆的田洪福打开了话匣子,“能从村里来到海南和全国选手一起比拼,不但开阔了我的眼界,而且锻炼了我的胆量。回去后我要更加努力,争取考上省外的好大学。”
看见家乡的孩子在全国科技类竞赛中屡获奖项,史仕才很欣慰。他认为参加过全国大型赛事的孩子,会把大山外的所见所闻以及最新的科学知识带回学校分享,让同学们的学习更有后劲。
每次临近比赛,都是史仕才最忙碌的时候。由于乡村学生基础薄弱,像机器人这样的课程就得多加实践,因为教室有限,等所有学生放学后,他才召集创客社团的学生训练。
“一周至少练习3次,每次时长3至4个小时。”史仕才说,有时要训练到晚上七八点,他怕孩子挨饿,就提前买好晚饭,等他们填饱肚子才开始练习,结束后还要送离校远的孩子回家。
除了训练,史仕才要考虑购买机器人设备、外出参赛的交通和住宿费,仅靠自己微薄的工资肯定不够,为此,他劝说了几个老师一起承担部分费用,并联系到福建安溪一家企业捐赠了一万元,这才减轻了他的经济负担。
“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愿每个人都能够成就更好的自己。”史仕才说,这是他当乡村教师23年来的理念,为把创客活动向全镇推广,惠及更多的学生,2023年8月底,他来到泥凼镇中心小学,支持学校创建“机器人社团”。
谈到未来的规划,史仕才表示,在专业技术上,他希望成为学科带头人,使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而对于“机器人”社团,他希望引导更多的学生热爱科学,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智慧教育,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者: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申凌
值班总编 邓伯祥 编辑 袁 艳 校对 旷 宏 版式 舒 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26 09: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