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正月剃头,死舅”的俗语怎么来的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4-23 20:56: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春节刚过,当下正处于正月时期。正月是新年初始,人们都会把它当作是来年好运的开始,所以有不少“禁忌”。

我们在刷短视频时经常看到这样的搞笑视频:“外甥、外甥女找舅舅要钱,不给的话就要剪自己的头发”。我们才想起正月不剃头的禁忌习俗。比如“正月剃头,舅舅发愁”及“正月剃头死舅”等。

俗话说,娘亲舅大。外甥和外甥女怎么能在新春佳节“诅咒”舅舅呢?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遵循这一说法。

那么正月剃不剃头和别人八竿子打不着、不沾边的事,为什么舅舅要发愁、更严重的舅舅还会死掉呢?当然,这是一句愚昧迷信的说法。但是在一百年前,人们却对这样的说法深信不疑。甚至现在还有很多老一辈的人,也迷信这样的说法。

那么正月剃头舅舅发愁或者正月剃头死舅,这些民间忌讳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在传统文化中,古人一直以来的思想都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头发是父母给我们的,是我们身上非常重要的东西,丝毫不能损伤,我们要孝敬父母就从爱惜自己的身体开始。所以,我们看古人无论男女都是留着长发,大概就是受这种思想的影响。

当然古人也并非永远不理发。在《左传》里面曾提到有专门的的人为皇亲贵族理发,而且他们的理发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理发。在我们现在看来,理发就是剪头发,但是在那个时候理发并不代表剪头发,那时候的理发其实就是沐发与梳栉。

理发出现的时间其实很早,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据传说,在伏羲氏时期就有了理发的雏形,那个时候的理发就是椎髻,从此,汉人就有自己独特的发型了。而且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古代的时候不管是男是女都是选择留长发,而那个时候在理发的匠人也不叫理发师,而是称之为待诏、镊工,不过在民间倒是直接称他们为理发匠。

但是,并没有什么史料古籍记载过正月不剃头或者正月剃头和舅舅有关联的内容。

那么正月不剃头的忌讳总会有出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或者是什么事件出现的呢?有人提出,正月不剃头的忌讳是从1912年开始的。1912年是满清灭亡和民国建立的年份。此年3月5日的时候,民国大总统孙中山先生颁布了一项法令——剪辫令。法令命令民众把满清时期的辫子剪掉,去除封建陋习,做中华民国新国民。这条法令虽然是3月份颁布的,但是早在当年的正月,民间就已经掀起了剪辫子的风潮。

当然,有很多满清的遗老遗少抵制剪辫令,他们自己不愿意剪,也不允许晚辈们剪辫。他们甚至威胁说:“你要是剪掉辫子,我这个当舅舅的就不活了。”于是,就有了正月剃头死舅的说法。

但是,根据民俗学家的考证研究,得出正月不剃头的习俗并不是源自民国初年,而是早在清朝初期就有了。所以说,正月不剃头应该从满期入关后颁布的剃发令演变出来的。

满清剃发令是1644年颁布的一项强制老百姓剃发的法令。法令要求所有男子留“沙壶头”,即剃掉前额的头发,脑后扎一条辫子。于是,许多人把遵从传统习惯和怀念明朝的情感结合起来,约定每到正月里大家都不剃头,并将这个行动定为“思旧”,其意思就是“思念过的历史”。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口耳相传,以讹传讹,“思旧”的谐音就变成了“死舅”,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民俗习惯。这就是“正月剃头死舅”的由来,后来慢慢又演变出了“正月剃头舅舅发愁”之类的说法。

一个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能体现出人们对于很多事情的态度,而这个从清朝传下来的文化就体现了中国的文化核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人伦文化。当然,我们了解到这是一场“误会”,不要因为这场“误会”而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大家如果再听到这样的说法,可以一笑了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3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为什么说正月剃头死舅舅
为什么说正月剃头死舅舅?难道真的会死舅舅吗?这里面有什么典故眼见着春节又要快到了,农历新年,自然是一番热闹,不过,每逢过年期间,尤其是在正月里,规矩也是挺多。比如说,有那么一句俗
2024-04-13 19:51:00
“正月理发死舅舅”到底怎么来的?
作者:清洁工我国很多地方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传说。从科学的角度讲,这当然是一种迷信——若真有这样一种谋杀舅舅的犯罪手法,警察同志也很容易锁定“犯罪嫌疑人”。不过,某些“
2025-02-11 13:58:00
“正月剃头死舅舅”?专家:没有科学依据!
...世成被告”登上热搜。这也引发了不少网友讨论:“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是怎么来的?正月能不能理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专家认为,“正月剃头死舅舅”是一种没有科学依据的说法,其来
2024-02-24 07:57:00
“剃头伤舅舅”仅限端午节这一天,是怎么一回事呢
很多地方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传说。从科学的角度讲,这当然是一种迷信。“不剃头”成为正月禁忌伴以种种解说,比如它在清朝的原文本来不是“死舅”,而是“思旧”——“不剃头”是
2023-06-21 16:51:00
中心城区理发店顾客明显减少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得知,相传在古时候,有一个贫穷的剃头匠,他很爱自己的舅舅,但是到了正月却没钱给舅舅买礼物。正在为此发愁时,他突然想起一个办法,挑着剃头挑子到舅舅家给他剃头刮
2023-02-15 06:53:00
皇上头上长脓疮要剃头,为何一气之下杀了6个剃头匠
...应该是最熟悉不过了。但是不管是皇帝还是普通人都是要剃头发的,再加上雍正作为大清朝的皇帝,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所以在自己的仪表方面,更是多加注意了。基本上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定时
2023-05-02 16:28:00
婴儿半个月可以剃头吗
...,一些家长还是会预先为他们剪头发。所以,宝宝半个月能剃头吗?家长不要在宝宝半个月的时候用剃头。因为刚出生的宝宝,其皮肤娇嫩,抵抗力较弱,过早为他们剃头,容易损伤头皮,使细菌进
2023-05-15 10:05:00
雍正皇帝剃头,6个剃头匠被处死,一大师道:我来,然后笑着回来
雍正皇帝剃头,6个剃头匠被处死,一大师道:我来,然后笑着回来雍正皇帝,相信大家都从电视剧或书中多多少少了解到一些,在史册中记载着关于雍正剃头发的一件事,因为这个事,6个剃头师傅都
2024-08-25 18:37:00
本文转自:重庆晨报□罗昭伦剃头匠老蒋,腿有残疾,长得瘦瘦的,从不苟言笑,走路静悄悄的。从我记事起,他就一直在村里为大家剃头,数十年如一日。印象中,他手里提着一个工具箱,箱子里摆放
2023-10-16 01:5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沉肩挑山,砥砺攀登——记山东中烟滕州卷烟厂卷包车间“挑山工”於永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泰山,五岳之首,万千游客无不惊叹于泰山的雄奇俊秀,令人仰望。然而我,却折服于一群小人物
2025-09-04 10:15: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安琪“团长说今晚要走70里路,途中还要消灭800个敌人,我们就跑啊跑。在部队里,赶路不是用走的
2025-09-04 07:40:00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我们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不应只将目光锁定在硝烟弥漫的前线,更当看见如贵州这般沉默而坚韧的“战略大后方”
2025-09-03 23:32:00
烽火金叶:山东烟草的抗战传奇
鲁网9月3日讯八十载岁月流转,硝烟散尽,山河重光。当我们回望那段血火交织的抗战岁月,山东大地上一片片碧绿的烟田,竟在无声中化为民族救亡的“金色血脉”
2025-09-03 17:11:00
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西岸的石坡山上,矗立着一座庄严的墓碑。碑身正面镌刻着“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之墓”——这个名字被当地百姓铭记
2025-09-03 18:21:00
菏泽郓城九旬老兵观阅兵 见证从烽火岁月到盛世华章
大众网记者 李效谨 通讯员 崔如坤 郓城报道9月3日清晨,郓城的天空被轻柔的阴云笼罩,空气中弥漫着初秋的清爽。张文兰老人家门口那块“光荣之家”的牌匾
2025-09-03 18:49:00
编者按:抗日战争中,河南作为贯通南北的战略腹地与中原屏障首当敌锋,在烽火熔铸中承载深重苦难,于枪林弹雨中镌刻不屈抗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09-03 20:20:00
【黔言】抗战记忆永不磨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以不同形式开展纪念活动,缅怀英烈、重温历史。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2025-09-03 21:27:00
贵州八万多军民硬生生凿出来的“抗战生命线”:24道拐每一寸土地,都回荡着全民抗战、共赴国难的呐喊
80多年前,当警报的悲鸣第一次撕裂贵州高原湛蓝的天空,山河为之变色;晴隆二十四道拐上,不分昼夜轰鸣的引擎,是维系国脉的喘息
2025-09-03 21:59:00
《如寄》之力与美
张吉祥此题自觉有些怪——《如寄》那来的力?哪来的美?其力有二:一曰感染力。《如寄》一面世,即有学界耆宿如宋遂良、吕家乡等老一辈学者著文解读阐说
2025-09-03 22:14:00
一床如寄月斜风细:耿介耳的寄心与寻迹
李酉宏“一床如寄 月斜风细”,这八个字,是上世纪初被称作“江南三名士”之一高燮《点绛唇》中的两句,大意是指局促在狭小的床上
2025-09-03 22:15:00
这盛世如您所愿!老兵目光坚毅,向新型装备敬礼。
2025-09-03 14:32:00
李建礼: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鲁网9月3日讯(记者 刘斌)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这句诗,出自杜甫诗作《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好的书画作品,能够让观者心神为之一醉
2025-09-03 14:47:00
“我们只有反抗,只有斗争!”这是胶东特委书记理琪撰写的油印信件———《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中的名句。他以瘦弱之躯扛起胶东抗战大旗
2025-09-03 15:51:00
巾帼不让须眉的白衣战士张华英
张华英老人(左二)大众网记者 邢晨 通讯员 肖水莲 烟台报道烽火岁月里,山东胶东大地遍布抗争印记。在烟台黄渤海新区潮水镇潮水一村
2025-09-03 16: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