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自贡日报
□黄昱嘉
我是在姥姥家长大的。姥姥家在沱江河畔,一个拥有60多年厂龄的“三线企业”家属区。妈妈和表舅、表姨们从小也是在这里长大,读书求学、外出工作。
记忆中,那时小小的我最喜欢在姥姥怀里看浩浩荡荡的沱江水流过,远眺锁江塔影横贯沱江,看那残阳如血,看那青山绵绵;闻着茉莉、丁香、桂花、腊梅等四季花香,还有泥土草木的芬芳;听着一群老职工闲暇时聊天唠嗑,追思往昔,四川话、天津话、上海话和东北话等带有各种方言乡音的普通话绵贯于耳。
“四川的冬天可真冷啊!晚上睡在棚子里都是潮的。”那年,姥姥给我讲当初是如何跟着太姥姥、太姥爷从天津支援三线建设到四川来。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声中,一大批工人、干部、知识分子、军人等,从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内迁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先后建立起1100多个大中型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1965年初冬,太姥姥和太姥爷仅用了5天就做好了原单位的工作交接,辞别父母家人,拖着5个儿女坐了几天几夜的绿皮火车来到陌生的四川富顺。他们和上千名内援干部、工人、知识分子、军人及家属一起,在本地干部群众鼎力支持下,风餐露宿、开荒建厂,像蜜蜂筑巢一般挖呀挖、垒呀垒,一步步建设起晨光化工研究院,也建设了自己的新家,有宿舍、有食堂、有澡堂,还有医院、学校、供销社、邮局、电影院……从那时起,这片土地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成千人萤烛末光,增辉日月。
太姥姥和太姥爷到四川以后,直到上世纪80年代退休才回了趟天津探亲。他们去世之后,葬在为之奉献大半生的四川。听姥姥说,太姥爷是个经验丰富的工人,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听党话、跟党走”是他的终身信念。正因为有无数像他一样来自五湖四海的平凡人,才让这些“三线企业”蒸蒸日上,为祖国建设和地方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个人的痛苦与欢乐,融合在时代的阵痛与欢乐里。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晨光化工研究院也在历经嬗变,负重前行。我幼年时,姥爷带我去玩的晨光三厂老厂区已变成商业开发地,只剩下几株建厂之初种植的老桉树诉说着历史。在家属区,我姥姥家的房子还留着,听妈妈说已经有38年房龄,那里寄托了几代人的岁月与情感,是串联亲情的纽带——虽然姨姥姥、舅姥爷们都随着我表舅和表姨迁徙外地,但他们每次从外地回来总喜欢到姥姥家里聚聚,和还留在那里的老朋友们“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依然是四川话、天津话、上海话和东北话等带有各种方言乡音的普通话。聊成功、聊遗憾、聊失落,但只要心中有梦,眼中必然有光,便会为“国之大家”,建“己之小家”。
透过他们,我仿佛看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家国观念的执着与崇敬,镌刻于骨子里对“家”的浪漫主义情怀。他们有“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自嘲、“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沧桑,但更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初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抱负和“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豁达。我也读懂了“家”的意义,它既是一个实体,给我安居之所,为我遮风避雨,护我平安成长,亦为一种信念,传承血脉与精神,需我用心珍惜,努力守候,为之奋斗。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17 20: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