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战国时期封君和封侯制度是怎么来的?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1-06 20:12:00 来源:戏说三国

战国时代,各个诸侯征战不休,为了激励和奖赏,出现了一种脱胎于周朝的诸侯封爵制度,这就是封君,大家熟知的封君有孟尝君、春申君、信陵君等等,其实这种封君是诸侯国内一种过渡性质的爵位赏赐,是仅次于诸侯们自己的一种爵位。

战国时期封君和封侯制度是怎么来的?

商君卫鞅

但是在战国末期,各国又出现了一个全新的爵位,即封侯,比如吕不韦的文信侯,王贲的通武侯等等,要知道战国时期封君是比较常见的,且封君基本宗室子弟和大功之人,且一直都存在,但是侯爵这个就比较敏感了,毕竟很多诸侯国的爵位其实都来自周天子的册封,比如秦国只是一个伯爵诸侯国,但为何各国后面都封了一个比自己“等级高”的侯爵出来呢?

战国时期封君和封侯制度是怎么来的?

战国四公子

封君的由来

封君早在战国初期就开始了,在周朝的分封制下,君属于卿大夫一级的,因此各个诸侯自己就能册封,而且不需要周天子的册命,大家熟知的商鞅其实在秦国被封为商君,即商地的封君,《史记》记载:“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商鞅以前叫公孙鞅,老祖宗来自于姬姓,属于卫国人,又被称为卫鞅,在被封为商君之后,以封地为姓氏,称之为商鞅,因此商鞅商鞅,意思就是商地叫鞅的人。

战国时期封君和封侯制度是怎么来的?

君其实属于卿大夫一级

除了商鞅之外,战国时期被封的君有很多,也是很多战国顶级权臣人手一个的封号,比如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燕国昌国君乐毅、秦国武安君白起、武信君张仪等等。

之前封君是有封地,封君的封号也是和这些地方有关系的,比如信陵、春申,这些都是地名,他们可以管理这些地方,甚至可以招募私兵的,但是到了后期,封君和封地早已分开,封君只享受封地的食邑,没有管理权,因此后面的封君已经没法将自己封地特权传给自己的子嗣,因此没必要选择封地来封君,可以随便起个好听的名字,因此才有了武安君这种不是地名的封君。

战国时期封君和封侯制度是怎么来的?

信陵君窃符救赵

值得一提的是,武安君这个名字还不是白起一个人独有,赵王认为李牧也有资格用这个封号,因此赐予李牧武安君的名号,让春秋时期的卿大夫变成了战国时期的新的爵位。

封侯前的各国

在战国时期,侯爵那只能是周天子册封的,即周朝的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其中秦国只是其中的伯爵爵位,都算不上侯爵,虽然秦国自己内部称公比如秦献公、秦孝公,但是对外只能称秦伯,没办法,谁让称公好听呢?

秦国好歹还能称伯,更惨的是楚国,因为他只是一个子爵,对外只能称楚子,因此楚国国君一直想要升级爵位,但是一直没被册封,搞到最后,楚国不爽了,自己说:“我蛮夷也”,不理会中原那一套爵位制度了,自称为王,和周天子一个级别,不过其他诸侯国本来就看楚国是蛮夷,也就随他去了。

战国时期封君和封侯制度是怎么来的?

楚国疆域

秦国的爵位

此时,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以军功激励秦国人,因此推出了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其中秦国设置的爵位如下:

第1级公士、第2级上造、第3级簪褭、第4级不更、第5级大夫、第6级官大夫、第7级公大夫、第8级公乘、第9级五大夫、第10级左庶长、第11级右庶长、第12级左更、第13级中更、第14级右更、第15级少上造、第16级大良造、第17级驷车庶长、第18级大庶长、第19级关内侯、第20级列侯(彻侯)。

战国时期封君和封侯制度是怎么来的?

爵位与继承

其实当时只有十八级,曹魏大臣刘劭的《爵制》中记载的也是十八级,当时最高为大庶长,后面最高的两级在商鞅变法的时候根本没有设定,而是经过后期逐渐完善形成的,首先当时周天子名义上还是诸侯之主,侯这个名字和五等爵重合了,其次,商鞅自己因变法有功,只封了大良造的爵位,连大庶长都不是,或许大良造是秦国公室以外最高的封赏了。

什么时候可以封侯

那么封侯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等战国礼崩乐坏更彻底的时候,毕竟大家都是侯爵、伯爵、子爵,往下封只能封卿大夫,不可能封和自己平级甚至高的侯爵出来,但是一旦诸侯国变成齐王、魏王、赵王的时候,封侯就理所当然的了。

战国时期封君和封侯制度是怎么来的?

徐州相王

因此诸侯国们开始走完一个称王的流程,彼此之间互相尊王,首先就是徐州相王的两个主角魏惠侯和齐威侯,战国初期称霸一时的魏国在马陵之战惨败,终于认清了自己,于是魏惠侯主动让出霸主地位,来到徐州尊请齐威侯为王,齐威侯自然不会拒绝,称齐威王,齐威王也投桃报李,于是也请魏惠侯为王,为魏惠王。

眼看魏国和齐国不要脸的称王,其他国家看不下去了,于是楚国、赵国、燕国以及鲁国直接前来讨伐齐国,其中最不爽的就是楚国,毕竟当时楚国强大,而且以蛮夷自称,称王大家也就忍了,而楚王觉得自己和周天子平级,高各个诸侯国一等,现在齐国和魏国也称王,居然平起平坐了,于是楚威王日想夜想就是不爽,直接亲自带兵攻打齐国,于是打仗的同时,战国礼崩乐坏更加加剧了。

战国时期封君和封侯制度是怎么来的?

秦惠文王

打着打着,魏国为人拉拢韩国,尊请韩威侯称王为韩宣惠王,不久秦国在没有人尊请的时候,自己称王为秦惠文王,再后来,魏国、韩国为了对抗秦国,又尊请赵国、燕国、中山国一起称王,最终五国相王,大家都称王后,封侯基本没有阻碍了,因此各国开始封侯。

秦国封了魏冉为穰侯、范睢为应侯、吕不韦为文信侯、嫪毐为长信侯;齐国封了邹忌为成侯等等。

封侯和封君哪个地位高

这回到文章的开始了,封侯和封君的地位哪个更高一点,按照级别上来说,封君其实是诸侯国内仅次于国君自己的封号了,一般都赐予大功劳的人,同时封君一般都有自己的封地,可以进行直接管理,比如商鞅后面想要到自己的封地组织抵抗就是一个例子,但此时侯爵还没出来,自然封君地位最高。

战国时期封君和封侯制度是怎么来的?

武安君白起

但是到了后期,封君和封地没有关系了,封君的名号也是来自于一些好听的名字,比如武安君的武安等等,而侯爵已经开始封赏,且异常的难得,就连王翦这种名将在灭国的时候都没封赏侯爵,足以见得侯爵的珍贵,当然后面还是被封武成侯了,有秦一代,总共就就封了七个侯,可以看出到了后期,侯爵多么难拿。

战国时期封君和封侯制度是怎么来的?

文信君吕不韦

因此如果大家都是有封地的,那么封侯和封君其实地位都是一样的,甚至还有私人武装什么的,但是如果没有封地的封君,那么侯爵还是高于封君的,当然不管封君还是封侯,都是在各国诸侯国最高的荣誉,战国时期能封君的要么是宗室代表,要么是大功之人,除了嫪毐之流等等。

战国时代结束后,封君制度彻底结束,秦始皇推行郡县制,设立二十等军功爵位制度,将封地和爵位彻底废除挂钩,保留侯爵,但基本都是虚封,享受俸禄无法治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06 2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超越侯爵的荣耀:商鞅与封君的权力象征
...有君的爵位。那么君属于什么爵位呢,且看秦国因功获得封君的几位著名人物,商鞅是秦国第一个获得封君的人,号商君;其次是张仪,号武信君;白起,号武安君。《仪礼·丧服》篇讲:“君,至
2023-10-26 22:37:00
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君制,君和侯有什么区别?
...列侯爵,它是当时各个诸侯国内部贵族变相实施的一种“封君爵位”。试着来细谈!第一种:西周时期,爵位分为五等。(西周分封制度)第一等为公爵。公,代表着正直无私和善于治理百姓。天下
2023-02-03 20:33:00
...#历史小问题#就是,在军功爵制影响下的秦国,同时成为封君和侯爵,这到底有多难?答案是很难,自商鞅变法后,到秦朝灭亡之前,获此殊荣的仅有一人……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呢?是张仪?是
2024-06-02 19:59:00
秦始皇灭六国,为何允许卫国的存在?
...高到低有:公、侯、伯、子、男。到了战国晚期又出来个封君的爵位,封君有实封与虚封,实封者有封地,在自己的封地中是绝对的统治者,比如商君,也就是商鞅,他在商地有15个城邑,这是商
2023-07-07 11:44:00
从秦楚的人才选拔方式入手,谈秦为何能灭楚
...端楚国任用吴起变法之时,着重要解决的是“大臣太重,封君太重”的严重问题,但是再入手改革时却根本不是崛起任人唯亲的方式,而是为了强兵,吴起只能做到抑制贵族、整顿风气,对于改革来
2023-02-15 19:25:00
...庶长、大庶长、关内侯乃至彻侯发展,而是转为了特殊的封君制度。封君地位高吗?当然高,从整个战国的历史来说,除却王族子弟,受此殊荣的也不过只有数十人,但是比起侯爵来说,封君自然是
2024-06-01 14:23:00
商鞅与张仪:秦国丞相的权力和地位之比较
...仪和商鞅一样都是秦国的丞相,又被封为战国时期独有的封君,一种类似于爵位的“新式爵位”。虽然从职位和爵位表面来看,两人在级别上是一样的,但武信君张仪掌握的实际权力和威望地位是远
2024-01-05 13:15:00
春秋战国封君制:楚国特例及其社会影响
...。其中一种在原来的分封制基础上,以封地、功德为号的封君制应运而生。封君制主要对象是宗亲和功臣。春秋早期,楚国就已经出现了封君制,但是在吴起变法之后封君逐渐发生变化。而作为战国
2024-04-02 02:46:00
楚国的灭亡原因:改革不力的影响
...。吴起变法的做法就是均爵平禄。具体做法是什么呢?“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封在一个地方享受俸禄的这些贵族,他的子孙只要到了三代,就把他的爵位和俸禄收回来。这在当时就是很了
2024-01-30 06:1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