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虽然看似相同,但实际却是天差地别。
张仪和商鞅一样都是秦国的丞相,又被封为战国时期独有的封君,一种类似于爵位的“新式爵位”。虽然从职位和爵位表面来看,两人在级别上是一样的,但武信君张仪掌握的实际权力和威望地位是远远不如商君商鞅的,甚至可以用天差地别来形容。
商鞅、张仪入秦拜相封侯年表
商鞅入秦时间为公元前361年,后多次游说,最终以“富国强兵之策”打动了秦孝公,于是秦孝公就想在国内进行变法改革。
但秦孝公又担心民众反对,为此让商鞅因地制宜,制定了《垦草令》作为正式全面变法的预案。
“孝公元年,卫鞅闻令(《求贤令》)西入秦,见孝公。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居三年,拜鞅为左庶长。”《史记》
数年后,《垦草令》得见成效,商鞅因功于公元前356年任命为职爵一体的左庶长,正式在秦国制定法令,实行变法改革。
之后又于公元前352年升任为当时秦国的最高爵位大良造,同年秦孝公乘魏国与赵国交战,又在桂陵被齐军打败,国内空虚之际,命商鞅率兵攻魏,并于公元前350年展开了第二轮变法改革。
这时商鞅就已经成为秦相,因为当时秦国并没有设立相邦、丞相一职,在秦惠文王和秦武王时期才初置,掌握秦国全国军政大权的大上造之良者,最高官爵一体的大良造便相当于秦国当时的相邦。
“卫鞅击魏,封为列侯,号商君。”《史记》
最终公元前340年,商鞅因带兵攻魏有功,受封商、於之地十五座城邑,封号商君。
张仪入秦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332年左右,最终在苏秦刻意设计安排下投奔了秦国。在拜见秦惠文王后,因口才了得,极擅游说之术,同年就被任命为客礼之卿,职爵等同于左庶长。
“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魏因入上郡、少梁,惠王乃以张仪为相。”《史记》
注意哈,张议虽然拜高官速度比商鞅快了很多,但成为客卿后的张仪在秦国并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基本只有一个参政权,至于军权这些更是想都不用想,即便他拜为相邦后也不掌握秦国的军政大权,主要职责更像是负责秦国与关东诸侯建交的外交官。
之后在公元前328年,张仪以游说之术成功让魏惠王主动将上郡、少梁及附近的十五座城邑主动割让献给秦国,为此因功被任命为相邦。
在四年后拥戴秦惠文王正式首称秦王,张仪之后的职责便主要放在了与关东诸侯的外交活动上,开启了游说关东六国亲善秦国的“征程”,一直到十多年后秦惠文王去世之时,张仪还在外交诸侯的返程路上。
“秦惠王封仪五邑,号曰武信君。”《史记》
期间游说韩宣惠王臣事秦国后,被秦惠文王封赏五城,封号武信君。
在实权和地位上,张仪和商鞅差距有多大?
可见张仪入秦后的大半时间都不在秦国,虽有相邦之名,但实际职爵更像是之前的客卿,只不过俸禄有所增长罢了。
而商鞅还未成为大良造之前担任的左庶长已经是非秦国嬴姓公族之人所能担任最高级别的领政大臣,也是非王族之人能掌握军政实权的最高职爵。
而且在商鞅制定法令,实行军功爵制后,等同于左庶长职爵的客卿之职只能位列第十级爵位,变化前后相差的地位、实权可不是一点半点。
甚至毫不客气的说,商鞅担任左庶长时所拥有的实权就已经超过了成为秦国相邦后的张仪了!因为商鞅担任大良造后,几乎已经彻底掌握了秦国的军政大权,是除秦孝公之外,秦国最具实权的人物。
从两人因功受封的城邑数量也能看出谁在秦国的地位更高。如果能以数字来衡量,张仪在功绩地位上至少差商鞅三倍,而拥有的实际权力则无法相提并论,只是在职位、封君的名义上看起来相同罢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05 16: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