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新闻晨报
屏摄年年有,今年格外多。整个春节假期,时不时就会看到朋友圈有人晒出春节新片的屏摄照片:或是《热辣滚烫》贾玲穿着白裙子回头微笑,或是《飞驰人生2》夕阳下的巴音布鲁克赛道,又或是《第二十条》结尾工整的法条……而最终引发轩然大波的,是2月15日薛之谦晒在微博上的“屏摄影评”和他自认问心无愧的打油诗回复。
看得出,薛之谦和粉丝是真的委屈:我给电影带来了滔天流量,片方谢我都来不及,怎么轮到旁人喊打喊杀?甚至很多普通观众都会忍不住共情,明明如今“打卡”文化风行,喝咖啡要打卡,去旅行要打卡,凭什么看电影不能打卡?因为喜爱影片所以拍照推荐,有什么问题?而出于对观众分享的鼓励,长期以来,电影片方也确实普遍对屏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会委婉提醒“拒绝屏摄”,却绝不可能真的对铺天盖地的屏摄图片有所行动。
但一直如此,未必是对的。
方方面面的科普和主管部门的公益宣传已经说明,即便拍摄供个人欣赏的单张图片不构成对版权的侵害,在黑暗的观影环境里将亮闪闪手机对准正在放映的电影,本身就是一种破坏放映秩序、影响他人观影体验的行为。哪怕你能找出一千条一万条理由证明,不同情况下的屏摄有可能不触犯法律;但它绝对不文明、不规矩——看看手中的电影票吧,“观众须知”写明的不仅有人人熟知的“请关闭手机或调至静音”,也有清楚的“禁止摄影、录音及录像”。更何况,今天活跃在社交平台的,已然不仅仅是单张的屏摄照片,还有动辄30秒到1分钟的“屏摄剧透”,把一部完整的作品拍得支离破碎。
当然,拒绝屏摄,并不意味着拒绝观众的“打卡”。当电影行业不断呼吁“文明观影”时,或许也应该同步反思,片方、影院、不同的平台是否尽到了提醒义务,是否为观众的分享欲提供了足够的出口?对普通观众而言,买票进电影院已然是最大支持,不能强求他们主动花时间去寻找影片的宣传物料和素材,更不能高高在上地教育他们“你做错了”。从这个角度上说,片方、影院、售票平台不妨多想一步,能不能多一些温和的提醒?能不能在现场和手机端口提供更多可以打卡的素材?有趣的电子票根、可互动的现场置景或是社交平台发布时自动关联的图片……选择多了,观众自然不必舍近求远。
至于盘旋在热搜上的“薛之谦到底错没错”的争吵,倒是意外贴合了一句他自己写过的歌词,“什么时候我们开始收起了底线,顺应时代的改变看那些拙劣的表演”。
媒体人 曾索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19 05: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