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遵义是红色的,是1935年艰辛跋涉中的烽火硝烟,是峥嵘岁月里的如血残阳,是会议小楼的彻夜烛光。而踏上这片土地,才发现遵义的红无处不在——它是烈士陵园里经年不熄的香火,是悬崖峭壁间回荡的呐喊,是普通人眼中闪烁的泪光。
遵义红军烈士陵园,"红军坟"前的香炉青烟袅袅。墓碑上"红军坟"三个红色大字,历经岁月依旧熠熠生辉,香炉里的香灰堆成小山,老乡们仍络绎不绝前来上香叩拜。九十年前,一位十八岁的红军卫生员龙思泉,为救治当地百姓,跋涉二十里送医上门,却不幸因掉队遭地主武装杀害。百姓们冒着生命危险收殓他的遗体,虽不知他的姓名,却以"红军坟"立碑,这是他们对救命恩人的最高敬意。此后,敌人多次来破坏红军坟,但老百姓的心中,红军早已成为救苦救难的“菩萨”,红军坟更是不容破坏。头疼脑热时来坟前祈福,战乱时来此寻求慰藉,一柱柱香火寄托着朴素的信仰,红军坟始终香火不断。新中国成立后,红军坟迁到了红军烈士陵园。"红军菩萨"在百姓心中的位置从未改变,后来修建的铜铸塑像更备受爱戴。九十年时光流转,铜像前的鲜花常开不败,鲜红的领巾始终飘动在铜像的脖颈。仰头凝望这尊铜塑雕像时,仿佛又听到了历史的回响——那位十八岁的红军卫生员龙思泉生命如流星划过,可他轻抚婴儿、持汤匙喂药的温柔瞬间却定格在千万人的心中,那目光里的温柔坚定,超越了性别界限,化作跨越时空的永恒。
石阡县的困牛山,黑滩河在谷底咆哮,悬崖如刀削般直立。1934年,红六军团52团为掩护主力,将敌军引入绝境。当敌人驱赶百姓当"肉盾"逼近时,战士们枪口始终朝上,退至悬崖边后,百余人毅然跃入虎井沟。幸存者被树藤挂住,醒来时听见老乡哭声:"他们宁死也没伤着一个百姓!"纪念馆中,年轻讲解员的讲解声情并茂,配合着精心设计的展陈布置,把这场撼天动地的英雄事迹鲜活呈现。讲解间,她的眼圈忽然泛红,原来,她的曾祖父正是当时幸存下来的红军战士,从江西一路转战来到贵州的。从小母亲就向她讲述这段红色历史,红军的艰辛跋涉已不仅是书本上国家、军队的故事,而是融入血脉、代代传颂的家族记忆。带着这份真情,她大学毕业后选择了来纪念馆做志愿者。她眼神里的庄重、语气中的赤诚,如同广场上屹立的红军雕塑,深深印刻在了每位听众心中。
五月的赤水河畔,青山静默,似乎在吟唱着英雄的赞歌,三角梅开得如火如荼,仿佛在风中述说,遵义的红不仅仅是昨日战火的红,鲜血的红,更是用九十年岁月沉淀、凝聚在民心的红。
文/朱晋平
编辑/陈江南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5-26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