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一代名将何以晚节不保?揭秘于禁投降之谜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3-25 14:21:00 来源:戏说三国

于禁,字文则,是三国时代曹魏阵营的一员名将。他早年就投身到曹操麾下,并随其南征北战,立功不少,官至左将军,封益寿亭侯。在后世人的评价中,于禁往往与张辽、徐晃、张郃、乐进四人地位齐平,合称为“五子良将”。

而且,于禁在曹魏的地位,还远比这四人更高。他是五子良将中,唯一得到过曹操授予“假节钺”(代表皇帝亲临,可行使皇权,先斩后奏)的人物。俨然是曹操麾下,外姓大将的第一人。

一代名将何以晚节不保?揭秘于禁投降之谜

然而,在建安24年的襄樊之战中,于禁率大军救援樊城,被关羽利用秋季大雨,来了个水淹七军,几乎是瞬间惨败……作为军中主将的于禁,本应死战到底,以身殉国,而他却选择了“举军而降”,当了关羽的俘虏。

这一战成就了关羽威震华夏的威名,同时也摧毁了于禁戎马一生的功名。尽管,远在许昌的曹操,并没有因此而责怪于禁,更没有罪及他的家人。后来孙权袭取荆州,断了关羽后路,于禁也从大牢中放出来,恢复了自由之身……

然而,一世英名尽毁的于禁,却从此再也没有了重新站起来的勇气。仅仅数年过后,便在年老和疾病的陪伴下,郁郁而终了……

客观来说,于禁算是在《三国演义》小说中,和史书记载基本一样,几乎没有加工过的人物。后世人在评价他的时候,大都也是抱着毁誉参半的态度,既肯定他一生征战无数的功绩,也叹息于他在襄樊之战中投降的举动。

尤其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三国时代的降将其实并不少(关羽都曾经投降过曹操)。为什么偏偏是于禁的“投降”,令人无法理解,甚至是被万夫所指,众人所骂,安插上“晚节不保”的罪名,成为其一生的污点。

一代名将何以晚节不保?揭秘于禁投降之谜

我想,我们还是需要翻开《三国志》等史料,搞清楚于禁在曹营中的真实地位,并深入了解于禁的性格为人,以及他和身边人等的关系,再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才能够下结论。

《于禁传》在《三国志》中的篇幅,达到了近1600字,这在全书中算是比较长的(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总共才3600多字)。其中绝大部分的叙述,都是于禁的战斗记录:平黄巾、攻徐州、剿吕布、打袁术、伐张绣、战官渡……

从这些战场记录不难看出看出,于禁不仅骁勇善战,智勇双全,而且治军严谨,一丝不苟,是一员难得的将才。不过,同时于禁也有着“铁面无私,威严毅重”等恶名。因为他为人十分正直,凡事都以军法而至上,这也使得他人缘不佳,容易招人妒恨。

要知道,中国古代是一个人情社会,大到国家朝廷,小至家庭邻里,都崇尚熟人熟面,人情来往,私交交情等一套法则。

而于禁却独立特行,凡事都以“公正”为原则,自然少不了得罪很多人……据史料记载,于禁持军严整,缴获来的财物从来都是一一交公,绝对不私藏一分一毫;而当麾下的将士犯了错误,违了军令的时候,他从来都是严厉执法,定格处理。

一代名将何以晚节不保?揭秘于禁投降之谜

不仅如此,就连友军的士卒犯了军纪,他也会毫不犹豫代行执法,甚至不惜处斩……试问,这样一位刚正不阿得有些过分的将领,自然并不会受大多数人的待见。

尤其是在宛城之战中,张绣先降后叛,打了老曹一个措手不及。一路溃退的路上,只有于禁的部队败而不溃。而曹操手下的“青州兵”,不改当年黄巾贼寇的余习,纵兵抢民,打家劫舍。于禁在听说这些人的恶行过后,不由分说率军剿之,虽说是维护了曹操的名声和脸面,也惹得这些同僚很是恼怒,在曹操面前告了他一状。

而这时候的于禁,一不面见曹操澄清事实,二不派人向曹操禀报解释,反而是自作主张地命令手下修筑濠沟工事……虽说他用意,是以此来阻挡张绣军的进一步突袭,但是却成为别人污蔑他“谋反”大罪的把柄。

综上所述,我们大致可以勾勒出,于禁这个人物的脸谱:他是个很有能力,又很正直,同时也很有几分刻板的人。他铁面无私,严苛正经,原则性强到了“我行我素”的地步,而且并不讨下属和同僚们的喜欢。

不仅如此,于禁刚直的性格和严肃处世方式,还得罪过不少同僚。这也为他今后的悲剧结局,而埋下了伏笔……

一代名将何以晚节不保?揭秘于禁投降之谜

就好比是现在的有些人,业务能力很强,原则性也很强,凡事秉公办理,绝不暗地里徇私……这样的人在公司里,一般都能创造不少价值,很受到老板的器重。但是却不可能给同事和下属们带来太多利益,不会太得到除了老板以外的其他人支持。

在曹操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卓越君主麾下,于禁在自己所擅长的军事领域中,自然是有着充分的发挥空间。因为他不仅军事能力极强,而且凡事严肃,不徇私情,一板一眼,法度井然……这样的一员将领,只会一门子心思打仗,永远不用担心他会拉帮结派,搞小团体,植党营私。

所以,曹操才会放心地将“假节钺”交到于禁手中,像徐晃,张辽,张郃这些军事能力不在他之下的人物,都没有得到过如此高的地位。

只不过,这时候的于禁,在曹魏的地位就非常危如累卵了。因为他虽然很有能力,但下级不喜欢他,同僚也憎恨他,唯有上级老板在支持他,信任他。这时候,他犯错的成本就会变得非常高,犯错以后的会带来的影响也会非常可怕。

尤其,于禁不能犯那种决定性的大错。一旦犯错,就会被所有人抓住把柄,来攻击他,侮辱他,将他从天堂的最高处,直接踩踏到地狱的最深处……

一代名将何以晚节不保?揭秘于禁投降之谜

所以,于禁在“水淹七军”中的惨败,才会有这么严重,因为这不仅仅是一场失败,而且是在众人都盼着他失败的时候,来了一场导致全军覆没,对整个战局都有巨大影响的,决定性的失败。

其实从客观来说,襄樊之战对于曹魏阵营而言,作战难度并非是很高,而且双方的兵力,都没有压倒性的悬殊。

不过,这场战役却又十分关键,因为关羽进攻的樊城,是荆州通向中原的门户,离许昌也不远,一旦关羽出兵攻下了樊城,便随时可以威胁曹操的核心地盘。

而且,曹操这些年用兵频繁,又是在合肥与孙权鏖兵大战,又是北征乌桓,同时还和刘备在汉中阳平关对峙了一两年。虽然老曹地盘大,底子厚实,粮草充足,但此时的兵力使用,也基本上到了极限。

至于于禁所率领,救援樊城的“七军”(三万多人马),就是曹操集团现在仅有的精锐机动部队,可见老曹对于禁的信任,以及对于这一战的重视程度。

按照正常的思路推断,关羽能调用的兵力,基本上只有荆州军这一部,兵力不过数万,而且攻打樊城也并不顺利。此时于禁率精兵来救,不但兵力上不弱于关羽,而且士兵的单兵作战能力也更强,综合来看,战力是占优的。

不仅如此,于禁的军事能力,指挥能力,和在此之前的战场表现,也远强于此前并无太多战绩的关羽。只需要按照正常的方式,行军和作战,和驻守樊城的曹仁来个里应外合,击退关羽的荆州军,应该问题不大。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远道而来的于禁庞德,不熟悉荆州的天气地理,驻军在低洼之处。结果被秋季大雨所导致的山洪所淹,士卒淹死不少,剩下的都只能在地势高处躲避,最终在关羽的水军猛攻下,几乎全军覆没……

一代名将何以晚节不保?揭秘于禁投降之谜

关于这场惨败的责任,后世也有过很多的争论。有一种观点是说,于禁之所以驻军低洼地,是曹仁的命令,所以这个锅,应该是由曹仁来背。

诚然,这一点在《三国志》中确实有着明确的记载:仁使德屯樊北十里,度会天霖雨十余日(曹仁命令庞德在驻军于樊城以北十里的低洼地方,结果天降暴雨十多天)……出自《三国志·魏书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

但是,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于禁的性格和为人,他是个自我主见性非常强,而且又非常严谨的人。对于上司的不合理命令,而且是有可能将全军置于覆没境地的危险命令,以他的性格,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乖乖服从。

更何况,曹仁虽是曹老板的亲戚,但职位和爵位都只是和于禁齐平,并没有明显的上下级关系,更没有对他发号施令的权利。

退一万步说,就算是曹仁真的有指挥和调度于禁军队的权利,于禁也不能违抗他的命令。但以于禁一向严于治军和一丝不苟的严肃作战态度,在这种危险的境地下,他肯定也应该作好应对危险的准备,比如动员防汛,多备舟船等。

然而很明显,于禁并没有做这方面的任何准备,唯一的解释就是,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危险。作为一位久经沙场,戎马倥偬数十年的将军来说,犯了如此严重的错误,而且是导致全军覆没,对整个战局都有巨大影响的错误,明显是不可能原谅的……

一代名将何以晚节不保?揭秘于禁投降之谜

所以说,不管是天灾也好,意外也好,作为全军的主帅,于禁是绝对逃不了责任的。

于是,于禁的“七军”,就这样全军覆没了,他和他的副将庞德,也成了关羽的俘虏。这一战输得突然,也输得彻底,输掉了于禁一生征战的功名。

甚至,于禁还“举军投降”了关羽,这简直让人大跌眼镜。同样当了俘虏的庞德,都能够“誓死不降”和“引颈受戮”,而于禁作为军中主帅,气节尚不如一个副将……这无疑是对他的名声,又来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

于禁究竟是否真的投降了关羽呢?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今后再讨论。反正,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我们就姑且先相信这是真的:

《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记载: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记载: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

…………………………………………………………………………

可以想象,当于禁兵败投降的事情传到许昌的时候,曹魏阵营中肯定是如同炸锅一样的反应。

前面已经说过,于禁在曹魏阵营中,本来就素有恶名,得罪人多,人缘不佳……在这种时候,那些以往与他有过节的人,是愿意在这时候雪中送炭,赶紧拉他一把,为他辩解,还是趁此机会落井下石、再狠狠踩上他一脚呢?

一代名将何以晚节不保?揭秘于禁投降之谜

就连曹操在听说于禁“投降”的消息过后,都哀叹了很久,说:“我认识于禁三十年了,他为什么在面临危险身处危难时,气节反而赶不上庞德呢!”(《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记载: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其实这时候,于禁到底投降与否,已经不重要了。光是兵败的罪责,就足以将他压得抬不起头来。拔毛凤凰不如鸡,原本就在曹魏阵营中人缘不佳的他,这时候简直已经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尤其是,那些以往被于禁以“军法”之名得罪过的人,全部都跳了出来,翻出各种旧账,纷纷指责于禁:妄你跟了曹老板这么多年,主公之前那么宠着你,相信你,重用你,而你却叛变,简直让人白瞎了狗眼……

一代名将何以晚节不保?揭秘于禁投降之谜

至于曹操呢?他能不能这时候站出来,为于禁说话呢?

肯定不能,因为这样会得罪他麾下的大多数人,影响他自己的威信。作为政治家,永远要想办法去权衡和平衡手下人的利益。如果于禁并未犯错,他可以继续支持和重用他,然而现在于禁不但在战场上失利,还投降了敌人,成为叛徒,他怎么可能还维护于禁,为一人而去得罪手下的大多数人?

据史料记载,曹操虽然心痛这场惨败,但却并没有因此而过多责怪于禁,更没有罪及他的家人。因为他了解于禁,知道于禁的失败,更多是因为天灾和意外,而关于他的“投降”,肯定也有极度无奈和说不出的苦衷。

一代名将何以晚节不保?揭秘于禁投降之谜

说白了,于禁在曹魏的军事生涯,就此就结束了,他的政治前途,也就此毁了。今后就算是他能回到曹魏,也不可能再得重用。

只不过,基于曹操对于禁的了解,征战三十年的功高苦劳,曹操也不会降罪于于禁。今后于禁若能回归曹魏,顶多不过也就是削了他的兵权,挂个边沿化的闲职,让他淡出朝政,找个地方安心养老而已。

然而,曹操却在这个节骨眼上,因陈年疾病和疲累交加而去世了。这就意味着,于禁的所处位置,瞬间变得更加尴尬,因为他唯一所能倚赖,现在还在信任他,护着他的后台支柱,也轰然倒塌了。这时候,以往那些怨恨他,厌恶他的同僚们,却迫于老板的威信而不敢明目张胆对付他的人,会如何对他落井下石呢?

据史料记载,在东吴袭取了荆州过后,于禁和数万降兵从大牢里面被放了出来。重获自由的他暂居江东,过得还算勉强。尽管背着“降将”的骂名,被东吴的一些杠精分子(如虞翻)所动不动奚落,但至少孙权还在保护他。

当然,这也是政治上的需要,这时候的江东集团和曹魏关系处于蜜月期,于禁好歹是曹魏的元老宿将。虽然兵败被俘成为阶下囚,但孙权也没有处置他的权利。相反,尽可能把于禁伺候好了,今后也可以用来作为和曹魏讨价还价的筹码。

接着,曹操去世,曹丕即位,逼退献帝,以魏代汉,于禁这时候也被“引渡”回了曹魏。对他来说,真正的噩梦才真正开始了……

曹操不会因战败被俘和“投降”而责罚于禁,但不代表曹丕不会。事实上,曹操的死来的比较突然,所以曹丕的即位也比较仓促,整个曹魏集团也因此而动荡了不短的时间。

尤其是以往曹操麾下的“青州兵”,他们是一支类似于雇佣兵的团体,只听命于曹操一人,根本不愿服从其他人包括曹丕的指挥。曹操一死,他们就有了叛乱的苗头,并在短期内造成了较大的混乱,搞得乌烟瘴气……

毫无疑问,这样的一个团体,如果处置不当,有可能酿成性质更为严重的动乱,甚至动摇曹魏政权的根基。而作为新上任的老板曹丕,必须要想办法笼络他们,安抚他们,让他们继续听命,或是自行解散归田,才能保住自己的帝位。

我们知道,于禁和青州军集团素有过节,为了维护军纪,他之前率军清剿,代行执法,杀过不少青州军的人。而今,于禁因战败而失势,还背上了投降者的骂名,名声尽毁。若能牺牲他一人为代价,以作为对青州军整个集团的安抚手段,又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曹丕也不可能直接以战败投降为名,将于禁治罪下狱,因为这样又会寒了元老宿将们的心(如徐晃,张辽,张郃等)。于是,曹丕想出了一个非常高明,而且又非常损的法子,来间接处死于禁……

曹丕表面上对于禁表示安慰,并任命他为安远将军,然后有意安排于禁去拜谒先王曹操的陵墓。却命人在陵墓墙壁上,画了一幅极尽羞辱于禁的壁画:

一代名将何以晚节不保?揭秘于禁投降之谜

只见关羽得胜归来,正坐中军帐中,阶下两员俘将,庞德傲然而立,愤怒不屈;而于禁则屈膝低头,只乞饶命……可以想象,已经一把年纪,历尽各种苦难,并背负侮辱骂名的于禁,在看到这样一幅画的时候,无疑是在他尚未愈合的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

对于一位将军来说,战败被俘已经是够屈辱的了,背负着投降的骂名则更让人难受,而今还要被用这种方式羞辱,等于是收走了他在人世间立足的最后一寸容身之地……

于是,在老泪纵横中祭拜了主公曹操以后,于禁很快就在忧愤中染病身亡。对他来说,再活着只是心理和身体的双重折磨,唯有一死才是解脱之道。不然,曹丕还不知道会想出什么更变态的办法,来继续煎熬他……

就这样,曹丕“处死”了青州军的“仇人”,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青州兵集团的叛乱之心。青州军后来能够成功被遣散归田,于禁这颗“药引子”,恐怕也是功不可没,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就此,我们大致可以就此给于禁这个人物,打上一个简单的总结:

第一:他能征善战,能力强,功劳多,职务高,而且对曹氏集团忠心耿耿;

第二:他铁面无私,刚直不阿,原则性也强,不会圆滑世故,得罪的人也多;

第三:他作为主帅,在襄樊之战中犯了致命的失误,导致了全军覆没的结局,罪无可赦;

第四:墙倒众人推,鼓破万人捶,他最终作为政治斡旋的牺牲品,郁郁而终……

看得出,于禁确实是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主要源自于他过于刚直和严肃的为人,以及他和同僚之间的恶劣关系。当然,他的运气也非常不好,如果曹操能多活几年,或者在临终时留下遗言,勒令继任者不得再追究其责任,他也可以混个善终,不至于潦倒而亡……

一代名将何以晚节不保?揭秘于禁投降之谜

PS:其实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不管是在企业里,还是在政坛上,于禁这类铁面无私的人物,到头来往往都得不到好下场。

尤其是当你能力越强,职位越高的时候,越受到老板信任和提拔的时候,你的境地就越危险,越是不能犯错误。因为在这种时候,你得罪的人会越多,记恨你的人也会越来越多。俗话说:爬的越高,摔得也就越惨,你一旦犯错的结果,也会越严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5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降了关羽,让自己的前半生辉煌不小的名声,一落千丈,晚节不保。三国时期,哪家没有几个投降的将领啊?关羽、张辽、黄权...名单一大堆,都是那种打打杀杀中间顺便换了个老板的主儿。但
2024-04-27 20:14:00
...殊,他一辈子差点就做到了不打败仗,但可惜最后一战却晚节不保,身败名裂。成为三国最大的笑柄,大大影响了他后世名将的地位。此人是谁?在他身上又发生了什么呢?相信很多人已经猜到了,
2023-08-21 19:23:00
三国时期于禁在曹魏的地位如何
...或许是等待机会反攻关羽,当然,这都是猜测。于禁虽然晚节不保,投降关羽是其一短,但是,他之前为曹魏的立下的赫赫功勋却不容抹杀。
2024-05-22 15:34:00
于禁成为五子良将中权力最大的一位,最终却晚节不保
...的权力,这是其他武将难以获得的。但是,于禁最终却是晚节不保。一具体来说,于禁出自兖州之地,东汉末年,于禁原本是鲍信的部下。公元189年,董卓来到洛阳,废掉汉少帝,改立刘协为皇
2023-02-14 22:12:00
三国时期,三位大将拥有假节钺的权力
...。但是,于禁不仅吃到了败仗,还归降了关羽,这导致其晚节不保。吕蒙攻破江陵后,于禁从荆州获释而到了东吴。曹丕即位,孙权称臣。黄初二年(221年),于禁回到魏国时已经须发皆白,面
2023-02-18 20:45:00
于禁爱兵如子,会因为怕死而向关羽投降吗
...是五子良将中晚年过得最不好的一位,为何?因为于禁在晚节不保,投降了关羽,因此被魏国所有人所鄙视。但是有一点很奇怪,那就是于禁这个魏国的元老,会因为怕死而投降关羽,在我看来不是
2022-12-26 16:56:00
襄樊之战之后于禁是什么结局
...兰、梅成。此后于禁治军严厉,因此士卒都很怕他。四,晚节不保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升于禁为左将军、假节钺,自此于禁成为曹魏五子良将中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将领。建安二十四
2023-06-04 14:01:00
三国降将中只有于禁晚节不保,是这两点原因造成的
本来三国武将无数,唯独于禁节末不保。事实上,这两个原因是由这两个原因造成的。秋季大雨,汉水泛滥,平地积水数丈,晋等七军尽皆覆没。晋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忌避。禹乘大船攻打晋等。——
2023-02-11 22:11:00
曹操手下外姓第一大将是谁
...刻,反不如庞德呢?不管于禁因为什么原因投降,但都是晚节不保,最终毁了自己的一世英名,非常可惜。关羽败亡后,于禁被孙权遣送回魏国,曹操已死,曹丕封于禁为安南将军,让于禁去祭拜曹
2023-05-31 14:5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