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闽南日报
1951年的毕业证书(漳州市第一小学)
1950年的毕业证书(崇安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
1975年的毕业证书(漳州西桥小学)
今年秋天,备受关注的“百年老校”芗城区西桥中心小学完成异地重建,迎来秋季第一批一年级学生。日前,漳州一中红色文化博物馆馆长林宪杉向记者展示了三张不同年代的西桥中心小学的学生“身份证”——毕业证书。这些毕业证书,既见证着学生的学习经历,也见证着“百年老校”的历史变迁。你可知道“阿公级”的毕业证书“长”啥样,它们透露出了那个时代怎样的教育信息?请跟着本报记者一起“走进”这些证书,揭开尘封已久的记忆。
记者拿起1950年7月的那张毕业证书,只见它虽已历经73年的漫长岁月,且泛黄并带着深深的折痕,但证书上的印章和笔迹仍保存完整,清晰可辨。
从外观上看,那张毕业证书更像是一张奖状,背景以金黄色、红色为主色调,以红旗为装饰,整体风格简洁明了,形制规范。证书上有毛主席头像和繁体字“毕业证书”四个大字。证书内容为:学生林尚,系福建省龙溪县人,现年十四岁,在本校高年级修业期满,成绩及格,准予毕业。落款为龙溪县崇安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校长朱渭奇的手写亲笔签名。证书上还盖有“龙溪县崇安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和“龙溪县人民政府印”的印章。
而在1951年7月的毕业证书上,学生柳东淋的籍贯本为“龙溪”,却又被盖上“漳州”二字的印章。校长还是朱渭奇不变,而校名却变成了“漳州市第一小学”,政府公章也变为“漳州市人民政府印”。
短短一年,为何会发生如此变化?记者查询网络现有资料后了解到,1949年9月漳州解放时,西桥中心小学接受军管,最初叫和平小学,后来叫漳州市第一小学(市一小学),1956年更名为“漳州西桥小学”。
“这个‘证据’还不充分,要想揭开‘谜底’,还要看这两本书。”顺着《芗城区志》的记载,林宪杉向记者介绍,民国三年(1914年)龙溪县先后增办霞光、霞南、霞北3所公立小学。在《漳州市区教育志》的记载中,1940年,龙溪县依照民国政府教育部实施国民教育纲领的规定,以乡镇改完全小学为中心国民学校,漳州城区属龙溪县辖,设崇安、文凤两镇,改霞光小学为崇安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1949年漳州解放,漳州市区的公、私立小学经军管会接管后,全部移交龙溪县人民政府文教科管理;1951年6月1日,漳州市人民政府(今芗城区人民政府)成立,在市区的公、私立小学全部划归市文教科管理。此外,在“1952年下半年漳州城区小学概况”表中,漳州市第一小学的备注为“原崇安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在“1985年漳州城区全日制小学概况”表中,这所“百年老校”的现用名“西桥中心小学”已在表中。
霞光小学、崇安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和平小学、漳州市第一小学、漳州西桥小学、西桥中心小学,在网络资料、毕业证书、史志的佐证下,一条完整的“证据链”,将西桥中心小学的历史变迁串联铺开。
“可惜的是,其中还有一些细枝末节,目前还不得而知。”林宪杉指出,1950年的毕业证书上,用的还是民国时期的校名,所以“和平小学”的名字究竟用了多久,又于何时更名为“西桥中心小学”,他也还无法确定。不过从一张1975年的毕业证书上可以得知,当时的校名还是“漳州西桥小学”,毕业证书上还印有毛主席语录,颇具时代气息。根据这三张证书上的毕业“年龄”,以如今的入学年龄计算,这些学生都算是偏大的。“在那个教育资源匮乏,物力维艰的年代,他们能够坚持上学并顺利毕业,背后离不开一个个家庭的支持。”林宪杉感慨道。
“这些是教育的‘文物’,很多老学校早已不在,校名也几经更改,只有存世不多的毕业证书还能还原那段记忆。”在林宪杉看来,收藏毕业证书的乐趣,在于每张毕业证书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是见证我市教育发展以及学校变迁中存史、证史、续史的重要依据和实物。林宪杉告诉记者,目前,他已收藏近千张毕业证书,涵盖市区及部分县区的各级学校。尽管年代久远,部分证书已有污损,但无论如何,保存至今实属不易。今后,他还会继续收集各类毕业证书,希望能用它们来反映漳州教育事业的巨大变化。
⊙本报记者 肖颖婧 文/图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1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