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中国环境报
全面构建治理体系,济宁打造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样板
昔日“臭水坑”变身“清水塘”
◆周雁凌 董若义
寒潮来袭,齐鲁大地气温近日普降至零下十几摄氏度。室外天寒地冻,位于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殷李村的香瓜大棚里却温暖如春,技术人员正在给香瓜掐蔓。
“没想到喝上‘中水’后,香瓜长这么快。按这个生长速度,估计3月底就能上市,比市场上大批量的香瓜上市至少能提前二十几天。”殷李村支部书记岳增洋喜滋滋地说。
过去,散布在殷李村周边的几处坑塘,水体黑臭,村民避之不及。近几年,殷李村对散落坑塘清淤疏浚,将污水处理站处理后的中水注入坑塘作为生态补水,并以沟渠相连实现水体流通。一处处坑塘变清变美,不仅成了村民遛弯的好去处,水体还成了种植户、养殖户的“团宠”。
“污水来源主要是淘米洗菜、洗衣做饭的生活污水,经前期处理为中水后,再经过坑塘曝气,能种藕能养鱼。用这种水灌溉结出的香瓜又大又甜。”岳增洋说。
将黑臭水体与生活污水治理结合起来一体推进,是济宁市深入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的妙招。
济宁市地跨黄淮两大流域,所辖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输水干线和调蓄水库,生态区位特殊,水生态保护责任重大。
近年来,济宁市委、市政府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作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重要举措,锚定打造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济宁样板,全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取得新成效。目前,159处试点项目已全部完成治理任务。
整合部门力量,推进截污控源
济宁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会议研究部署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市级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水务、生态环境、住建、农业农村等部门组成的专班,纳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市对县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强力推动工作落实。
为强化资金保障,济宁市在中央、省级资金补助1.1亿元的基础上,通过市县财政投入、政府专项债券、银行贷款等方式累计配套资金1.8亿元,充分保障项目建设。先后承办2022年度山东省黄河流域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现场推进会、全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工作推进会,总结成功经验,锻造“济宁样板”。
“截污控源是黑臭水体治理的第一步。”济宁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科负责人李承奎介绍,为全面切断黑臭水体源头,济宁市积极整合多部门力量,统筹推进农村黑臭水体与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养殖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五位一体”治理,全力推进截污控源。
济宁市将农村黑臭水体与生活污水治理同步规划、同步实施,采取特许经营模式,全市一体化推进,杜绝农村生活污水污染。
与生活垃圾“一体治理”,把农村沟渠坑塘保洁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试点项目内水体新增保洁人员105名,实现常态化清理,杜绝生活垃圾污染。
与养殖粪污“一体治理”,投入资金7亿元,建设9个国家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制项目,建成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10处,1987家规模场、6855家专业户全部配建处理设施,实现粪污收集处理、循环利用,杜绝养殖粪污污染。
与农业面源污染“一体治理”,投入3.15亿元开展全域稻田退水综合治理,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较2020年减少5.7%、8.7%,秸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到96.8%、93.2%,杜绝农业面源污染。
创新“三种模式”,实施分类治理
污染源头控住了,坑塘里的黑臭水体如何治理?对此,济宁市以清淤疏浚、生态扩容、提高水体流动性为目标,统筹水生态修复、水资源利用、水环境打造,创新实践生态宜居型、生态经济型、生态清洁型三类治理模式。
“所谓生态宜居型模式,即对周边空间宽阔、面积较大且地下水位较高的水体,布设水生植物、岸坡生态绿化,达到良好景观效果,为附近村民提供水清、岸绿、景美的休闲场所。”济宁市城乡水务局供排水科负责人李宁介绍。
在金乡县徐楼村,几处紧邻的坑塘总面积达2500余平方米。当地投入约42万元,通过清淤疏浚、开挖土方、新建调蓄闸等工程措施,打通3处坑塘、1条排水沟,连通村内村外水系,改善坑塘原有“死水”现象。
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生态治理,通过在坑塘内种植金鱼藻、狐尾藻等水生植物,对沟渠岸坡采用生态袋进行固土美化,进一步改善水质、保护岸坡,真正实现了村内村外水系双循环,让水动起来、活起来、整体环境美起来。
对面积适中、无外源污染物、有养殖基础的水体,则采用生态经济型模式,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放养鱼类,达到“以水养鱼、以鱼净水”的效果,既还村民清澈水域,又调动村民保护水体的积极性。鱼台县闫庙村投入64万元,通过清淤、木桩支
护、边坡修整等方式,治理坑塘约6400平方米,将治理后的坑塘承包出去,用于发展集体经济,预计增加村集体年收入2.4万元。
对地势低洼或离农田较近的水体,则采用生态清洁型模式,通过截污控源、清淤疏浚等措施,消除内源污染,维持水体及周边环境,同时兼顾村庄防洪除涝及农田灌溉。
在泗水县青龙庄村南侧,有一处自然坑塘,水体颜色异常且透明度低于20cm,经排查确认为农村黑臭水体。当地投入36万元,采取排除污水、清除底泥、草皮护坡、清理坑塘周边垃圾等措施,治理坑塘面积约4300平方米,汛期可集蓄1.2万余立方米雨水,为周边农田提供9000余立方米灌溉水源。此外,在水面安装了太阳能曝气机及生态浮岛,维持水体净化能力。
截至目前,济宁市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新建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43.83千米、污水收集池15座、污水处理站61座。按照水域面积和种植类型,铺设生态护坡近9万平方米,种植挺水植物1.87万平方米,投加水生动物1.3万公斤,布设生态浮岛2.3万平方米,曝气增氧设备194台,改造生态沟渠3800余米。
常态长效监管,确保长治久清
在嘉祥县老僧堂镇方官屯村坑塘周边,安装在四角的视频监控24小时不间断地守护着水体环境安全;在孟姑集镇岳家苏庄与袁庄接合处的坑塘边,公益岗环境志愿者认真清理散落垃圾,避免污染水体。
嘉祥县水务局副局长王新荣介绍:“我们在每一处坑塘都配套了太阳能曝气设备,增加水氧含量,打造‘净水、增氧、控藻’的多功能复合生态系统。同时,修建回流井,在阴雨天及夏季高温天气启动运行,补充水体流通,促进水系循环,提升水体自净能力。”
为强化监管保障,济宁市坚持建管并重,从制度化、网格化、智慧化3个层面,建立长效闭环监管机制。制定全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动态管理、长效管护等13项制度,全方位明确任务、压实责任、提升管护水平。
济宁市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向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延伸,建立县包镇、镇包村、村包坑塘(沟渠)的三级网格化包保机制,针对全市159处农村黑臭水体,共落实镇、村两级坑塘长189名。安装视频监控,实时掌握水体情况。全面推行黑臭水体管护“二维码”,通过手机扫码,群众可实现“码上巡查”和问题诉求“一键通达”,及时受理反馈意见并解决问题,群众满意率达100%,确保农村黑臭水体治得好、管得住、长久清。
目前,济宁市已打造黑臭水体治理生态宜居型模式39处、生态经济型模式31处、生态清洁型模式89处,治理水域面积达59万平方米。一处处“臭水坑”变身“清水塘”,黑臭水体“变废为宝”,为群众创造了“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共生”的居住环境,也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振兴注入了澎湃动能。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建立健全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群众参与的长效管护机制,固化形成一套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治理、验收、管护全过程监管制度标准,持续强化河(湖)长制向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延伸,全面提升黑臭水体排查治理和管护水平,让水清岸绿的坑塘沟渠留在群众身边。”济宁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山东省济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王卫星对记者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08 12: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