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石达开行刑时,为何一声不吭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2-15 15:49: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同治二年(1863年)6月27日,成都万人空巷,奔向位于老城墙的下莲池法场。

午时三刻,刽子手高高举起钢刀,开始对犯人实施凌迟之刑。

所谓的凌迟,也叫作寸磔,就是将犯人身上的肉一刀刀一寸寸割掉,直到犯人疼痛而死。刽子手不能触及要害部位,也不能作弊,几刀就将犯人杀死,刑部有专门规定,必须要让犯人挨够3600刀(朝代不同,规定也不尽相同)。

目的就是要让犯人疼得死去活来、生不如死,让观看行刑的人产生恐惧,心灵震撼,以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在清代,只有重大刑事犯罪,如虐待父母,谋杀亲夫,以及密谋造反才会被处以凌迟之刑。

凌迟太过于残酷,老百姓都很惧怕挨到自己身上,只能注意约束自己的行为。也因此,犯人凌迟的场面并不多见。这就不难理解,成都人为何要在今天扶老携幼去观看行刑。

这次凌迟的犯人身份可不简单,他是久负盛名的太平军将领——翼王石达开。

石达开行刑时,为何一声不吭

川地百姓都争先恐后去观看,不是出于支持或者同情心理,只是为目睹犯人惨叫的场面,获取感官上的一些刺激。

由于朝廷对太平军妖魔化的宣传,老百姓被蒙蔽了,都认为石达开是个大魔头,没有几人同情他。

这样说是有根据的,比如戊戌变法七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被行刑的时候老百姓大声叫好,还有人往他身上扔臭鸡蛋,死了还要被人去蘸人血馒头。

川地老百姓就是为了去看热闹,看石达开这个“大反贼”如何在刽子手行刑的时候,发出一声声惨叫。可是结果却让他们失望,石达开从头到尾,挨了上千刀,却始终神色镇定,到死都默不作声。

石达开的凛然正气和坚强意志让观看行刑的老百姓肃然起敬,都说他是条汉子。就连在场的清军官兵也深感震惊,敬他是真英雄。

四川布政使刘蓉情不自禁地说,他"枭桀坚强之气溢于颜面,而词句不卑不亢,不作摇尾乞怜语。临刑之际,神色怡然,是丑类之最悍者。"

石达开行刑时,为何一声不吭

不过当后人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对石达开挨了千刀(也有人说是3000多刀)心中会产生一个疑问。因为人并不是石头,受到外界刺激,肢体会产生本能反应,尤其是被刀割的时候,他不可能一声不吭。

换言之,人的生理是有极限的,从科学的角度讲,默不作声是反常识的。而且在《清史稿》中,也没有关于石达开行刑一声不吭的记载。

而记载那一场景的,都属于“野史”。清王朝对太平军说到底是恐惧的,即使有这样的场景,史官也不敢记载。

在此情况下,“野史”反而更真实可信。

石达开行刑时,为何一声不吭

那么,石达开既然疼痛难忍,为何一声不吭?他如果怕人笑他懦弱,可以选择大骂敌人的方式来减轻痛苦,同样也不失英雄气概,甚至效果也要比他默不作声更好。

仔细观看那段历史,不难发现,石达开不吭声不是因为大义凛然,而是形势所迫,条件所限,他根本不能发出任何声音。

石达开,小名亚达,绰号石敢当,道光十一年(1831年)3月出生于广西贵县(今贵港市港北区奇石乡)。当时清朝已经建立已经195年,清军入关也已经187年。

根据朝代兴亡的规律,清朝已经过了巅峰,一步步走向下坡路。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清朝在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皇帝的精心打造下,进入了所谓的“康乾盛世”。

石达开行刑时,为何一声不吭

一个明显的标志是,康乾时期,中国人口大幅度增长,在乾隆中期就达到了1.5亿人左右,但这并不代表着到处是一片莺歌燕舞,欣欣向荣的景象。人口的增长并非得益于皇帝的英明领导,主要还沾了土豆、红薯、玉米等高产农作物从国外引入的光。

所谓的繁荣盛世下面,是统治者疯狂兼并土地,官员道德沦丧,腐败成风的社会景象,百姓能混个温饱、勉强不流离失所而已。不然的话,就不会滋生出富可敌国的大贪官和珅。

嘉庆登基后,铲除和珅,却不株连其他行贿者,就是因为清朝的官场腐败已经不可救药、积重难返。康乾时期的繁荣是虚假繁荣,掩盖不了四伏的危机。

不然的话,嘉庆皇帝励精图治,其继承人道光也节俭抠门,财政赤字连年增加,国库存银连年减少(道光时期只有1000万两),该作何解释?

王朝兴衰是必然的,清朝到了道光时期已经开始衰落。贫富悬殊差距加大,官场腐败严重,豪强土地兼并,社会矛盾突出,民众揭竿而起的事例层出不穷,国家进入了相对的乱世。

石达开行刑时,为何一声不吭

乱世出英雄,石达开就生逢乱世。

石达开出生之时,广东嘉应州的洪秀全已经17岁了。洪秀全并不是一个天生的叛逆者,他当初也希望通过科考获取功名,以报效朝廷,封妻荫子,光耀门楣。

可是科举制太落后了,让满腹经纶的洪秀全几次考试都名落孙山。不知不觉,洪秀全已经30岁出头,他想起了那句诗“莫等闲,白了少年头”。于是,他像一千年前的黄巢那样,彻底死了科考的心,决定起兵造反。

与其遵守道光皇帝制定的科考规矩,不如自己当皇帝,为天下读书人定规矩,让他们遵守,岂不快哉?

洪秀全跟黄巢不同,他有自己的理论武器“拜上帝教”,这让起义军的起点高,凝聚力强,是黄巢所无法比拟的。

石达开行刑时,为何一声不吭

石达开是英雄,但是如果没有洪秀全,他充其量也只是草莽英雄,很难轰轰烈烈地成就一番大事业,把清朝的天戳个大窟窿。

石达开家境优越,衣食无忧,如果就这样下去,他也许会像无数男子那样,好好学习,争取考取功名。可是在6岁的时候,石达开的父亲突然生病,一病不起,在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后撒手人寰,丢下了4个儿女和三十岁娇妻。

身为家里老大的石达开,没有洪秀全那样幸运能去读书,而是在小小年纪就开始养家,用稚嫩的肩膀挑起生活重担,种田、贩卖鸡鸭,走南闯北。这让他饱尝生活艰辛,也让自己的意志得到磨炼,更重要的是,在四处闯荡的同时,他也结交了不少英雄豪杰,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圈。

这个圈子里,就有胸怀大志的洪秀全,和不甘平庸的冯云山。

常言道,“圈子决定人生”,和鲁班一个圈子,你就会造房子;跟曹植一个圈子,你就可能成为一个诗人、文学家;跟张仲景一个圈子,你可能成为一个名医。

石达开行刑时,为何一声不吭

当时的洪秀全已经创办了上帝教,到广西传教,他传教的目的就是为了造反。在结识了洪秀全之后,石达开的心也不安分起来。他本来就是一个底层百姓,对清朝统治者持敌视态度,恨不得铲除人间不平,但是在认识洪秀全之前,他也只是骂娘,发牢骚,最多也是埋怨自己命不好,根本没有将皇权推倒再来的想法。

因为这时候的他,才十六七岁,还是个少年。认识洪秀全之后,洪秀全拍着他的肩膀说:“抱怨没有用,小兄弟,还是造反吧。陈胜、吴广说过一句振聋发聩的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一来,石达开茅塞顿开,他当即热血沸腾。回去之后,石达开积极做起义准备,有意识建立自己的朋友圈,结交四方英雄豪杰。

经过四年的精心准备,在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的时候,20岁的石达开带着4000人马加入其中。

石达开行刑时,为何一声不吭

这让洪秀全非常兴奋,他对石达开说:“你这个小兄弟太了不起了,带来这么多人来,我就封你为左军主将(意为“羽翼天朝”)好不好?”

石达开听了当然笑逐颜开,从一个小商贩,一下子成为将军,能不开心吗?

不过这时候的洪秀全对石达开的能力还有所怀疑,这个卖鸡鸭出身,没有文化的小伙子,能指挥千军万马吗?

事实证明,洪秀全的担心是多余的,石达开虽然没有上过一天军校,也没有学过什么绝世武功,但他有军事天赋,好像就是为带兵而生的。

1954年,石达开大显身手的时刻到了。

石达开行刑时,为何一声不吭

当时太平军已经攻占了金陵(南京),建立了政权,上层领导被胜利冲昏头脑,不思进取,开始享乐。他们大建豪宅,广纳美女。

英雄爱美人,石达开血气方刚,何尝不想缠绵温柔乡?但是他明白,革命尚未成功,现在还不是享乐的时候。因此,石达开洁身自好,不贪财不好色,清廷一天没推翻,就保持着一分居安思危的意识。

1854年,老谋深算的曾国藩看出了太平军的短板——水师太弱。于是他开始投入巨资,积极购置战船,培训水兵,一切就绪之后,湘军向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发起进攻,让后者吃了不少苦头。

石达开行刑时,为何一声不吭

石达开眼见形势不妙,亡羊补牢,也开始建立强大的水师。1855年,44岁的曾国藩跟24岁的石达开再次在九江一带交手,结果被打得满地找牙、屡战屡败。湘军一败涂地,让曾国藩产生了绝望情绪,他竟然要跳水自杀,幸亏被部下死死抱住。不然的话,曾国藩也就不能落下外号“曾剃头”,只能到阴间去剃头了。

此后,石达开越战越勇,取得了“水陆洲大捷”,之后又下岳阳、夺武汉,所向披靡,打得清军谈“石”色变,落下了“恐石症”。

正是因为石达开和陈玉成、李秀成等名将的努力,所以太平天国军队很快就攻下了江南大部,守住了天京,胜利成果得到巩固。

但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只要清朝统治不推翻,太平天国的危险就依然存在,这场大戏谁能笑到最后,还很难说。

石达开行刑时,为何一声不吭

而太平天国的高层却目光短浅,开始比赛享乐,更可怕的是,上层斗争日趋激烈。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的矛盾到了白热化的地步,中间又没有调和人,只能通过武力解决。

高层争端由来已久,起因是二元化领导体制。

清道光二十八年春,冯云山被捕,洪秀全远在广州,拜上帝会群龙无首、人心浮动,眼看就要散伙。关键时刻,杨秀清忽然倒地,口吐白沫,念念有词,自称“天父下凡”力挽狂澜,让太平军度过危机。

从此,杨秀清习惯了“天父”附体,动不动就“下凡”,天国变成了二元化领导,祸根就此种下。

太平军建都天京(南京)之后,杨秀清更加狂傲,不把洪秀全放在眼里,大有分庭抗礼的意思。

石达开行刑时,为何一声不吭

这个时候,天王身边的红人韦昌辉和赖汉英等人就建议杀掉飞扬跋扈的杨秀清。天王批准了他们的建议,韦昌辉带兵铲除了杨秀清,但是也存在滥杀无辜现象,上万将士被株连,太平军内部因此分裂。

石达开听说后赶紧赶往天京,怒斥韦昌辉破坏太平军团结,犯下大错。韦昌辉拒不认错,甚至还想借助洪秀全,杀害石达开。石达开无奈,只能匆忙出走,来到安徽。

石达开行刑时,为何一声不吭

他随即给天王上书,请求铲除韦昌辉,以平息众怒。洪秀全明白太平军离不开石达开,就下决心杀了韦昌辉,同时请石达开回来。

回到天京之后,石达开极力止损,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团结陈玉成、石镇吉、李秀成、杨辅清等少壮派将领,让太平军慢慢恢复元气,得到了全军上下的拥戴,被军民尊为"义王"。

洪秀全对此寝食不安,唯恐石达开成为杨秀清第二,他开始采取措施限制石达开权力。石达开是个明白人,也怕自己重蹈杨秀清覆辙,自己安危事小,太平军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石达开万般无奈,只能再次带走10万官兵出走。后来天京局势紧张,洪秀全多次下令石达开回去,但他去意已决,只同意让陈玉成、李秀成回去。

最后,在与曾国藩大战的过程中,石达开因为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被湘军打败。

石达开行刑时,为何一声不吭

1863年5月,石达开被清军追击,在大渡河兵败被俘。

造反是十恶不赦之罪,因此石达开被凌迟处死。在行刑的过程中,石达开为何默不作声,真的是因为意志坚强?其实不然。

不说人的生理极限,即使石达开的性格,也要对清廷走狗破口大骂。之所以一声不吭,是因为他已经发不出声音,清廷鹰犬害怕他当场大骂,辱没了当朝皇帝,因此在行刑之前,在他嘴里被塞了个大木核桃。

在这样的情况下,石达开即便想痛斥“清妖”也做不到。

其实这并非清廷独创,为了防止犯人在行刑的时候呼喊“反动”口号,行刑官要么割掉犯人舌头,要么在嘴里塞一块棉布即“封口布”。

石达开行刑时,为何一声不吭

所以,凌迟的时候默不作声,并非石达开一人,大多数囚犯都是如此。

不过,对于石达开这样的反清大英雄,后世的人们更愿意选择相信,是他的坚强意志才让他面对死亡的时候镇定自若,这也是一种尊敬和美化。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15 22: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石达开少年得志,数次拯救太平天国于危难之中,却被凌迟处死
...太平天国运动的声势最为浩大,常言道,乱世出英雄,而石达开便是太平天国中的核心人物之一。石达开16岁便出山追随洪秀全,他在战场上作战勇猛,曾多次击败曾国藩率领的湘军,甚至逼得其
2023-02-16 21:46:00
太平名将石达开,受剐刑不吭一声,刽子手验尸后却发狂而死
...写了一幕幕荡气回肠的史诗。太平天国运动中的著名将领石达开,便是其中之一。石达开波澜壮阔的一生,充满了英雄气概,后世之人每每提及他,无不对其钦佩有加。梁启超曾评价:“可谓太平天
2024-09-06 11:55:00
历史上石达开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的刑罚手段笼罩下,还是出现了不少铁骨铮铮的英雄的,石达开就是其中一位。他生来倔强,经受寸磔之刑却可以一声不吭,超越了人类的生理极限。石达开的这一生,到底演绎了怎样的故事?在残
2024-06-27 22:15:00
慈禧下令对石达开5岁的儿子凌迟处死,刽子手刚动手,孩子已晕厥
1863年5月中旬的一天,石达开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向清军将领王松林投降,以保全自己手下将士的性命。这时候的他,视死如归,眉头都没有皱一下;唯一放不下的,是自己五岁的儿子石定忠。
2024-11-25 10:42:00
韦昌辉、韦俊文武双全,却被洪秀全抛弃
...弃韦昌辉、韦俊的能力不必多说,绝对是一流人才,碾压石达开。西王萧朝贵阵亡之前,韦昌辉都是独当一面,屡立战功,令清军闻风丧胆。萧朝贵阵亡长沙,杨秀清打压实力派“老二”韦昌辉,石
2023-08-20 16:44:00
公元1863年,最让清军忌惮的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英勇就义,当时石达开这个太平天国的二号人物,才只有32岁。石达开出身于一个富农之家,从小没怎么正经上过学,他是如何成长为太平天国的
2023-04-20 14:45:00
翼王石达开出走,真的是因为洪秀全排挤吗?
说起翼王石达开来,大家肯定都很熟悉了,这位太平天国将领,可是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出名的将领,对于太平天国这场造反的农民起义来说,更像是一种正面人物的存在,或许很多人对太平天国会有争议
2022-12-15 19:58
丢了156年,太平天国的宝藏,到底去哪儿了?
...这场血腥的屠杀中当场丧命。天京城内,人心惶惶,翼王石达开见此惨状,心急如焚,连忙停止西征,赶回京城平息骚乱。然而,杀红了眼的韦昌辉哪里听得进去,竟秘密将石达开全家老小全部处决
2024-08-09 11:42:00
石达开为何负气出走?
石达开高估自己,又误判局势,认为自己是朱元璋,实则连陈友谅都不如。即便带走大部分精兵悍将,石达开也没啥战绩,最终兵败大渡河,受凌迟处死。研究太平天国史,有两个热点:太平军2万人北
2023-08-20 16:2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西班牙曾计划用两万人征服明朝,为什么最后没有实施?
1574年1月11日,殖民者雷克尔给西班牙国王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告诉国王,只要他愿意,可以率领60名士兵攻占中国明朝
2025-04-01 17:26:00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何如此出名?专家:放大十倍后就明白了
无论哪个时代,无论是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甚至普通读书人,对达芬奇的传世名画《最后的晚餐》都有所了解。毫无疑问,《最后的晚餐》已经是永恒的精神符号
2025-04-01 17:58:00
白登之围与一片石大战,相同困境,刘邦与李自成的选择,孰对孰错
中国历史上有两场战争很相似,但时间上却跨越了两千年,那就是汉初的白登之围和明末清初的一片石之战。这两场战争在发生的背景上很相似
2025-04-01 18:50:00
又至清明,追思情深。在襄阳市保康县城关镇堰塘村的一座红军墓前,邓家四代人接力守墓94年。墓中长眠的是一位至今无人知晓“叶司号员”
2025-04-01 20:14:00
10个可以和人吹嘘的历史冷知识,一般人真不知道
一:百家姓为何以“赵钱孙李”开始?百家姓流传至今,四姓一句朗朗上口,为何从赵钱孙李开始呢?据相关历史记载,百家姓最初的编纂者是宋朝时期南方吴越国的一位老儒生
2025-04-01 16:44:00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四至”西界首次被准确定位
武当山"蟠蜛八百余里"的区域概念,肇于宋元史志,至明代被确立为法定山界。随着东、南、北三块界碑陆续被发现,其边界走向与古籍记载基本吻合
2025-04-01 16:50:00
2019年,女子坐月子吃12个南瓜被婆婆大骂,公公让她用脚踩钉子
2014年10月19日,长沙市望城区的何庆林接到了村里妇女主任的一个电话,妇女主任对何庆林说:“你的妻子方宝琴在原阳市的一家医院中生了一个孩子
2025-04-01 16:54:00
1993年,一名采购员私自拿走27万公款,劫机潜逃台湾省,下场如何
1995年的春节,中国各地都是张灯结彩迎接新春的到来,而在海峡两岸的台岛监狱中,一位神情复杂的中年男子拿着电话迟迟不肯拨号
2025-04-01 17:00:00
鲁网4月1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来到位于曲阜明故城东北的周公庙。周公庙又称“文宪王庙”“元圣庙”,是祭祀周公的庙宇。‌说起周公
2025-04-01 10:25:00
活动回顾|河图洛书的前世今生:《易学导论》读书分享会于上海图书馆顺利举办
3月29日,“河图洛书的前世今生”于上海图书馆举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岘携其新书《易学导论》来到现场
2025-04-01 10:25:00
水浒传人物志——于友善《武松·天伤星》作品
董平·天立星136cm×68cm║纸本水墨║2024年董平,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一百单八将之一,绰号“双枪将”
2025-04-01 10:38:00
金匮之盟是真是假?赵匡胤为何不传位给他的儿子
对于宋太宗赵光义的皇位,很多人觉得他是通过弑兄这种不正当手段获取的,即“烛影斧声”。但是这种观点难以解释一个事实,赵匡胤在位十六年
2025-04-01 11:20:00
金陵"浮世绘"——徐建明《燕子矶》作品
徐建明《燕子矶》作品燕子矶景区是幕燕滨江风貌区的核心景区,燕子矶老街内外山环水绕、街巷纵横的格局,区别于南京近郊其他街镇
2025-04-01 09:02:00
忍辱复仇的悲剧英雄:伍子胥
伍子胥作为春秋时期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留给后代最浓墨重彩地一笔,不是他在政治上的卓越贡献,而是他一朝被灭满门而后逃离他国
2025-04-01 09:14:00
董文运笔下的人物,用小平台营造了大天地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记者 臧叶飞董文运先生这幅作品,人物众多,但毫不凌乱,主次有致,神态各异。居于C位的老者,白发苍苍,貌似是众人的先生
2025-04-01 10: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