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周最让抠门打工人感到破防的一条新闻——
刚刚被捧为“饮料届土狗之光”的康师傅冰红茶,居然涨!价!了!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张带有“康师傅饮品”标识的告知函,宣布将对旗下的冰红茶、绿茶、茉莉蜜茶、冰糖雪梨等饮料的建议零售价进行调整。
其中500ml的中包装从3块涨到3.5块,1L装大瓶从4块涨到5块。
后续媒体分头采访了康师傅方面的客服,得到的说法不一。
有客服说并未接到涨价通知,海报是厂家的促销行为;也有客服表示接到通知了,但线下具体执行价格调整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
但这已经足以让上个月还在夸它“更有性价比”的人,感到自己的一片真心被辜负。
“前脚捧你做‘国窖’,后脚就涨价,你这简直是危言耸听!”
01
性价比饮料,
背刺“土狗”们
合理怀疑,如果康师傅的涨价传闻发生在去年,哪怕发生在今年上半年,都不会引起如此大的舆论风波。
可它偏偏选在了这个时候——距离它靠“土狗饮料”的名头在互联网上翻红,才刚刚过去两个月。
消费降级的年轻人高喊“不是无糖饮料喝不起,是冰红茶更有性价比”。
把这个曾被各种“高端健康饮料”挤到货架角落的童年回忆,重新捧成了便宜网红。
@向前的赵
那阵子无论是爱炫肥宅快乐水的大学生,还是平时只喝无糖的年轻女孩,都可能从超市提回两瓶康师傅冰红茶。
程序都是一样的——先喝两口,然后塞两片柠檬变3块钱的维他柠檬茶;
喝一半加满水就成了6块的红茶茶π,再炫半瓶再加水,又成8块钱的脉动。
最后来上一句:“花3块钱喝四种饮料,这性价比真的歪瑞nice。”
就像当年的“蜜雪冰城不嫌我穷,我也不嫌它土”。
大家狂捧冰红茶,欣赏的就是这份朴素实惠、不玩花样。
没想到夸它“这么多年还是三块钱”的声音还没落,对面反手就来了一波“谢谢支持,但我们得涨价”。
就仿佛你真金白银捧出了一个平民偶像,结果偶像火了之后开始嫌弃这帮粉丝太low。
在其中一个版本的官方回应中,康师傅对涨价原因的解释是:“因原材料、用工成本上涨等原因,全国零售价将统一调整。”
然而有媒体分析了康师傅的财报,认为涨价的原因与其说是成本压力,不如说是为了提高营收。
康师傅的饮品业务,在众多业务线中本就属于毛利率较高的品类。
且上半年由于白糖和瓶子原料PET树脂的价格波动,饮品业务的毛利率还增至32.7%,高于集团整体的毛利率。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于此同时,上半年康师傅饮料业务的营收也已经占到了公司总收入的65%。
比方便面高出将近一倍,是品牌当下业绩增长的核心动力。
21世纪经济报道在分析中写,“这波饮料涨价似乎更多是为了营收增长,而非单一缓解成本压力。”
从商业角度来说这是很正常的策略,但却让自嘲“土狗”的消费者无法原谅。
今天网友们对“康师傅饮料涨价”这条热搜的吐槽,已经深刻诠释了什么叫爱之深、责之切。
曾经给冰红茶拍过的彩虹屁,全都变成了批评康师傅涨价的“子弹”。
@丸子妹
“三块(500ml)是面子,三块五是不给面子。”
“你卖4块(1L)我说这是冰镇国窖,卖5块我看这配料表好像不太健康。”
有人苦口婆心,试图用前车之鉴劝康师傅“迷途知返”:
“知道那个XX牌子吗?自从价格超过5块之后我就再没买过。”
也有人干脆上演拉踩大戏:
“又不是只有你康师傅有冰红茶,统一这次看起来真的可以统一平价饮料界了。”
毕竟这两年流行的是消费降级。
就连喜茶、瑞幸们都已经不再削尖脑袋往“高端”的赛道里挤,而是齐齐迈进了20元,甚至10元大关。
在普通消费者眼中,康师傅这次可以说是放着自己的舒适区不呆,非要逆“下沉市场”的潮流而动。
“盲目给自己升咖,那就是掉粉的开始。”
02
“3块瓶装饮料时代”,
眼看就要没了
相比于康师傅将1L装的饮料从4块涨到了5块,这一波被骂得更凶的其实是“从3块涨到了3.5块”的500ml中包装,尽管后者看似涨幅更小。
下午一个话题迅速上了社交平台的热榜,“3块钱已经买不到饮料了”。
康师傅迈过了消费者心中一个重要的门坎——毕竟早在90后、95后的学生时代,“3元”在瓶装饮料界就一直有着特殊的地位。
低于它代表着朴素的快乐,高于它则是炫耀的花头。
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像统一、康师傅出的各种果汁茶饮,以及可乐之类的碳酸饮料,零售价格基本都在2.5元、3元左右。
这些也是大家最常买的品类。
而高于3元的算是“奢侈品”,基本都有些额外的标签,用现在的话说叫“赋能”——
比如4块钱的脉动是“能够补充体能的维生素饮料”,4.5块的美汁源果粒橙里有真实的果肉,3.5块的红瓶“尖叫”有个酷炫的喷射盖子……
但如今无论是连锁便利店还是普通小超市,3块以下的饮料都已经越来越少、几乎难寻。
今年5月份有记者走访北京某社区超市,发现货架上售价不足3元的多是一些矿泉水及小规格可乐、雪碧、苏打水等;
在某便利店的线上渠道里,低于3元的只有一款300ml随身装的可乐。
这一方面当然是源于走“高端”路线的饮料越来越多。
有超市店员就表示,“店里5元以上的饮料,基本上都是近年来新出的牌子或者产品。”
当年元气森林们靠着小清新包装和“健康”这两道标签,打响了瓶装饮料的高端之战。
虽然初代高端饮料品牌本身这两年的势头减弱,但后来者已经纷纷跟上。
从“微量元素丰富”的鲜榨果汁,到“0糖健康”的花式茶饮,再到号称“真茶真奶”的瓶装奶茶……
用料和营销概念越来越卷,价格自然也低不了。
而消费者渐渐也接受了这套定价,以及它背后搭配的整套消费模式。
“土狗饮料”冰红茶爆火那阵,多少人跟风买回去只尝了一口,还是默默换回了常喝的无糖茶——“确实便宜,但现在真受不了那个甜度。”
但经常被忽略的一点是:很多平价饮料这些年来其实也在悄悄涨价,突破3元大关。
只不过在同行们动辄破十的售价面前,平价饮料标签上多的那块八毛,实在太不显眼。
就比如今天有人用“可乐不涨价”来拉踩康师傅,但其实可口可乐的建议零售价早在2021年就已经从3元上涨到3.5元。
第二年4月,市面上常见的几款碳酸饮料也跟着涨到了相同价格。
今年以来,宝矿力水特和养乐多的零售价都上调了0.5到1元不等,就连怡宝矿泉水都涨了一块钱。
更不要说即使是像康师傅、统一这些原本靠平价饮料打响名头的品牌,这几年来从来没有放弃推出高端线饮料的努力。
这是比冰红茶、冰糖雪梨涨了5毛钱,更让人郁闷的事情——
或许很快,我们就真的无法在货架上找到便宜又好喝的瓶装饮料了。
03
“涨价了就去喝别的”,
结果发现没别的了
这两年来,几乎每一个跟年轻人有关的消费潮流,都曾陷入过“太贵”“涨价”的争议。
从高价酸奶到高价雪糕,从“围炉煮茶”到“中式bistro”。
但不管商家们卷出多少种花样,消费者总还有便宜实惠的选项可选择——
超市货架角落里可以找到朴实的本地酸奶,家门口小卖部的冰柜里有2块5一根的绿色心情。
这届消费者早就不羞于承认自己是价格敏感人群了。
看到公司楼下又开一家人均消费30+的奶茶店,大可以举着一瓶冰红茶说“不是奶茶喝不起,是康师傅更有性价比”。
然而当涨价的轮到康师傅,似乎又有点不同。
便利店里最便宜的冰糖雪梨都卖到4块甚至4块5了,只能心酸地端起保温杯,安慰自己“没关系,白开水明明健康又好喝”。
其实从客观角度来说,即使后续康师傅正式宣布调整建议零售价,也不会对消费者的钱包产生太大影响。
5毛、1块放在如今的消费坐标系中并不算多。更何况在很多零售店里,冰红茶们的售价早就超过3块钱了。
这类传统瓶装饮料的销售模式是层层分销的,厂家以较低出厂价卖给分销商,分销商再在保证自身利润的基础上向下一级售卖。
到消费者手中的价格几何,其实要看销售终端,也就是具体店面整体的利润计划。印在瓶子上的“建议零售价”,就的确只是建议而已。
一线城市写字楼附近的连锁便利店,冰红茶通常会卖到3.5甚至四块;
藏在巷子、小区里的夫妻店,却可能只卖2.5块。
由于各个渠道的进货价并不相同,即使品牌公布的建议零售价上涨,也不见得所有店家都会跟着涨价。
之前可乐上调价格的时候,就有便利店老板说如果进货涨价幅度不大,他们愿意牺牲部分利润维持原价,“给消费者留下一种我这里物美价廉的印象。”
“康师傅饮料即将涨价”的消息能引发大范围吐槽,比钱包先痛、更痛的其实是网友们的心。
尽管只有5毛钱,却以一种轻飘飘的姿态击溃了“我爱的饮料永远平价”的假象。
也击穿了很多年轻人“只要我愿意消费降级,美好生活就不是难题”的天真幻想。
如今大家主流的消费观早已变成了“可花可不花的钱尽量不花”,希望尽可能剥除等消费主义在商品上附加的标签。
拒绝“买了xx你就是中产”“用了xx你就是潮人”的虚无许诺,只愿意消费那些实实在在的东西。
如今终于沮丧地发现,哪怕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也是会涨价的。
两个月前我们那篇写冰红茶走红的文章,结尾引用了一位工地网红博主的话。
有人问他冰红茶到底代表着什么,博主很含蓄地回答:“这是生活。”
那是这瓶饮料曾带给无数普通人的慰藉,却在今天慢慢化作一个问号——
如果连“生活”都逐渐变成了高攀不起的东西,那你我手里最终会还剩下什么呢?
·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
连冰红茶都要涨价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04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