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杜诗是怎么发明水排的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2-12-21 16:13: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经发明了鼓风炉,这一发明给冶炼铸造带来了新的技术革新,当时简称为“鼓铸”。到了公元31年,这技术又有所革新,东汉人杜诗发明了“水排”,从而大大促进了冶铁手工业的发展。这一发明要比欧洲早千百年。

杜诗是怎么发明水排的

杜诗在青年时就显示出不一般的才能,在河内郡(今河南武陟西南)任吏员时,时人就称赞他处事公平。光武帝初年,为侍御史。当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卒,在洛阳欺压百姓,当地百姓惶恐不安。杜诗通告萧广管束部下,萧广没有理会。于是杜诗下令按法诛杀萧广,并将案件经过向上汇报,受到表扬。光武帝刘秀见他有才能,就派他去河东郡(今山西夏县西北)平定叛变的杨异等人。杜诗到了大阳(今山西平陆西南),听说杨异率领部下企图北渡,立即派人设法焚烧船只;另又派人收服河东郡的地方军,采取突然袭击等手段,终于歼灭杨异等人。杜诗也因此被升为成皋(今河南汜水)县令,任职三年,因治理有方,再升为沛郡(今安徽濉溪西北)都尉,转汝南(今河南平奥北)都尉,“所在称治”。

建武七年(31年),杜诗迁升为南阳都太守。在南阳都任职七年,“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政化大行”。杜诗在做南阳太守期间,注意节省民力。为了提高冶铁技术,他发明了“水排” 。其工作原理以水流作为动力,经传动机械促使鼓风皮囊开合,将空气送人冶铁炉,铸造农具。水力鼓风技术对于生铁冶炼铸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礼记》说:“良治之子,必学为裘。”从商周以来,都用皮囊鼓风,子承父业,年轻工匠必须学会缝制皮囊的技术,这说明早期冶铸匠师十分重视鼓风器具的制造。

杜诗是怎么发明水排的

鼓风装置由人力驱动(人排)发展到用畜力和水力驱动(马排、水排),是东汉冶铁技术的创新。水排的功效不仅比人排高,就是比马排也高出数倍,《三国志·魏志·韩暨传》写道:“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做人排,又费功力。暨乃以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元代王祯《农书》中详细记述了立轮式和卧轮式水排的形制,并绘有图形。杜诗发明的水排,改变了中国冶炼鼓风装置靠人力和畜力作为动力的传统工艺,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作为动力,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而且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在中国古代冶炼工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秦汉时期,长江流域的灌溉以汉水支流唐白河地区的发展最为显著,而唐白河的灌溉又以今天河南的南阳、邓县、唐河、新野一带较为发达。唐白河地区为侵蚀、冲积平原,气候温和,适于作物生长。这里开发较早,到西汉中期,经济已相当发达。农田水利在西汉后期得到快速发展。

汉元帝时,南阳太守召信臣对当地的水利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特殊贡献,因而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被誉为“召父”。东汉时期,南阳的水利事业得到进步发展,杜诗在这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史载,杜诗“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当时人们就将杜诗与西汉的南阳太守召信臣相提并论,民间盛传:“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建武十四年(38年),杜诗病死,身后“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最后由朝廷拿出钱来才得以安葬。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21 17:47: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更多关于杜诗的资讯:
诗圣杜甫是如何吸引万千好诗尚儒者,模仿其作的?
张楷《和杜诗》即是明代极具个性与代表性的和杜作品之一,它的出现与明前期“宗唐复古”的诗学思潮,以“性情说”为主、崇尚杜律的杜诗接受等外在文学环境因素,以及张楷突变的命运遭际,好诗
2022-12-18 11:32:00
东汉太守杜诗的一项发明,领先西方一千多年
...留青史。这个发明便是水排。这位太守就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杜诗排在发明家的之前的另一重身份是廉吏,他这是他的主业,他的副业也正是基于他的主业需要。杜诗年纪轻轻的时候便政治才华出
2023-04-18 11:17:00
在古代地方官员被称为“父母官”,那你知道“父母官”的由来吗?
...的褒奖,一位是西汉时期的召信臣,另一位是东汉时期的杜诗。召信臣做官只有一个目标:富民!为此,他把他的办公室搬到了田间地头,常年住在乡野亭舍,很少回家,这劲头恐怕只有大禹可以跟
2023-05-14 18:01:00
杜甫生前穷苦潦倒无人问津,死后数百年却得到宋朝所有人的喜爱
...蔡居厚曾到河南一带旅游,跟他同行的友人一路都在讨论杜诗。负责调运皇粮的官员问他们:“你们都很喜欢杜诗?”众人说:“是啊。我们都喜欢读,但有些地方就是不理解。比如这句‘白也诗无
2024-02-29 16:22:00
流淌在注释中的文脉
...,有些学者对古籍的注释也有缺失。清代钱谦益在《钱注杜诗·略例》中提出了注释中存在的八类错谬,包括伪托古人、伪造故事、附会前史、伪撰人名、改窜古书、颠倒事实、强释文义、错乱地理
2024-04-23 00:57:00
梅花唱和 往事重现
...表达对故人的思念,杜甫见后深受感动,和诗一首作答。杜诗标题为《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相忆”是裴迪的心意,“见寄”为杜甫自道,他收到了这首如信一般的诗,同最开
2024-03-14 13:27:00
...解《去蜀》《寄岑嘉州》《怀锦水居止二首》《杜鹃》等杜诗作品,送别杜甫;并借元稹等人诗文,再证“杜诗光芒”。
2023-09-15 04:37:00
杜甫:家国情怀与忧国忧民的诗人
...哲理的格律诗无人能比此外,留存下来的一千五百多首"杜诗"里,其中极具哲理的格律诗对后世的影响,也超过了王维、柳宗元、王昌龄这些名家。可以说,杜甫所写的格律诗不仅重理,还把情与
2023-10-15 08:22:00
百变大侦探就是这个光凶手攻略,一起来看看吧
...,阿勇与此事没有直接关系。根据【公安局落水女大学生杜诗凉证词】可知,传闻中被阿勇推下水的女大学生名叫杜诗凉,这个杜诗凉在警方录口供的过程当中支支吾吾,且根据【公安局-物证3】
2023-10-25 22:2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聚焦厦门本土文学与红色历史 何况两部新作出版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陈冬)厦门作家何况近日接连推出两部新作,分别为书评集《我看与看我:厦门当代作家作品过眼录》与长篇纪实文学《流动的领土
2025-11-15 08:20:00
一生赤诚报国,百岁丹心长存——追忆百岁新四军老战士段飞
大皖新闻讯 11月14日晚上六点半,103岁的抗战老兵段飞在安徽亳州市涡阳县家中安详离世。11月15日,段飞老人的儿子段超告诉大皖新闻记者
2025-11-15 12:56:00
太行风|一眼千年
一眼千年——遥望古代壁画中的燕赵往事1998年拍摄的安平汉墓出行图白盖轺车。冯 玲摄近日,“彩墨生辉 古壁乾坤——河北古代壁画艺术精品展”正在河北美术馆举办
2025-11-14 08:41:00
“永恒回响”——汉唐艺苑2025秋季拍卖会即将启幕
时序入冬,艺术盛事再启新篇。汉唐艺苑2025年秋季拍卖会——“永恒回响”书画、瓷器、玉器精品专场,将于11月20日至11月21日在成都启雅尚国际酒店5楼桑耶裕康厅举行预展
2025-11-14 16:31:00
在黄河奔腾入海的壮阔画卷中,在泰山巍峨耸立的云海之间,齐鲁大地以其五千年未曾断流的文明血脉,孕育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深厚底蕴
2025-11-14 17:31:00
11月的太原秋高气爽,阳光明媚。周末,我乘车沿新兰路一路前行,去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窦大夫祠。平坦宽阔的道路两边
2025-11-14 18:13:00
《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风物之旅走进普定
11月12日,《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风物之旅调研活动走进普定。本次调研与拍摄活动以地理与人文的独特视角,聚焦屯堡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活力
2025-11-14 10:52:00
文化中国行|千年文脉 活力运河③:临西古砖 匠心传奇
邢台市临西县历史上是隋代开凿的永济渠与元代开通的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地,两条运河接续造就了临西(古称临清)的繁荣。史料记载
2025-11-13 08:05: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唐小兰11月11日,河南平顶山,新娘即将出场时老太太想“抢喜”,婚礼督导眼疾手快及时发现并制止。“抢喜”
2025-11-13 10:56:00
想要读懂山东,或许不必急于奔赴泰山之巅或徜徉于海岸线。如今,一种更深度的“游山东”方式正悄然兴起——走进散落于齐鲁大地的博物馆
2025-11-13 14:46:00
来滕州看“小国重器”
山东滕州,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素有“滕小国”之称,是古代东夷炎族后裔——滕、蕃、邾、薛等氏族的摇篮和商代始祖的发祥地
2025-11-13 15:22:00
临沂金盾小学开展王羲之故居研学实践活动
鲁网11月12日讯“是日也,天朗⽓清,惠⻛和畅”,恰如《兰亭集序》中描绘的雅致意境,11⽉9⽇上午,临沂⾦盾⼩学⼆年级17班的同学们怀着对书法⽂化的向往
2025-11-12 11:43:00
作者:王孜“是的,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的。”当我在阿来的《尘埃落定》中读到这句话时
2025-11-12 14:08:00
文学作品《权谋通汇》及其简介
《权谋通汇》是赵丹阳创作的文学作品,于2025年11月12日进行版权登记,登记号:黔作登字-2025-L-01881514
2025-11-12 15:08:00
大河网讯 “你好,贵姓?”姓,是标示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你了解过跟随自己一生的姓氏吗?你知道你的姓氏从何而来吗?11月11日
2025-11-12 19: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