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前因
唐文宗即位:826年,唐文宗在宦官拥立下继位,但是唐文宗反感宦官掌握权力过大,并且唐文宗怀疑是宦官王守澄毒杀唐宪宗。唐文宗决定诛除宦官大臣。
▲唐宪宗李纯(778年3月17日—820年2月14日)
后果
宋申锡冤案昭雪:836年被平反,宋申锡冤案昭雪,谥号文懿。
▲宋申锡(760年-834年8月13日)
过程始末
一、政治斗争
830年,唐相宋申锡被贬出长安,死于贬谪之地。
宋申锡是死于政治斗争。不久之前,唐文宗在宦官支持下继位,宦官势力日渐膨胀,文宗厌恶宦官权力过大,决定诛除宦官。文宗提拔宋申锡为宰相,宋申锡开始制定清除宦官的计划。
▲唐文宗剧照
二、宋申锡在在朝廷中不拉帮结派
唐文宗选中宋申锡,是因为宋申锡在在朝廷中不拉帮结派、忠厚温良。文宗认为他刚正不阿,是一位值得信任的人才,就选中宋申锡一起铲除宦官势力,宋申锡也表示愿意殚精竭虑,为朝廷铲除宦官势力。
此时权力最大的宦官是王守澄,君臣二人商议后,宋申锡认为应先斩断王守澄的羽翼势力,他们把目标转向了依附于王守澄的大臣郑注。
宋申锡把暗杀郑注的任务,交给他一手提拔起来的京州府尹王璠,但是王璠是一个反复无常、唯利是图的小人,哪一方有利可图,他就跟随哪一方。
王璠认为皇帝无法驱逐王守澄,于是把暗杀郑注密令告诉了王守澄。王守澄得到消息后立即通知了郑注,郑注躲过了暗杀。
王守澄得知宋申锡和唐文宗的密谋后隐忍不发,想要趁机将宋申锡彻底清理掉。但宋申锡却万万没想到,京州府尹王璠不但没有估计自己的提拔之恩,连带把皇帝也出卖了。
▲王守澄剧照
三、王守澄兵谏唐文宗
郑注虽然没死,但他逃离长安,王守澄在朝堂中失去了主要拥护者,唐文宗在宋申锡的建议下,接受密旨暗杀王守澄。宋申锡把自己和唐文宗制定铲除王守澄的计划,再次告知王璠。
王璠故技重施,把宋申锡和文宗的计划告诉王守澄。王守澄掌握禁军,索性兵谏唐文宗,威胁唐文宗放弃除掉自己的想法,唐文宗手中无兵权,只得暂时放下暗杀计划。
王守澄也没有坐以待毙,他和郑注商量,如何剪掉文宗羽翼,把宋申锡送上死路。郑注想出一计,说唐文宗的弟弟王爷李凑,是个德才兼备的人,非常有声望,不如诬告宋申锡想要拥立李凑为帝,这样一来,宋申锡罪无可恕,必死无疑。
没多久,郑注就让神策都虞侯豆卢著诬陷宋申锡。豆卢著在唐文宗和大臣们面前说的绘声绘色,还拿出李凑内官贿赂宋申锡的证据,文宗也对宋申锡产生了怀疑。此时,王守澄拿出了一份秘密调查宋申锡的报告交给唐文宗,揭发宋申锡的阴谋。
▲神策军
四、宋申锡被贬
唐文宗想要借助宋申锡之手除掉宦官,但也害怕宋申锡因为掌控朝堂,成为下一个权臣。他听信了王守澄的揭发,于是下令处死宋申锡和漳王李凑。
由于王守澄等宦官势力太强,大多数朝臣都没敢提出异议,只有大理卿王正雅接连上书请求重申此案。
宰相牛增儒见时机成熟,也上述说,宋申锡一直得到皇帝重用,应该是没有野心的,并且认为漳王李凑平时安分守己,也不会生出叛乱。大臣们有了牛僧孺带头,接连上书要求重审。
郑注怕重新审理案子会有变化,想尽快结案。于是郑注向王守澄提议,让王守澄为漳王和宋申锡求情,好给宋申锡定罪,避免因此生出其他事端,王守澄同意了。
这样一来,漳王李凑被贬为巣显公,宋申锡被贬为开州司马,不久死在了贬谪地。
▲牛僧孺(779年~848年)
结论:
唐文宗不愿受制于宦官,任用宋申锡铲除宦官,但密谋泄露,宋申锡被贬,宦官势力由此越发强大,郑注也更得宦官信任,为后来的甘露寺之变埋下了伏笔。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12 19: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